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他在《千金要方》中写了专论医德的“大医精诚”篇。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篇中,要求为医者应谦虚好学,精勤不倦,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必须涉猎群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思邈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对临证各科、食疗、药物学、养生学等均有很大成就。 在药物学方面,他总结了前代本草著述,重视“地道”药材,强调药物的栽培、采集、炮制、管理、贮藏方法。他很讲究药物的实际效果,反对滥用贵重药品。为了提高药物疗效,他提倡自种自采和亲自动手炮制。为了提醒人们对“地道”药材的重视,他还列了专节论述地道药材,他认为药材“地道”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的好坏。由于孙思邈在用药方面有卓越的贡献,所以被后人尊为“药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庙宇祠堂。 在临证方面,孙思邈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他既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又尊古而不泥古,他把《伤寒论》的内容,比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中,为后世研究《伤寒论》提供了较可靠的版本依据。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成为以后“以方类证”的开端。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妇、儿科疾病的诊治。《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卷,接着又列《少小婴孺方》2卷,所载的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妇科常见疾病;保健、护理方面论述得更为详细。孙思邈为我国古代妇、儿科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孙思邈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的精力,人民回报他的是对他永远的尊敬和怀念。人们誉称他为“药王”,并把他常去采药的山(陕西耀县东部)称为“药王山”。山里现在还有一座古庙,人称“药王庙”。庙里有个石洞,洞里有个老人的塑像,这老人便是孙思邈。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