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神经科病症的含疗

1.概说 神经系统在体内起着管理、支配和调整其他各系统、各器官功能,从而统一整体活动使之适应客观环境的作用。它包括主要负责分析、综合、归纳的中枢呻经系统和主管传递神经冲动的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前者由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组成;后者由从脑和脊髓所发出的颅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1)生理特点:神经系统按功能又可分为主要负责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体躯神经系统和主要与保持体内环境稳定有关的植物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接受和整理来自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的信息,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和控制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使之互相联系、互相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使机体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神经系统还具有思维、学习和记忆等智能活动的功能,使人类不仅能不断地认识和适应环境,而且能主动地改造环境。 人体的一切活动,不论是反射性的还是随意性的,都是在一定程度的肌紧张和一定姿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神经系统是肌紧张、姿势维持和随意运动的调节者。运动越是复杂,就越需要高级中枢的参与。 躯体感觉和运动系统通过大脑神经接受外环境的刺激,控制躯体运动,以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而植物神经系统(又称内脏神经系统)则主要应答来自体内的刺激,调节腺体和内脏的功能,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外周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和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在各种生理条件下,器官活动的水平可理解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拈抗性调节效应的总和。 (2)病理特点:神经系统疾病是指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由于感染、血管病损、肿瘤、外伤、先天异常、遗传、代谢障碍和变性等原因所引起的疾病。它们多数都有神经组织形态学的明确病理改变,少数则缺乏神经组织的明显病理变化(例如偏头痛、原发性癫痫和三叉神经痛等)。此外,在身体其他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例如自发性血糖过低症的癫痫样发作、心脏病并发的脑栓塞、糖尿病和尿毒症的周围神经炎和伴发于癌症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小脑变性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或意识等的异常改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要解决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和病变的性质(病因诊断)。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全面检查,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等知识,通过临床思维,对多数疾病可作出明确诊断。神经系统的治疗在于去除致病原因,消除病因所造成的代谢紊乱和促进受损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证明,神经系统受损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功能恢复是可能的。 (3)保健重点及措施:有关神经科病症的饮食疗法,中医有丰富的经验。古代医学家就把饮食和药物都当作使病人病后康复的治疗手段。有人甚至更重视饮食疗法,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提到“善治药者,不如善冶食。” 神经科疾病处于急性危重时期,患者昏迷不醒,意识丧失,不能也无法进食,当然谈不上饮食疗法。本文所谈疗法是针对疾病经治疗后处于稳定状
