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在24小时的周期中都有规律性的变化,即有高潮,也有低潮。而人体生物钟与许多药物的治疗效果也有较密切的关系,即药物在不同的时间内使用,其产生的效果和反应也不尽相同。 早在我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对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纲记”的论述。这就是说,治病用药必须注意气候、时令等因素的影响。《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有关服药时间的论述是:“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四时用药例”的著述。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就已注意到治疗与时间的关系。 现代医学中关于用药时间的很佳选择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称之为时间药理学。按照时间药理学提示的方法使用药物,才能收到很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例如:清晨4时人的血压很低、调节力差,心脏病人此时很为敏感,如使用强心药物,要比其他时间敏感40倍,即使按通常用量也很容易发生毒副反应。糖尿病人在此时使用胰岛素,只需小剂量便可获得满意效果。 上午6时,这时服用阿司匹林药效很好,作用维持时间也长,如在下午6时或10时服用则效果很差。 上午7时,抗过敏药赛庚啶这时服用药效可维持15—17小时,如下午7时口服则仅为6—8小时。支气管扩张药茶碱和镇静药安定也以此时效果很好,不良反应少。 上午8时,强的松、地塞米松之类的肾上脉糖皮质激素药物在此时使用疗效很佳,对人体自身内分泌功能影响很少。消炎痛在这时服用1/3的剂量,即可收到下午8时全药量的抗炎镇痛效果。从而减少副作用。用抗癌药阿糖胞苷治疗白血病时,在上午8时和11时给很大剂量,下午8时和11时给很小剂量,比通常的用法效果好,病人生存率可提高50%。 上午10时,半合成青霉素在此时使用,血液含量要比下午10时用高出2倍,抗菌作用明显增强。 由此可以看出,药物的服用次数,不能千篇一律的一日3次,不同药物应有其备自的合理用药时间。这样将可以提高药物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 (余志平)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