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神益的。 《内经》首言《上古天真论》认为:上古真人年逾百岁而动作不衰,关键就在于能“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占人类很大比例的穷山僻壤之民,未必刻意研究长寿之道,有什么吃什么,忙时忙,闲时闲,而长寿者众。他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养生的底蕴。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人类对古朴恬静的村庄与天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旅游业兴旺(旅游胜地大都在郊外、海滨)都是归返自然的心理体现,酷似中国的庄禅,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然,作为社会的人要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超脱,明晓道家自然养生道理就足要我们避免鸡毛蒜皮的小事的纠缠和无所谓的烦恼,学会艺术地生活,既有所为又青春永驻。 顺应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自然会让人想到,要随着气候的冷热变化增减衣着、调整生活起居。因而,民间也时常流传一些谚语,诸如“春捂秋冻,不得染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等等。无非就是告诉人们,人体适应“冷”和“热”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和适当的节奏。在寒冷的季节,温热时不要突然减衣,宜逐渐减少,以适应人体对冷热感应的转移;在温热的季节遇到骤冷,也应逐渐递增,不要过于保暖。违背了这一规律,人体就会经受不住忽寒忽热的变化。机体抵抗力下降,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应该说,这一浅显的道理,多数人已重视。 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人的情志调摄,也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殊不知,一旦违背这一规律,则春伤肝、夏伤心、秋伤肺、冬伤肾,同样也会危害人的机体,岂不对养生大不利?那么,如何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来调养精神呢?《四气调神论》提出:在春天应“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天应“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到了秋天,则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天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说白了,就是春季要使情志生机盎然,夏季要保持情志愉快不怒,秋天要使情志安定宁静,冬天要使情志保持沉静。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做到“循天之道以养其身”。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今天,人们想追求健康长寿应牢牢把握“循天之道以养其身”。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