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群众体育锻炼的科学化

群众体育在有的国家称为大众体育、身体娱乐或闲暇体育。它的兴起,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大众体育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产物。近 20 年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空前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生活上得到更多的方便,但也带来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体力活动越来越少。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体育锻炼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身体锻炼的原则
身体锻炼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卓有成效的锻炼行为,总是锻炼者自觉或不自觉遵循某些原则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因素,那就是不能背离了正确的锻炼原则。因此,参加或指导身体锻炼,必须首先了解、掌握并遵循身体锻炼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
作为一种自愿行动,主动积极是参加并坚持身体锻炼的首要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自觉不可。”所谓主动性是指身体锻炼参加者在充分理解身体锻炼目的、意义的基础上,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进行身体练习。根据主动原则,我们在锻炼身体时就应该做到:
(1)明确目的、强化动机。目的是人们行动所预期的结果,动机是促使行为的内在力量。人的一切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参加以自觉自愿为前提的身体锻炼,首先必须明确目的,这样才能产生锻炼的欲望。
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就身体锻炼的作用和不同个体的身心特点来

看,人对这一活动的需要是广泛的,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概括起来,不同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的个体,一般需要是:
强身需要。强健的身体是人类生存和享受的必备条件,是高效率工作和愉快生活的前提。因此,强身壮体是人们的普遍需要。青少年为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精力充沛地学习、为夺取更好的运动比赛成绩,需要强健的身体;中年人为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做出突出的贡献,也需要强壮的体质;老年人为推迟衰老进程,延年益寿,安度晚年,对强身壮体的欲望更迫切。
保健需要。依生物学观点看,人是在适应环境和战胜疾病及衰老过程中生存的。药物、营养物品固然有医病和抗衰作用,但是,身体锻炼作为内源和本性保健手段,对于某些疾病,特别是许多慢性疾病具有特殊的医疗作用。因此,对于体弱多病,求医索药多年而无明显收效者,应通过各种实例,启发他们参加身体锻炼,开辟新的医疗途径。
娱乐需要。人类对生活的需求是多位的,在紧张的工作或学习之余,消遣娱乐是人之所好。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是人们健康的消遣娱乐活动。在运动中,人们因表现体能而感到自豪,以掌握和热练技巧而感到欣慰,以战胜对手、超过对方而感到满足。
健美需要。美是人类的共同爱好,在诸多的美感中,人体美不象服饰、美容那样一蹴文就,除了遗传因素外,它主要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而获得。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更加深化,人体健美将成为更多人的目标。其中,妇女和青少年对健美的追求欲望更为迫切,应有重点、有区别地加以引导。
竞赛需要。比赛是体育运动的显著特点之一,对群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国基层体育比赛相当活跃,并已形成传统。为迎接比赛、取得成绩,广大群众多有赛前练习的习惯,应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主动参加锻炼,并导向经常化。
(2)培养兴趣,形成习惯。身体锻炼的主动性一方面依赖于努力达到目标的毅力。另一方面来源于活动内容的吸引,来源于对锻炼内容的兴趣。
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指对现实具体的活动内容本身所产生的兴趣,如对变化莫测、游戏性极强的球类运动的兴趣,对刚柔并存、威武潇洒的武术运动的兴趣等等。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未来结果等所产生的兴趣,如有些人对长跑运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长跑后心肺功能增强、多余脂肪减少要求迫切,有的学生对做广播体操不感兴趣,但对做操后疲劳消除、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感兴趣。应通过教育引导和灵活安排组织形式等,促使两种兴趣互相影响、互为渗透,以形成稳定的锻炼兴趣。那种为求得一时满足而产生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同样,由于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并在实践中巩固发展的,如果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那么,兴趣也会随之减弱,直至丧失。
兴趣能透发自觉,但兴趣由于多次重复也可能出现转移或淡化,因此,身体锻炼的主动自觉性,还要有赖于养成锻炼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只有把身体锻炼纳入日常生活制度,形成规律,才会逢时必出,主动积极。习惯是稳固的条件反射,是在多次重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应联系,因而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靠自制力,坚持不懈,待原有惰性逐渐消失,形成新的生物节律后,就会轻松自然。

