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南北随炎凉

一次,在海滨疗养,一位疗友送我一组养生诗笺,使我记得很牢而又很感兴趣的并经常抄送给朋友的几句诗是: 世人服暖药,皆云壮元阳 元阳本无亏,药石徒损伤 人生百岁期,南北随炎凉 君看田野间,父老多康强 茅檐弄儿孙,春垅驱牛羊 何曾识丹剂,但喜黍秫香 不能不说这是劝人养生的良言,不管是南是北,都要随着四时八节去养生修性。应该说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崇尚自然,如自然饮料、绿色食物、生物圈等等。顺呼天道、健身养性,已成为时尚。 其实,我国老祖宗传下来很精辟的一条养生箴言,当推“循天之道以养其身”。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也提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就是说,只有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保护生机,达到延年之目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学生庄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养生学家,他主张“顺乎自然”,“回归自然”,他说:“静为天下正”,又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清静来自对外界诱惑的无动于衷,他崇尚恬淡寡欲,归真返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计功名荣辱,“鸡犬之声相闻”那样古拙、宁静、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很早的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志”作为养神的核心。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坐事”。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然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削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是
会有神益的。 《内经》首言《上古天真论》认为:上古真人年逾百岁而动作不衰,关键就在于能“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占人类很大比例的穷山僻壤之民,未必刻意研究长寿之道,有什么吃什么,忙时忙,闲时闲,而长寿者众。他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养生的底蕴。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人类对古朴恬静的村庄与天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旅游业兴旺(旅游胜地大都在郊外、海滨)都是归返自然的心理体现,酷似中国的庄禅,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然,作为社会的人要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超脱,明晓道家自然养生道理就足要我们避免鸡毛蒜皮的小事的纠缠和无所谓的烦恼,学会艺术地生活,既有所为又青春永驻。 顺应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自然会让人想到,要随着气候的冷热变化增减衣着、调整生活起居。因而,民间也时常流传一些谚语,诸如“春捂秋冻,不得染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等等。无非就是告诉人们,人体适应“冷”和“热”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和适当的节奏。在寒冷的季节,温热时不要突然减衣,宜逐渐减少,以适应人体对冷热感应的转移;在温热的季节遇到骤冷,也应逐渐递增,不要过于保暖。违背了这一规律,人体就会经受不住忽寒忽热的变化。机体抵抗力下降,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应该说,这一浅显的道理,多数人已重视。 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人的情志调摄,也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殊不知,一旦违背这一规律,则春伤肝、夏伤心、秋伤肺、冬伤肾,同样也会危害人的机体,岂不对养生大不利?那么,如何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来调养精神呢?《四气调神论》提出:在春天应“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天应“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到了秋天,则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天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说白了,就是春季要使情志生机盎然,夏季要保持情志愉快不怒,秋天要使情志安定宁静,冬天要使情志保持沉静。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做到“循天之道以养其身”。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今天,人们想追求健康长寿应牢牢把握“循天之道以养其身”。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