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四季健康粥品种不同

这篇文字还对医疗史做了一个爬梳:“上古作汤液,故为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这实际上是一个医疗手段的发展史,只是《内经》用自己的历史观对其进行了一个归纳:上古汤液并不用来治病,因为那个时期人性质朴,根本就不会生病;问题是,中古时期,人们治疗疾病万全的方法就是靠粥。这恰可理解为,中国人在很早遇到疾病的时候,很先想到的治疗方法就是粥;当今之世,也就是《内经》时代,则发展出了必齐(剂)、毒药、鑱石、针、艾等治疗手段。所谓必齐(剂),也和粥有着重要的渊源。必剂毒药之后就发展出了“方剂”。

  治病先用粥争腠理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引述了一段文献介绍扁鹊看蔡桓公,提出了治疗上的三个阶段,疾之居在腠理,是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则是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则是酒醪之所及也,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汤,就是粥。对于扁鹊来说,治疗疾病的第一法则,就是争腠理。而汤就是用来体现这一原则的。

  这种划分的方法,其实反映出了当时的医学观念,粥——腠理的独特关系,暗含着对于胃气的认识。到了《内经》也就有了更为完善的解释。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水谷入胃,在心脉与肺脏呼吸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卫气(免疫力)和营气(营养物质)的运行,并抵达人体腠理。这种分析的很初的观念,应当就来自于人们喝粥之后,感觉温暖,并毛孔开张,出汗的畅快舒适感。

  到了《伤寒论》(汉代,张仲景著),粥就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了。《伤寒论》的桂枝汤服用法里面,特别强调要啜粥,以助发汗。桂枝汤的底其实就是小建中汤,仍然是激发胃气的运动,这些道理都与粥的饮用实践密不可分。除了桂枝汤,在竹叶石膏汤和白虎汤中加入粳米(东北米)熬成热粥,给病人服下,均可增强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并提升原来药物的药力功效。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也有记载,“去皮糠粥,可治脚气病”、“羊骨粥,可温补阳气”、“防风粥,可祛四肢风湿”。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