(3)检查评价,激发动力。身体锻炼的效果是逐步获得的,在锻炼过程中的一阶段,锻炼者往往自我感觉不明显。应通过医务检测、成绩测验、参加比赛等形式,对锻炼效果进行评价。只有让锻炼者充分了解锻炼效果时,才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练习的自觉积极性。通过检测评价,还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找出原因,修订锻炼方案,把握正确方向,从而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因此,检查评价能从正反两方面激发锻炼热情,是调动锻炼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身体锻炼过程中,根据锻炼者的个人特点以及季节、地域等客观条件,合理地确定锻炼内容、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运动负荷,使之符合实际需要。针对性原则要求人们在锻炼时,根据锻炼者的实际状况,合理确定锻炼方案。一般说,要考虑以下几点:
(1)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人体机能是有差别的。儿童少年处于生和发育阶段,全面发展身体是锻炼的前提。由于骨骼硬度小,韧性大,不宜采用过多的负重练习,否则会引起下肢骨弯曲变型。从事一些非对称项目的练习(如投掷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等)要适度,并注意非用力肢的锻炼,以免影响脊柱发育的正常弯曲度和身体的均衡发展。儿童少年的心肺功能尚未完善,心跳和呼吸频率快,心输出量和肺通气量较小,难以胜任过分激烈的运动,尤其拔河、倒立等憋气或静止用力练习,更应注意避免过劳。
(2)性别特点。男女身体差异是多方面的。男性肌肉发达,约占体重的42%左右,女性只占 36%左右,故女性运动负荷应小于男性。女性髂部宽,重心低、关节韧带的灵活性较好,适合完成平衡、柔软等动作,男性肩宽、髂窄,完成力量、速度以及跳跃等练习的能力较强。从心理特点看,女性喜爱动作轻盈、优美、富于韵律的项目与动作,男性则偏爱刚健有力、冒险性强的项目与动作。
(3)身体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部位的机能状况,是确定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主要依据。锻炼前应通过体质检测、医务诊断或病史调查等手段,掌握锻炼者的健康水平。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和监督下进行锻炼。对于其它疾病的患者,也应了解其病患部位和程度,以便“对症下药”。可采取专门性练习,也可因病情较重而暂时中止练习。
(4)职业特点。不同职业者劳动性质差别较大,有的从事体力劳动,有的从事脑力劳动;就劳动强度看,也有轻重大小之分;从劳动时的姿态看,差别更多,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相对静止,有的经常变换;身体主要活动部位也不相同,有的上肢负担重,有的下肢易疲劳;劳动环境千差万别,有的在室内,有的比较安静,有的比较嘈杂,有的空气清新,有的环境污浊。掌握锻炼者的职业特点,就为国人制宜地确定锻炼方案提供了依据。如脑力工作者,工作时经常维持弯腰伏案等的姿势,颈部前倾,脑供血受阻,长时间工作会出现头昏脑胀之感,颈、背、腰部肌肉酸痛,甚至有微麻症状。由于低头含胸,肺部活动受迫,呼吸机能降低。相对静止工作,肌肉缺少活动,体力下降。针对知识分子的这些劳动特点,就应以动作舒展的运动性户外锻炼为主,如仅在户内打乒乓球或做定位操是不够的。
(5)锻炼目的。锻炼者在增强体质的前提下,还抱有不同的具体锻炼目的。如有人是为了医疗疾病,有人是为了健美身体,有人是为了消遣娱乐,有人是为了迎接比赛。为实现不同的锻炼目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

为健美身体,使肌肉更丰满,就应安排小重量、多重复的哑铃操等身体练习。而医疗神经系统等疾病,很好采用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民族传统保健项目。
(6)地域和季节特点。我国幅员极其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气象条件、体育的地方特色等均有不同。锻炼中,应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我国居民进行身体锻炼,多在户外进行,受季节气候制约较大,依据不同自然环境的变化,调整或变更锻炼计划是必要的。
贯彻针对性原则,除上述要求外,还应注意兼顾锻炼者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条件等。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比较准确地制定锻炼方案。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锻炼中,统筹兼顾,使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全面性原则要求锻炼时应注意:
(1)合理选择和搭配锻炼内容。各项运动项目对人体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就某一项目来说,可能主要发展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着重发展某一身体素质,如长跑时,下肢锻炼比较充分,而单杠、双杠练习侧重发展上肢,短跑主要发展速度,举重主要发展力量等等。因此,选择锻炼内容时,要注意挑选那些对身体发展影响较全面的项目,象游泳、打太极拳等。但由于兴趣爱好或条件所限,也可选择其它项目,采用偏重于发展身体某些部位或某些器官的项目。
(2)要内外结合。身体锻炼,就外在表现看,是由各种明显动作组成的肌肉活动,实际上,它是由身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运动时,既要注意骨骼、肌肉等形态上的发达,同时也应加强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锻炼,内外结合,使机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内外结合,首先要求锻炼中不仅要注意练习动作的准确、优美,而且要注意体内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反应。发现问题随时加以调整。如呼吸过于急促、胸部胀闷,有窒息感,就应考虑是否有调整运动强度或练习节奏的必要。脉搏可以反映心血管机能的状况,经常注意脉频的变化,即可了解循环系统的反应。锻炼后,脉频恢复常态较慢,或经过较长时间休息后,脉频仍明显高于或低于常态指标,就应分析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
内外结合,还应讲求锻炼卫生,避免因不合理的安排而损害内脏器官。如为保护心血管系统,在激烈运动后,不能因机体疲劳而马上静止休息;运动中由于体温升高和出汗,会出现渴感,不能在锻炼间歇或锻炼刚结束就大量饮水,否则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3)应神形一致。“神”指精神、心理,“形”指身体、动作,所谓神形一致,是要求锻炼中意念要专注,精神要集中,使思想与动作紧密配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的物质锻炼效果,而且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修炼效果,使身体锻炼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效果。我国传统锻炼项目,就很注重神形结合,打太极拳就要求“意动身随”,“劲力色蓄于内,而不露于形表”。
4.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是指在身体锻炼中,恰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使之既能满足锻炼者增强体质等需要,又符合身体的实际接受能力。
(1)掌握锻炼强度。强度是练习对身体刺激程度的计量。速度、耐力性

