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登山活动是分两路进行的。一路向东,经过欧亚边界的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区而进入亚洲高山区;另一路则越过大西洋进入美洲大陆。大洋洲和非洲也有欧洲登山运动员的活动。除了亚洲高山区是探索性的攀登活动以外,1865 年到 1921 年的登山活动主要在这些地区进行。
向东的一路,西欧的登山者来到东欧,进入了高加索山区。这些登山家们发现,这里是欧洲另一个理想的登山场所。这里左临黑海,右边是里海,是世界闻名的地峡区,其气候与阿尔卑斯山区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平均雪线主度比亚洲要低得多,西高加索山区为 3000 米,东高加索山区为 3800 米。在这里,山上的各种冰川和积雪融化汇集成许多河流。有趣的是,河里流动着的河水,水温有时低达摄氏零下 6 度却不结冰。在山脚下,河里有鱼,岸边有草及大片的森林。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将美尽情地赐给了这片土地。
高加索的很高峰,亦即欧洲很高峰,是由两座相邻几公里的山峰组成的双峰,东边的一座海拔 5995 米,西边的一座海拔 5633 米,顶部略成圆形,这就是厄尔布鲁士双峰。
另外,在高加索,比勃朗峰还要高的山峰还有其它的二十五座。这一切就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登山家。
但是,由于当时俄国沙皇政权与当地格鲁吉亚民族存在着矛盾,并且又交通不便,到这里登山受到许多限制。再加上 35 高加索山区的高度在世界范围来讲只能算是“小儿科”。而这里的不足之处正是亚洲高山区的长处。当时,亚洲次大陆已成为英帝国的殖民地,对英国登山者来说,在这里登山不仅有来自英国政府的支持,更有亚洲次大陆(印、巴)统治者们在人力和物力的协助;并且亚洲是世界上多高山的地区,地球上二百多座七千米以上高峰全部在亚洲;在亚洲还蕴藏着许多丰富而宝贵的资源。从这些条件来讲,亚洲高山区更具吸引力。于是,以英国的登山者为先导,开始了喜马拉雅早期的登山活动。
在亚洲高山区的攀登活动在这个时期是很艰苦的。当时,英国和其它国家的登山运动员突然面对这些山中“巨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地方的居民认为登山会冒犯他们的保护神,根本就不允许这些异族人冒犯他们心目中的神灵。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干城章嘉峰附近的居民将千峰视为他们“幸福和美好未来的保护神,”只允许人们在远处以崇敬的目光注视,要想登上它可是门儿也没有。这些欧洲人有时火起甚至动武,但结果还是不行。还有,二次大战以前,英国登山队曾多次申请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攀登珠穆朗玛
峰,但尼泊尔人不容置疑地摇起了头,碰了一鼻子灰的英国人只好绕道进入中国的西藏来攀登珠穆朗玛峰。
这时候,正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处于鼎盛时期之时。虽然英国境内没有一座海拔超过两千米的山,但英国却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登山组织。1877 年,他们成立了英帝国登山俱乐部(登山协会)。这一时期,英国正在向全世界进行扩张、夺取原料产地、占有廉价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这一时期英国向世界许多地方派出的其登山俱乐部组织的探险队得到了政府和军方的支持与协助。英国以其殖民地印度次大陆为中心,其触角逐渐伸向尼泊尔、不丹、锡金及中国的西藏地区。他们派出了大量的登山测绘队、登山探险队和登山考察队深入到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
1860 年,英国一支登山队首次进入我国西藏境内,活动于喜马拉雅山区,并登上了海拔 7025 米的希拉山。这些人全是英国驻印度陆军测绘队的官兵。1907 年,英军少校朗格斯塔夫率英国军事登山队登上了海拔 7120 米的特里苏尔峰。1938 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英国登山俱乐部先后七次派队从中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登山队的队长大都是军官,其军衔从少校到少将。
在亚洲高山区的登山活动的早期阶段,即从 1907 年到 1938 年,登山活动大都带有探险性质,因此人们称这为“高山探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 年 3 月,当时的英国登山俱乐部理事会会长帕希·法拉在伦敦宣布:英国登山俱乐部当年开始,将组织和筹备征服世界很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当时英国公布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海拔 8888 米。这一宣布,引起了世界各国登山界的极大兴趣。
1921 年 5 月,英国第一支珠穆朗玛登山队经印度绕道进入中国酉藏前往侦察珠穆朗玛峰北坡的情况。这支登山队集中了当时英国登山界的精英,其中侦察组长为乔治·玛洛里。在玛洛里的带领下,登山队查清了沿绒布冰川的支流而上,经北坳沿东北山脊这样一条可行的路线。
1922 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登到了珠穆朗玛峰东北山脊海拔 8225 米的高处。因为未能登上原计划的珠峰顶峰,所以不能算作高度纪录。当时的高度纪录仍是英国登山运动员特·朗格斯塔夫和两位助手赫·布罗赫列尔和当地居民卡尔比罗在 1907 年 6 月 12 日登上喜马拉雅山上的特里苏尔峰时所创造的 7120 米。
