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弊端。这一特点在现代医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中医学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辨,是辨别;论治,是构思治疗方案,并实行之。什么是“证”呢?这里的“辨证”不是哲学上的“辩证”,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之。感冒,是几乎每个人都患过的病,如某人在下午打篮球后出了很多汗,为了图凉快跑到一个风口处休息,着了凉,感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关节痛,鼻塞,流清鼻涕,有些咳嗽,吐白色痰。到了晚上开始发高烧,体温达39℃,不再恶寒,因高烧而面红目赤,呼吸急促,咳嗽加重,痰色变黄,有汗,口渴。医生诊断此时的证为里(肺)实热症,用清泻肺热法治疗。服药两天后烧退,但口干舌燥,舌质仍红,小便又少又黄,大便干结难出。医生辨证为“热病后期,津液耗伤”,用清热养阴法治疗,又二天痊愈。分析这个病例,第一个阶段由于风寒邪气侵袭肌表,此时辨证,病位在表,病性为寒,病因是风寒邪气,即辨为“风寒表实症”,应用辛温解表法治疗(病人未接受治疗)。第二个阶段,由于邪气较强,逐渐入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十分剧烈,于是化热,此时辨证,病位在里(在肺),病性为热,病因是热邪,仍是实证,即辨力“里实热证”,用清泻里热法治疗。第三个阶段,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使正气终于战胜了邪气,邪气基本上被战败了,但在疾病过程中,正气(津液)也受到了损耗,辨为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津液耗伤,病位仍在里,病性还为热(仍有些余热邪气),此时证已属一个虚实夹杂症,以正虚(津伤)为主,用清热养阴法治疗。根据这个病例,可以大致了解什么是“证”,中医是如何对疾病进行辨证的。中医临床的任务是要根据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来的资料,为患者辨出证来,再据证进行治疗。所以正确地辨证就成为医生的第一要务。它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也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