练习,以移动速度或重复频率为计量单位,力量性练习,以克服阻力的大小为计量单位,跳跃和投掷练习,以高度和距离计算。掌握锻炼强度应因人而异,在身体检查的基础上,很好由运动处方来决定。为了简便,人们常采用心率来掌握。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方法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每分钟心率的:
锻炼时心率= (很高心率安静心率)X% 安静心率
其中:X%为欲达锻炼强度。专家认为,欲达强度小于 20%,锻炼的强体效果较低。欲达强度为 50—70%属于有效锻炼强度,70%的强度可获得很大摄氧量和心输出量。80%以上是大强度,在此强度下锻炼实际已具有训练性质。
(2)把握锻炼时间。锻炼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5 分钟以上都属有效范围。青少年锻炼可采用较大强度的短时练习,中老年人及体弱者宜采用低强度的长时练习方式。实践表明,1 小时以内的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就足以有效。如果时间允许锻炼很好以 30 分钟至 1 小时为好。锻炼时间与强度的对应关系,可看下表:
(3)确定锻炼次数。锻炼次数应视身体的恢复程度进行安排。一般说,上次锻炼的疲劳基本消除就可以进行下一次锻炼。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锻炼间隔一周以上收效甚微,如果间隔超过二周,前次锻炼效果全部消失。因此,每日锻炼一次,隔日锻炼一次或一周锻炼二次或三次等间隔安排,应根据锻炼强度和身体状况决定,但间隔超过一周,则失去有效的健身意义。
锻炼时间与强度的配合关系表

时间           强度 5 分 10 分 15 分 30 分 60 分 等级                       轻锻炼 70 % 65 % 60 % 50 % 40 %             中等锻炼 80 % 75 % 70 % 60 % 50 %             强锻炼 90 % 85 80 % 70 % 60 %             (强度为很大摄氧量的百分比)
(4)避免过度疲劳。疲劳,特别是长期疲劳可能导致疾病。锻炼中应避免过度疲劳和轻度疲劳的积累。确定疲劳的办法很多,比较简便易行的有:
①自我症状确定。疲劳时,身体反应较多,不仅肌肉酸痛、周身不适,而且伴有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症状。反映在面容上,眼睑下垂,眼球凹陷,严重时可出现轻度浮肿。
②膝腱反射测定。叩打膝腱可以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从而使小腿猛然伸展,这种现象称为膝反射。采用这种方法测定疲劳与否,首先应确定正常反射阈值,然后与运动后阈值比较,如出现强叩击不反射、反射时间延长、或反射运动减弱,则证明有疲劳存在。
③心率增值测定。先排除杂念静卧 1 分钟后,测出每分钟脉频。慢慢成坐位后心率比卧位时每分钟增加 4 至 5 次,成立位后心率比坐位时每分钟增加 4 至 5 次,说明正常,无疲劳存在。若脉频随体位变化而增加次数过多,或出现减少现象,说明身体出现疲劳或有疾病隐患,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或需检查身体。
5.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是指锻炼者按预定的锻炼计划,持之以恒,不间断地从事身体锻炼。根据持续性原则,锻炼时应注意:

(1)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有规律的锻炼能使身体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节奏。每一次锻炼对身体产生的良好影响,为后一次锻炼提供了基础,再一次锻炼又会在新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长期坚持便会收到预期效果。对青少年儿童来讲,每天锻炼一次,每次锻炼 1 小时,是比较科学的。对年老体弱者来说,根据本人实际合理确定锻炼的节奏也是重要的。
养成有规律的锻炼习惯,需要毅力。特别在很初阶段,一定要战胜自我,坚持不懈,认真执行锻炼计划,待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大约 3 至 6 个月),便会形成新的生物节律,逢时便会自然地、反射式地产生锻炼需求。
(2)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在锻炼内容、方法手段安排上,要注意连贯、系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对运动负荷的安排也要采取辩证的态度。青少年,或以增强体力、耐力、迎接比赛为目的的锻炼者,运动负荷可做稳步增加的安排。稳步增加,并不意味运动负荷非得一天大似一天,可以以周,或以月为递增周期。递增幅度和速度应以身体适应能力为限。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运动负荷,实际就等于增加。应该明确,身体锻炼并不要求非得达到接近极限的运动负荷。科学研究证明,采用有氧代谢进行身体锻炼,其健身价值较大。
(3)定期检测体质,预防伤病事故。出现伤病将影响身体锻炼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严重时甚至不得不中止锻炼。因此,锻炼中要随时注意安全,讲求锻炼卫生,同时,还应当建立定期进行体质测定的制度。这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病患,而且可以掌握锻炼的收效进程。
身体锻炼的上述原则,相互联系,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在贯彻执行时,不可互相代替,有所偏废,而应当有机的结合,综合加以运用。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