1924 年,第三支英国珠穆朗玛登山队出发,他们意欲一举拿下珠峰。这支登山队的突击队长由玛洛里担任。玛洛里为解决运输和确定登顶人选问题,曾两次上下于北坳和 8000 米之间,很后他选择了体力好的欧文作为他的突击登顶伙伴。他们在到达海拔 8500 米的高度时,氧气装置失灵。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他们决定继续向上前进。凭着良好的体质和坚强的毅力,他们上到了海拔 8620 米的高度,但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玛洛里和欧文成为珠峰攀登史上第一批牺牲者。他们的死在英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了悼念这两位为登山运动做出巨大贡献的登山家,英国当局为他们举行了具有国葬规模的葬礼,这在国际登山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这之后,从 1924 年到 1933 年的几年之内,由于 1924 年前多次攀登珠峰活动均受到挫折,为了从心理上和物质上得到修整、恢复,英国登山俱乐部没有再组织攀登珠峰的活动。在这九年内,也没有其它国家进行攀登珠穆玛峰的活动。
1933 年,英国登山俱乐部又派出了一个由 16 人组成的珠穆朗玛登山队,沿几年前的老路绕道从我国的西藏境内登山,但是没有获得成功。不过,登山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杰在海拔 8100 米的高度附近的山坡上,发现了 1924 年牺牲的玛洛里的冰镐和一节登山绳。
从 1930 年起,高山登山运动发展很快。在 1930 年,英国登山队登上了喜马拉雅山区海拔 7459 米的约翰逊峰。在这之后的 1931 年,喜马拉雅山上海拔 7755 米的加麦特峰也被征服。在 1933 年,前苏联登山运动员成功地登上了海拔为 7495 米的斯大林峰。1936 年,海拔 7816 米的喜马拉雅山南塔铁峰被人类征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就是登山的高度世界纪录。
英国人向世界宣布他们意欲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宣言及其一系列的行动,吸引着全世界登山界和地理界的注意。新近崛起的美国和已在一次大战后恢复了元气的德国不甘落后,纷纷加入喜马拉雅地区的登山活动,但是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们首先将目光盯在了南迦帕尔巴特峰上。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 8125 米,是世界第九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西部。“南迦帕尔巴特”是当地居民的土语,意为“光秃秃的大山”,其特点是地形与气候变化异常复杂。
1930 年,美国宣布准备攀登此峰。不久,德国又加入进来,于是两个国家组成了联合登山队。1932 年,登山队开到南峰山下。但是由于天气突然急剧恶化,所以登山队只作了一下路线侦察便不得不遗憾地撤退了。1934 年,美德联合登山队又重新来到南峰,但不幸的是队长麦尔库尔、副队长威尔茨巴哈以及威兰德、施尼捷尔以及雇用的搬运工共九人遇到了暴风雪的袭击,全部遇难,坠入了深谷。
1937 年,一支前德国南迦帕尔巴特登山队也前来登山。在海拔 6280 的营地过夜时,突然发生的特大雪崩将队长卡尔·温等十六人全部埋葬在雪中。
加上 1894 年牺牲在南迦帕尔巴特的英国著名登山家玛马里,四十年内,在先后三次攀登南峰的行动中,二十六名英、39 美、德的运动员丧生,使当时的登山运动遭受了重大打击,因此欧洲的登山家们把南迦帕尔巴特峰称为“吃人的魔鬼山峰。”
1934 年和 1937 年两次在南迦帕尔巴特受挫使美国人大为头痛。在世界地图前,他们思忖良久,他们发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乔戈里峰是一个颇值得考虑的目标。这是因为乔戈里峰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位于亚洲次大陆与中国新疆边界线上的喀喇昆仑山脉,海拔 8611 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其山峰呈金字塔形,有五条山脊。这里的地形结构之复杂,丝毫不亚于珠穆朗玛地区。并且,颇使美国人感兴趣的是在乔戈里地区的山中大量的黑云母及其它资源。乔戈里峰还有一个名字叫作 K2 峰。1856 年,英国人在对乔戈里峰进行测量时,将其定名为 K2。这是一个测绘标高的代号,K 代表喀喇昆仑山。
1938 年,查理斯·赫斯顿率美国登山队前来攀登乔戈里峰。开始时还算顺利,但在到达海拔 7925 米的高度时,再也无法向前越过第一个肩部地区,而且天公又不作美,无奈,美国人只好撤退。
1939 年,仍是 1938 年的全班人马,只是队长改由弗·威斯纳尔担任,又前来攀登乔戈里峰。这次,他们越过了海拔 8000 米的第一肩部。但在距顶峰还有 230 米时,又是天气突变使他们无法继续前进。在这种情况下,突击组的四人与支援组和大本营之间失去了联系,四名突击队员就再也没有回来。造成又一次重大事故。
在这一阶段,亚洲地区多次的高山登山活动以失败告终,而且许多的优秀运动员付出了生命。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亚洲高山区的活动刚刚开始,这里的情况和阿尔卑斯山及其它山区不同,人们对喜马拉雅山区的地理、地质、地貌和气象等特点的了解还很少。所以,一大批先行者为此牺牲,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会永远被人们记住。
这样,二十世纪初以来,高山难度登山,亦称高山探险活动的重心逐渐移到了亚洲高山区,而原来的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兴起的登山活动,则逐渐发展成为低山高难度技术登山,也叫做低山难度登山或低山技术登山。就这样,除了一些初级的登山活动与登山比赛,有专门技术要求的登山活动在二十世纪初就形成两种不同的项目:一个是高山难度登山,指攀登海拔 6000 米以上的高峰,力图创造攀登高度的纪录;另一个是低山技术登山,指攀登海拔 6000 米以下的山峰,但是攀登路线力求复杂、危险、难度,包括在悬崖绝壁上进行攀登。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攀登技术方面有较高水平。
1939 年以后,由于受第二世界大战的影响,除了在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瑞士及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有着少量的登山活动外,其它的世界主要山区如欧、亚洲等地的登山活动被迫停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 1946 年。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