态或慢性病时期的康复调理。该类患者大多年老、久病,各器官功能活动减退,各种腺体的分泌功能足,消化能力降低,血管变硬,血流量减少,需要的热量也减少。所以对神经科疾病患者的饮食方法必须引起重视,饮食不当反而会导致疾病。 ①饮食次数及时间:一般情况下,均为1日3餐。早餐很好在6~7点之间,晚餐在晚间6~7点之间,午餐在12点左右即可。神经科疾病患者,应少量多餐,除白天1日3餐外,晚上很好再进食1次。 ②饮食的数量与种类:每餐进食以微饱即可,应提倡“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进食的种类应多种多样,不应偏食。主、副食适当调配,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高热量饮食与蔬菜类同时食用。另外,饮食要细嚼慢咽,使食物被切割成小块,有利于消化液发挥作用,并能避免消化道损伤。进食过程中应情绪稳定,避免激动,以利进食与消化,神经科病患者应吃易消化的饮食,适当多吃素食及植物油。食物多样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多吃植物油,因植物油中含维生素E较多,可加速胆固醇分解,而降低血胆固醇含量;少吃心、肠、脑、蛋黄、鱼子等,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③饮食亦要顺应四时气候: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统一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人除了能“顺乎自然”之外,还能改造自然。就是对四时气候的变化,也能主动地去适应。要想保持健康,饮食也要顺应四时气候。春天是肝气旺、脾气衰的季节。依据中医理论,酸味属肝,甘味属脾,春季应少吃酸食,多吃甜食,以饮食的手段达到平肝补脾的目的,而糖尿病患者例外。夏天是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由于苦味属心,辛味属肺,多吃些辣味食物可补益肺气之不足。秋天是肺气旺、肝气衰的季节。由于辛味属肺,酸味属肝,少吃辛辣食物对肺气旺起到罕底减薪的作用,防其过于偏胜;多吃酸味食物,以滋养肝阴。冬天是肾气旺,心气衰季节。由于咸味属肾,应少吃咸味饮食,以免肾气过于偏胜。顺应四时,五脏协调,身强而体健。但是,这仅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节饮食的总的原则。饮食的内容还应根据神经科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 2.脑血管病蛮(中风)的食疗 脑血管意外是脑局部血液循环急性障碍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性疾病,中医称之为“中风”。脑血管意外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前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以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很为常见,死亡率相当高,经及时抢救幸免死亡的患者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血管意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大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而高血压性脑出血则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高血压患者。 脑血管意外是影响健康长寿的很危险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因脑血管意外死亡的人数高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在致死疾病中占第一位。因此,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病是老年保健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饮食调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饮食原则:从预防的角度上看,脑血管意外的饮食原则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的饮食原则一致。 急性期病人多伴有昏迷等意识障碍,不能正常进食,因此,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应及早补充营养,一般脑溢血病人在发病24小时后即可开始鼻饲流质
软食,即通过鼻腔下到胃内的管道给病人喂食。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中等身高、体重的病人可按每日2000千卡(8400千焦)热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的供给应保持适量的淀粉,作为主要热能来源,淀粉具有经 济、节省蛋白质、保证脂肪充分氧比及通便作用。而蔗糖及其他单、双糖类每日以不超过150克为宜,过多易刺激胃酸分泌,导致胃肠胀气,且长期摄入不易保证维生素、无机盐等供给。 保持动、植物蛋白的适当比例,一般以病人平时饮食习惯为依据。 注意补充植物油,以防必需脂肪酸缺乏。可每日补充植物油10~20克。每日进餐次数及数量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每次可喂200~500毫升,每 日4~8次。 食物温度以37~42℃为宜,过冷或过热食物均可致病人不适,或因刺激胃肠蠕动发生腹泻。 注意观察了解病人的消化吸收情况、大小便次数及性状。 食物内容可包括:以豆浆、牛奶、鸡蛋、糖等为主配制的混合奶;将多种普通饭菜用组织粉碎机搅成粥状的匀浆膳;也可用要素膳。 恢复期病人应根据病人后遗症情况采取不同的营养措施: 伴有吞咽困难者,可给浓稠的流质食物,喂饲要慢,防止误入气管;生活能自理的病人,可逐步恢复正常膳食,饮食原则同发病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气血亏虚及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优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痰热壅盛,气血郁阻。