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1期。又《良渚玉器》,文物出版社,1990年, 图版190~192。 ②《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10期。 ③参见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46页。 ④《中国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版12。 ⑤《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文物》1978年3期。 ⑥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349页。又金维诺:《舞蹈纹陶盆与原始舞乐》,《文物》1978年3 期。 ⑦王克林:《彩陶盆舞蹈图案辨疑》,《考古与文物》1986年3期。·351·
子·齐俗训》云:“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鬋首者,谓枲麻束发,一称椎髻,古训说:“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①,大概曾广泛流行于长江中游地区。西北地区羌人的括领,顾名思义,似指披发于后而额前截成弧线形发式。冠笄者,乃指中原地区束发施笄的成俗。鬋者,是指东南地区越人断发的发式。可知发式构成了不同民族服饰之俗的重要区别标志之一。 唯成俗并非由来有之,也并非面目归一或一成不变。举凡长江中游的髽首,未必尽皆束带。如湖北钟祥六合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玉人头像,以戴一顶平顶角形压发冠,脑后露发作蝎尾形髻②,可视为髽首之一型。(图42)另外这一带新石器时代墓葬,还时有用作束发的骨锥、骨角笄出土。长江下游东南地区早先也未必流行断发,如浙江余姚何姆渡遗址,早期地层有出束发之骨笄,在晚期地层才几乎不见。常州圩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发现一青年女子,束发而并施五笄③。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也有少量骨笄、骨簪出土④。及至良渚文化时期遗址,笄饰始不多见。从中揭示了东南地区发式的演变。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史前先民的发式,在考古材料中也有所见。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庙底沟类型彩陶瓶上的人头,发式是为披发,额部截留成弧线形短发。此类发式,又见诸寺沟石岭下类型红陶瓶上人头、天水柴家坪出土之陶塑人面,以及东乡东塬林家仰韶晚期彩陶人面纹和青海柳湾出土人头形彩陶壶①。一般认为,这种发式,后为殷周秦汉时期活动于该地区的羌族所沿习。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前额和两鬓作弧线形断发,后脑勺作平耳垂的整齐断披发,乃是生活在渭水上游一带庙底沟类型时期男子们的标准发式,而青壮年女子却比较流行编发或披发覆面。如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彩绘陶盆上的舞人,脑后即挽成一辫。另外,一些属于半山马厂时期的陶塑或彩绘人面,大都绘作披发覆面形②。当然,本地区还有另一些束发形式,如甘肃礼县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陶塑,额前至脑后塑有半圈凸起的细泥带,带上刻节饰,似表现额上套串练以束披发的形象,其两耳垂又穿孔,可能还有戴珥饰的俗尚。在邻近的陕西临潼邓家庄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出有一件人像陶塑③,裸体,头戴一顶无沿圆帽,帽形鼓满,似皮毛制品,(图43)从其两鬓作平耳垂的整齐断披发看,与本地区的流行发式也是一致的。 黄河中下游华北中原地区,束发施笄沿习悠久。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即出有磨制精细的骨笄、骨簪④。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骨等达99件之多。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出土骨笄有55件。均是属于700O多年前的遗物。至仰韶、
①《汉书·陆贾传》,颜师古注。 ②《中国文物精华(1992)》,文物出版社,1992年,图版57,又图版说明236页。 ③《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74年2期。 ④《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①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11期。 ②张广立、赵信、王仁湘:《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史前人形彩绘与陶塑初释》,《考古与文物》1983年 3期。 ③《临潼原头、邓家庄遗址勘杏记》,《考古与文物》1982年1期。 ④《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1期。《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 古》1978年2期。
