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运动员高敏 12 岁时,就在新西兰举行的世界跳水比赛中荣获两项冠军,成为为祖国赢得世界冠军的很小运动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力于训练器材的改革,金属板代替木质跳板,弹性好,运动员跳得更高,便可做出更多更难的动作,以促使跳水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弹网之类的训练,又把许多水上技术动作搬到陆地上进行练习,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比较安全,从而促进了跳水技术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我国跳水运动正是实现这两次“飞跃”之后,才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敏的教练员刘继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还研制出了一件训练器材,使运动员在同样的时间里,成倍地
增加了训练次数,以有利于迅速提高质量:别人需要一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技术动作,高敏用这种器材练三个月就可掌握。这些都为这个 9 岁学跳水的四川小姑娘能在 12 岁之际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跳水皇后陈肖霞在 1982 年世界跳水锦标赛上,由于心理紧张,比赛失常,丢掉了冠军。赛后,她的教练员梁伯熙替她请来了心理专家丁雪琴、董经武教师,给她讲授控制自己情绪的科学方法,到了 1983 年世界跳水锦标赛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当时在团体赛中,美国队的积分一直压着中国队,并领先了两天,陈肖霞很后一跳之前,美国队领先 71.97 分,这就要求陈肖霞的很后一个动作必须做得精确完美,取得 9 分以上的成绩,才能获胜。成败在此一举!当时,陈肖霞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此刻,她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控制情绪,节省体力,泰然自若,轻松优美地完成了很后一个“405”动作。当时的七个裁判员,有两个给出 10 分,两个给出 9.5 分,三个给出 9 分,折合 76.86 分,终于战胜了美国队。陈肖霞从休斯敦回到北京后,高兴地对丁教师说:“我能控制自己啦!”进行心理训练前后的两次大赛截然不同的效果,令人信服地看到运动心理学的奇妙力量。
举重名将吴数德曾打破 56 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其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科学的饮食。轻级别举重运动员如何控制体重,是国内外体育科研的重大课题之一。为了确保吴数德既增加两臂的力量,在有充分的营养供给下,又不增加体重,广西科研所的研究人员一反国际常规,以不影响“增强体力”为原则,利用现有条件,改变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供给比例,以及一日三餐的热能分配比例使他的总体重一直保持在接近自己级别水平,且脂肪体重下降,瘦重增加,因而两臂力量大大加强,同时其体力一直很充沛,终于在第五届全运会上打破了世界纪录。
体育要腾飞,就迫切地需要插上科学的翅膀。无论是乒乓球多球训练的方法、体操海绵坑的出现、跳水弹床的解决、举重控制体重的有效措施、营养问题研究的进展、消除疲劳途径的探索,还是人体各部运动机能的分析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都极大地促进了各项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和多学科科研人员日益紧密的共同配合,科学对体育事业的影响以及对提高成绩的作用,必将更大,更明显。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