但发病有浅深轻重不同,本虚标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差别,故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2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者,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中脏腑者病情突发,神昏口噤,禁止自口进食,应急速请医抢救;神智昏迷情况好转,逐渐苏醒,可渐进流质饮食;神智清醒,口噤消除,可以渐予半流质乃至软饭等。本文所述食疗主要针对中经络者以及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饮食调养。 中医将中风分为以下4种类型: 痰热内结:昏厥已苏,声出口开,喉有痰鸣,语言蹇涩,颜面潮红,呼吸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肝火炽盛:昏厥已过,气粗息离,躁扰不宁,头胀耳鸣如轰,口苦胁痛,面赤升火,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脉弦数。 正气欲脱:目合口开,声嘶气促,舌短面青,自汗淋漓,四肢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淡,脉沉细而弱。 肾虚络阻:舌短不语,足痿不行或偏瘫,或半身不遂,常兼腰酸腿软,耳鸣目眩,头脑空痛,神疲健忘,遗精带下,脉沉细,舌淡胖或红。 辩证食疗: 痰热内结型 (1)竹沥粥 【组成】鲜竹沥50克(或竹沥油、竹沥膏均可),大米50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醒脑开窍。 【用法用量】大米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熟后,加入竹沥。调匀后,少
量多次温热食用。 (2)萝卜粥 【组成】鲜萝卜汁100毫升(或适量鲜萝卜),粳米100克。 【功能主治】法痰宽气,消食行滞。 【用法用量】新鲜白萝卜,洗净切成薄片,捣汁(或鲜萝卜洗净切碎),与粳米一起加水如常法煮成稀粥。早晚温热服食。 (3)百合膏 【组成】百合120克,川朴、光杏仁、桑白皮、天冬各60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润燥通便。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煎透,炼蜜收膏,每服30克,1日2次。 (4)桔皮银花饮 【组成】桔皮(鲜)30克,银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活血通便。 【用法用量】将桔皮、银花、山楂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3分钟后,将药汁滗入盆内,再加清水煎熬3分钟,滗出药汁。将两次药汁一起放入锅内,烧沸后加蜂蜜,搅匀即可。可代茶饮。 肝火炽盛型 (1)淡菜皮蛋粥 【组成】淡菜10克,皮蛋1个,大米50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火,清肝除烦。 【用法用量】大米洗洁加淡菜加水如常法煮粥,粥将稠加入皮蛋(皮蛋切成小块),加盐及味精少许。调匀服食。 (2)猪胆绿豆粉 【组成】猪胆汁120克,绿豆粉80克。 【功能主治】清肝泻火。 【用法用量】将诸胆汁与绿豆粉拌匀晾干研未。每服6克,1日2次。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3)芹菜粥 【组成】新鲜芹菜60克,粳米100克。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降火。 【用法用量】新鲜芹菜洗净切碎,与粳米同放砂锅内,加水(很好是井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注意事项】作为治疗时宜频服久食,并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正气欲脱型 (1)人参粥 【组成】人参粉3克,粳米30克,冰糖少许。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挽救虚脱。 【用法用量】人参研粉未与粳米、冰糖同入砂锅内加水400毫升,以谩火煮至米开花粥粘稠即可。每日晨空腹食之。 (2)黄芪赤小豆汤 【组成】生黄芪30克,赤小豆30克,黄精15克,当归15克,山萸肉 15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补肾填精。 【用法用量】上药加水煎2次,分次过滤去渣。分2~3次服。1日1煎。
【组成】生怀山药120克。 【功能主治】补肾、健脾、润肺。 【用法用量】山药加水煮汁,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注意事项】对一切虚损病症而无实邪相挟者,多服久服为宜。但对热症、时疫、肠道湿热下痢者均忌。 肾虚络阻型 (1)枸麦饮 【组成】枸杞子15克,麦冬15克。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法用量】煎水代茶炊。 (2)牛肉冻 【组成】嫩黄牛肉10千克。 【功能主治】补肾填精,活血通络。 【用法用量】牛肉洗净,水煮成肉糜,去渣取液,再熬成琥珀色收膏。 冬天温服,每次1小杯,逐渐可加量,久服有效。 (3)乌鸡酒 【组成】乌骨鸡1只,黄酒1250克。 【功能主治】补肾填精,息风活血通络。 【用法用量】乌骨鸡去毛桩、内脏、洗净,放入锅内。将酒倒入盛鸡的锅内,用武火烧沸后,转入文火熬煮至鸡肉断血,停火。待鸡冷却后,将剩余的酒一起倒入。每日睡前服2小酒盅。 (4)龟胎膏 【组成】龟版300克,胎盘1具,阿胶100克,红糖1千克。 【功能主治】补气滋阴,益精充脑。 【用法用量】胎盘用清水漂洗干净,切块;龟版捣碎,同放砂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过滤取汁。余渣再先后加水煎煮2次,取汁。