龙山文化时期,笄、簪的出土数更难胜计。陕西蓝田泄湖遗址出有大量T形陶笄、石笄⑤。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还出有龙山时期的象牙笄⑥。在河南荣阳点军台和郑州大河村遗址的一些仰韶晚期居址内又发现有一种插笄的土器,少者可插3笄,多者可插10笄①。说明梳妆打扮、束发施笄,已成为当时人们起居生活的一项内容。 不过,同为束发,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又自具特色。如大汶口墓地10号墓的人头骨额上同施一象牙梳和绿玉笄,脑后又有二玉笄,额部还戴一串石质饰品,周身覆一层厚约2厘米黑灰,似衣着。另一座59号墓,墓主头戴一“束发器”。26号墓的墓主头部左侧有一精美的透雕象牙梳②,又如同一时期的山东在平尚庄遗址,在一座墓内的人骨头部,有一牙梳和一“束发器”③。男女用成对猪獠牙制成的新月形“束发器”束发,这在中原地区是不见的。后者主要以笄束发,如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共发现骨笄306,陶笄96,石笄11件,只有6件兽牙头饰④,笄与牙饰之比为69:1。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自仰韶至龙山时期只见骨笄一种头饰件⑤。说明黄河下游东部地区束发以笄、梳、“束发器”并施,而中原广大地区束发施笄,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服饰系统。 陕西西乡何家湾遗址曾出土一仰韶时期骨雕人头像⑥,额上有一道明显的起脊,顶部后收,似为束发之状。半坡和姜寨遗址彩陶盆上均见一种珥鱼人面纹,夸张中寓写实,也是额部发际界限分明,头发上收而挽结头顶,当本之实际束发形态。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墓地M420一具成年女性人骨,额上残留有一条宽约3厘米的灰黑色印痕,从前额发际缠过耳际,绕扎至枕骨下方,头顶又横插一骨笄①。三者发式似均有额带之饰,显示了本地区共同性的头饰特征。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一玉雕人头像,头顶中央束一高髻②,也有助于对本地区束发形式的了解。 应注意的是,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出有一龙山时期陶塑人头像,头顶有一馒状低突,似在表现一种低髻③。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有一石雕跪坐人像,头顶有三层“相轮”形装饰,似属一种外套玉箍的高耸发髻。两者发式截然有别。同遗址还出一件石雕蹲踞人像,头顶正中有前后两个立起的乳突,似为收发束角之状④。(图44)当如《礼记·内则》所云:“男女未冠笄者,总角”,郑注:“总角,收发结之。”传甘肃出土的
⑤《陕西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9期。 ⑥《山东泗水尹家城第一次试掘》,《考古》1980年1期。 ①《荥阳点军台遗址1980年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82年4期。《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 石学报》1979年3期。 ②《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13、15、24页。 ③《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年4期。 ④《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⑤《浙川下王冈》,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⑥魏京武、杨亚长:《我国很早的骨雕人头像》,《考古与文物》1982年5期。 ①《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42页,又图版二二·1。 ②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77年3期。 ③何德亮:《山东史前雕塑浅谈》,《美术史论》1984年4期。 ④《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
一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陶塑彩绘器盖人头像,头顶亦为结发总角,唯两角结于头顶左右两旁⑤,与上者不一样。可见,不同地区,束发的形式有差异,相同地区也存在着发式的细微不同,然有关束发饰件的取材、制作形制,地区性的群体尚好却是十分鲜明的。 概言之,作为服饰重要分支的发式头饰,中原地区先民盛行束发施笄,或在头顶挽一髻,或又缠以额带;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好束低髻,又每以骨梳、笄、“束发器”并施,或又佩额练;北方地区流行高髻,有以玉箍相束,或又有束前后两总角者;长江中游地区之“椎髻”,或以枲麻、平顶角形冠、锥、笄相固;东南地区早先束发施笄为多,晚后断发大盛;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发式颇为复杂,有前额两鬓截作弧形断发而脑后作齐耳际断披发者,有束左右两总角者,女子间有挽结一辫或披发覆面者,额练亦见,个别聚落共同体或亦流行束发,以笄、梳相固,其笄施之头顶,等尖朝前斜插,梳则别于后脑发际①。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