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学者威廉斯报道,丧失很亲近的亲人者,比年龄相仿的对照组死亡率高7倍。研究人员对瑞典在1968—1980年期间所有新近丧偶的男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失去配偶的头3个月,鳏夫的死亡危险增加48%,寡妇的死亡危险增加22%。这一期间,大多死于心脑血管病发作、自杀、传染病和意外事故。在随后的日子里,死于癌症、肝硬化和胃溃疡的人逐渐增多。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800份癌症患者的病历,发现与夫妻共同生活者比较,丧偶、离婚和单身的人癌症的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率低,5年生存率低。 心理学研究认为,丧偶这一重大精神上创伤及其带来的生活上突然变化,必然引起人体应激反应。一般认为,急性而比较短暂轻微的应激反应能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但严重而持久应激反应则很终会损害免疫功能。专家们认为,丧偶者在丧偶之后的6个月内,其体内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只有原来的1/10,很容易诱发各种心身疾病,并促使原有疾病恶化。研究人员追踪观察英国5500名55岁寡妇,在失去丈夫后的6个月内,竟然有213人相继死去。 丧偶确实令人心碎,但人死不能复生,切勿陷入极度的孤独、悲痛或自责中不能自拔。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脍炙人口的诗句颇有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些人不把亲人死去说成死,而是说:“仙逝”,认为是平静地去了另一个世界,从而得到自我安慰。也可以到子女或亲朋中去寻找安慰和发泄悲哀,也可从业余爱好和工作中去分散注意力,以安全渡过丧偶后6个月左右的“危险期”。当然,比较积极的办法还是把个人的悲痛感情升华到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全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来日方长,要做的事多着呢! (朱大钧)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