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褒姒果然破颜一笑。然而众诸侯却人人恼羞成怒,卷旗而走,不久,大戎族真的来进犯了,幽王又令人点起烽火,众诸侯无一来救,敌人把幽王杀死于骊山之下,并携褒姒而去,西周王朝因此灭亡。 这个故事是关于烽火通信的很早的传说。从这个传说里,可以看到烽火的作用一开始就是用来“报警”的。 到了汉代,为了抵抗北部匈奴的侵略,几十万将士昼夜守卫在万里长城上。那时在蜿蜒的长城上,每相隔一二百米就修筑一个烽火台。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举火放烟的方式。如敌人在500人以下时,放一道烽火,在500人以上时,放两道烽火,有时还可以数台同时举放,或是按先后次序举放,再加上举放方式和次数的不同,就可以交叉变化成多种不同的信号,传达相当复杂的军事情报了。 古时对烽火台的管理也是很严密的。据说是5里为一燧,10里为一墩, 30里为一堡,百里为一城塞,按照行政区划,分属于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在地方很高长官太守以下,再专设都尉、障尉、侯官、侯长、燧长等各级军官来具体负责举放烽火事宜。各台烽火还按照远近大小的不同,分别配备三至三十个成卒。在甘肃居延地区汉代烽火台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简册中就有各塞间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条文规定了匈奴人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各种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等,可见当时烽火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是多么严密。正因如此,它对防守边疆、抵御外族入侵,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这种用烽火传递军情的通信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例如明代,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在海防军事要地曾设过许多狼烟台,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明代还规定在燃放烟火时要鸣炮,如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就有明文规定:“若见虏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国家,也有不少用烽火通信的记载。据说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还进一步发明了一种“火光字母”来通信。他在每个烽火台上设立两面墙,墙上各有五个洞。波里比把希腊文的24个字母编成五个表。每个字母用火把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来表示。这样,明亮的火光把字母一个个传递出去,就可以连缀成一个句子甚至整篇的文字了。 烽火通信属于原始的光通信,它是人类通信活动中很古老的快速的通信方法,无怪乎人们都把它誉为古代的“火光电报。”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