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米跳台滑雪,从起滑到着陆大约要 3 秒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想获得较远的飞跃距离,就得设法使运动员的升力增大,阻力降低。在理论上讲,升阻比较大,跳雪者留空时间就会越长。而从运动员体型来看,身材越长且体重越轻,则越有利于运动员飞行。换而言之,只要运动员身体投影面积越大,则越能产生较多的升力,也就越能获得较远的飞行距离。如果体重轻,还能使运动员获得更长的留空时间。
除此之外,跳雪的姿势也不容忽视。在跳台滑雪的早期,身体前倾很少,而且手臂还反复往后摆动。有人认为,手臂往后摆动,会有助于身体朝前突,至少可获得 1 米的飞跃距离。
按照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将以上飞行姿势用风洞进行实验、分析,那么过去的那种不科学的看法便不攻自破。
很早进行这一风洞实验的,是瑞士的工程师斯德洛曼。日本的谷一郎(1967 年)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手臂来回摆动会增大空气阻力。
以上风洞实验的结论,在 1972 年的札幌冬季奥运会上得到了证实,而且得出了很理想的飞行姿势:手臂紧贴身体而伸向后方,使整个身子保持斗笠底形状。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