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 很早的木、火、土、金、水的概念,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几种基本物质,与此相对应,人体中的五行是: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中医也运用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五脏的相生关系:肾精滋养肝阴,称为水能生木;肝藏血以济心,称为木能生火;心的阳热能温暖脾土,称为火能生土;脾运化水谷以充肺,称为土能生金;肺阴滋润肾阴,称为金能生水。五脏的相克关系:肺气的清肃下降可以制约肝阳的上逆,称为金能克木;肝木的疏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称为木能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约肾水的泛滥,称为土能克水;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称为水能克火;心的阳热,可以制约肺之肃降太过,称为火能克金。这样,每一脏都有促进、助长的力量,也有制约、抑制的力量,如此即可保证这个脏的功能不亢不衰、协调平衡。 五行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包括按相生规律的治疗和按相克规律的治疗两个方面。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肾阴不足不能养肝阴,很后导致肝阴也虚,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所以肾是母,肝是子,治疗时可不必直接补肝阴,可通过补母法(补肾阴)而使子强壮起来。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如肝木过亢,或乘克脾土,或反侮肺金,这时,病变的主要矛盾是肝木过旺,所以应用“抑强”法,用疏肝、平肝、泻肝等方法将亢旺的肝木平复下来。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