正当东方古国不断试验,用人工方法培养珍珠的同时,西方科学家也对“珍珠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难题作不懈的努力,并提出了种种解释。
16世纪中期,有人通过研究认为:母贝产珠是患了类似肾结石之类的疾病。也有学者认为:母贝体内如生成过剩的体液,就会在贝壳内产生珍珠。之后也有人认为,珍珠是砂粒进入贝体后,由贝体液包裹而成;或认为蚌卵残存于体内,逐渐包被而形成珍珠。有人提出了更卓越的见解,认为珍珠是球形的贝壳体,说珍珠和贝壳是同一物质。
而著名的博物学家林奈,则把自己对珍珠形成原理的研究,应用到了河蚌育珠上:他把河蚌贝壳从外侧穿洞,再将一石灰球用金属插入蚌内,刚好接触到外套膜处,经过5年养殖,成功地收获了半圈球形的珍珠。
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有些珍珠的核心往往有死亡的蚌卵或某些水体寄生虫。因此他们提出:珍珠是以寄生虫或某种残核为核心,在周围形成一个能分泌珍珠质的珍珠囊,然后逐渐形成的。
直到公元1913年,科学家奥富德斯(Alverdes)和濑辰平、西川藤吉等将分开的外套膜表皮细胞注入到外套膜组织内,才获得了真正的人工养殖珍珠。他们这种将外套膜细胞小片移植到育珠蚌体内的方法,开创了现代人工培育珍珠的先河,后来经许多研究者的努力,才发展到今天的人工养殖珍珠。
从生产来说,今天我们都认为外套膜外表皮的许多细胞,都有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如果将它制成一种组织小块,插植到其他母蚌的外套膜中间结缔组织层中去,这些外表皮细胞与结缔组织共同生活起来,并不断增多,很后围成一个中空的袋状组织,这就是“珍珠囊”,以后珍珠就在袋的中间孕育了。但是这些外套膜表皮细胞又是如何地将珍珠质分泌,又聚合成美丽的珍珠的呢?要真正揭开珍珠形成之谜,又要完全人工控制珍珠的颜色和质量,还有待于大家进一步探索!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