合并3次滤液,文火浓缩至500毫升左右,投入捣碎的阿胶溶化,再加红糖收膏,阴凉处贮存备用。可加入少许防腐剂。以上为1疗程量。每次2食匙,1日2~3次,空腹温开水冲服。 (5)鹿杞粥 【组成】鹿角胶20克,枸杞子20克,粳米60克。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血,填督脉。 【用法用量】先煮粳米和拘妃为粥后,加入鹿角胶,使其溶化,再煮二三沸即可。以上为1次量,1日1次,以粥代食,可加糖调味。半个月为1疗程。 (6)蛇酒 【组成】乌梢蛇150克,白花蛇20克,螟蛇10克,生地黄50克,冰糖500克,白酒10千克。 【功能主治】补肾强筋,补血通络,法风利湿。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四肢麻木,骨节疼痛等症。 【用法用量】将3种蛇剁去头,切短节,干燥。将白酒装入适当的酒坛中,将炮制好的3种蛇和生地黄倒入酒中,浸泡10~15天后开坛,过滤,澄清,加入冰糖汁,充分拌匀即成。每天1~2次,每次1小盅, (7)雁脂粉
【组成】雁脂250克,面粉500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舒筋通络。适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用法用量】取雁脂置锅中熬炼为油,滤去渣子。面粉炒成炒面,趁热加入雁脂油,炒至油、面均匀为度。每次取30克,1日1次,开水冲化调服。半个月为1疗程。 (8)冰糖蹄筋 【组成】猪蹄筋30克,冰糖10克。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及老年关节不利、颈项酸软、腰膝疼痛、抽筋等症。 【用法用量】将温油发过的猪蹄筋加水适量,文火慢煮至极烂,放糖调味,以上为1日量,代餐食用,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9)海参粥 【组成】海参5~1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养血润燥。 【用法用量】海参温水浸泡数小时,剖洗切片。加米加水如常法煮粥,煮至参烂粥稠为度。每日晨起空腹温热食之。 (10)补髓汤 【组成】猪脊髓200克,团鱼(鳖)1只,葱、姜、胡椒粉、味精适量。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填精补髓。 【用法用量】将团鱼用沸水烫死,揭去甲壳,除去内脏、头、爪。猪脊髓洗净,放入碗内。将团鱼肉、葱、姜,放入锅内,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将团鱼肉煮至将熟,再将猪脊髓放入锅内一起煮熟即成。 3.癫痫的食疗 癫痫病是由于颅内或颅外原因所致的暂时性的神经元放电的症状。临床特征是分散发作,有反复的倾向,表现为运动、感觉、行为、知觉或意识的障碍。疾病的位置在头颅,疾病的原因分为颅内或颅外所致。癫痫病人的另一特征是分散的反复发作,有的形成周期性发作,周期的长短不一致,有一月一发者,有三月一发者,谓之季发;有半年一发者。周期愈长,对治疗愈不利,不便于观察用药后病情的进退。有的有脑电图显示的病理性改变和CT检查结果的不正常。脑电图对癫痈的诊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并不是说脑电图是诊断的唯一手段。患者脑电图正常,不一定证明没有癫痫;即使CT扫描正常,癫痫也可能仍然存在。这时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癫痫的反复发作,并可诊断为癫痫。 癫痫不是一种特异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脑细胞群异常的超同步放电引起的、突然的及暂时性的脑功能紊乱。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是从症状出发的。由于受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认识到是脑神经系统的病变,但对癫痫症状及范围的认识是很细腻的。如唐代的孙思逸提出了候病法二十条,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提出凡将欲发病抽风之前,必先见发病抽风之症,如: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如高碗,喘急气促,面色青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腹内空鸣,下泄上嗽,肌肉跳动。上述二十条俱是抽风之兆。这二十条症状不必全见,但见一二症则知将来必抽。 总之,中医认为本病与风、痰、热邪为患有关,除药物治疗之外,凡能
助长这些邪气的各种因素均当禁忌。首先,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切忌恐惧抑郁,以免气郁化火,触动肝风。癫痫病人往往担心一辈子也治不好,害怕即使治好了也影响智力,精神上压力较重,这就要求社会、家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应予以安慰,切忌对病人采取冷淡、厌烦的态度。在饮食方面应少吃油煎肥腻的食品,不宜吃鹅肉、羊肉以免积痰、生热、动风;不要过多吃辣椒、葱、蒜,绝对禁忌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防伤神动火,兴奋不眠而诱发癫痫发作。 癫痫的发作常与疲劳、发热、妊娠和精神因素有关,但如喝水和食盐过多,也能使之发作。因为癫痫发作是从间脑开始的,刺激间脑,即可引起癫痫发作。试验证明,问脑是体液调节中枢,大量的液体进入体内,会加重间脑的负担,从而导致癫痫发作。基于上述认识,癫痫病人应尽量少吃水和盐,包括果汁、可乐、西瓜、咸菜等;发作时,禁食;醒后,先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过量,应少吃多餐;要保证足够量的蛋白质、糖及维生素;宜选择牛奶、蛋类、豆制品类、各种动物内脏(尤其心、肝两脏更佳)、各类青菜、水果等;对久病体弱患者,可食瘦肉类、鱼类食品,如鲫鱼、青鱼、鲈鱼、鲤鱼等。本病患者不论虚实,均应常食具有化痰功效的食物如海蜇、海带、紫菜、萝卜、金桔饼等。 癫痫的食疗原则可按发作前的调摄预防和发作后的补养调理来进行。其辨证要求,主要须掌握病人的发作特点、发作时间长短、发作间隙久暂、发作程度轻重,从中判断病因病理及其变化,特别是辨别痰结的深浅与正气的盛衰,认清楚标本虚实。发作前为了尽可能推迟或减轻症状,应加强食疗,着重于健脾化痰或调补气血,养心益肾,同时注意精神的调摄和进行积极而适当的健身缎炼。发作后病人精气神亏耗突出,急需选用补肝肾、益精气的食剂和食品进行滋养。同时也要坚持健脾化痰的治则,运用食剂调理脾胃,以杜生痰之源。癫痫一般可分以下2型: 肝风痰热型:发作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乏力,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干苦,多痰涎,便秘,发作时突然昏仆,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吼鸣尖叫,不久渐苏醒,症状基本消失。亦可仅见短暂昏迷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气血亏虚型:癫痫日久,神疲乏力,健忘头晕,纳呆食少,腰膝酸软,大便或溏或干,痰多常呕恶,时发眩晕,舌质偏淡,或舌红苔少,脉濡弱或细数。 辨证食疗: 肝风痰热型 (1)天麻竹沥粥 【组成】淡竹沥30克,天麻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用法用量】将天麻切成薄片,与粳米同煮粥。粥熟调入竹沥、白糖。 日分2次服。 (2)加味桅子仁粥 【组成】桅子仁3~5克,桔红10克,地龙10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祛风通络。 【用法用量】将栀子仁、桔红、地龙研成细未。先煮粳米,沸后入桔红。 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仁与地龙未,稍煮即可。日分2次食用。
(3)明矾拌橄揽 【组成】橄榄12个,明矾1.5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 【用法用量】先将橄榄用冷开水洗干净,用刀将每个橄榄割4~5条纵纹,将明矾末掺入纵纹内。每1~2小时吃2个,细嚼慢吞。有痰叶痰,无痰将汁咽下。吐出橄榄渣。 (4)红蓖麻根黑醋煮鸡蛋 【组成】红蓖麻根30~60克,鸡蛋2个,黑醋适量。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祛风通络。 【用法用量】先将鸡蛋煮熟去壳,再加黑醋、蓖麻根和适量清水煎服。 每日1次,连服数日。 (5)生铁小麦粥 【组成】生铁落250克,小麦120克。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平肝息风。 【用法用量】先煎生铁落,取液,煮小麦成粥常食。 (6)刀豆蛇粉 【组成】刀豆粉30克,蝮蛇(烧存性研粉末)6克,米粉30克。 【功能主治】健脾柔肝,化痰息风。 【用法用量】将3种粉混合研匀备用。昼2次,夜1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初发有效。若服后喜睡者为佳。 气血亏虚型 (1)熟地山药粥 【组成】熟地黄30克,淮山药60克,粳米100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柔肝息风。 【用法用量】先取熟地用纱布包扎,加水500毫升,放入砂锅内,浸泡片刻,用文火先煮。经过数次沸腾后,见药汁呈棕黄色,药香扑鼻,渐转为慢火。成微波形的沸腾时,放入粳米烹煮。待米粒开花,药汁浸入米粒内,形成粥糜,呈稀薄粥时,去掉熟地。山药煮熟,去皮为糊后用酥油和蜜炒,令凝,用匙揉碎放入已煮好熟地粥内拌匀,晨起时用作早点食。 (2)萸肉杞子粥 【组成】山萸肉15克,枸杞子20克,粳米50克。 【功能主治】补肝肾,养阴血。 【用法用量】将山萸肉,枸杞洗净去杂质而泡发,加米加水如常法煮粥。 早晚服食。 (3)参杞哈士蟆 【组成】干哈士蟆仁60克,人参3克(或党参15克),枸杞30克,罐头青豆25克,甜酒汁50克,冰糖250克,葱结20克,生姜片10克。 【功能主治】益气血,补肝肾。 【用法用量】将干哈土蟆仁洗净,放瓦罐内,加水500克及甜酒汁、葱、姜,入蒸笼蒸约2小时。取去哈士蟆上面的黑色筋膜,大的掰成小块,入罐中,加清水500克及甜酒汁,上笼蒸2小时,再使其胀透,取出放大碗中。枸杞洗净,人参研成末。将冰糖置大碗内,加开水350克、人参、枸杞,入笼蒸化,取出除去沉淀,倾入哈士蟆仁碗内,再加青豆即成。早晚温服。 (4)天麻川贝炖猪脑
【组成】天麻10克,川贝粉3克,陈皮10克,猪脑1个。 【功能主治】补脑填髓,祛风化痰。 【用法用量】将猪脑、陈皮洗净,将天麻、陈皮、猪脑、川贝粉一起置瓦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每天早晚各1次,温服。 【组成】猪心1只,川贝9克,朱砂9克。 【功能主治】化痰宁心,镇惊安神。 【用法用量】用黄泥将猪心裹好,焙干,研细未。将川贝、朱砂研细末。 混合后日服9克,分3次,温开水送下。 (6)猪脑天麻粥 【组成】猪脑1个,天麻10克,粳米250克。 【功能主治】祛头风,补脑髓,镇静安神。 【围法用量】将猪脑、天麻、粳米、清水入砂锅内煮成稀粥,以猪脑熟为度。每日晨起温服1次。 (7)梨汁粥 【组成】梨3~5个,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功能主治】清胃凉心,涤热息风。 【用法用量】将梨洗净切碎,捣汁去渣,与粳米、冰糖同入砂锅内,加水400毫升,煮为稀粥。每日2~3次,温热服食。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