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骨伤科病症的食疗


(一)概说 骨伤科疾病包括骨科和伤科两类,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 自有人类,即有创伤。人类为了生存,须与大自然作斗争,雷电、水火、虫兽、战争均会致伤,有伤便有医,这就是骨伤科的原始萌芽。人们在日常生产劳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旅行中,均可发生骨伤科疾病。一般认为骨伤科疾病主要与损伤有关,所谓无损不成伤。临床损伤又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可由跌扑、碰撞、坠堕、闪挫、压轧、负重、打击等原因引起,后者则多是长年累月积伤积劳所致。但是,人是一个恒动的整体,其体质的强弱、动作的灵敏迟钝以及智能的高低,乃至文化素养、情趣爱好,都与人的生理病理状态有关,在是否发生损伤,受伤的程度,治疗的效果,康复的快慢以及预后的好坏等方面均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生理特点 人体运动器官包括骨胳、关节、肌肉三部分。骨骼是人体的支架,运动灵活的杠杆,是构成人体很基本的组成部分。人的骨骼为坚硬的结缔组织,约有206块,分布在头颅、躯干和四肢,主要由骨质、骨膜、骨髓组成。骨质分为密骨质和松骨质两部分,松骨质分布在长骨的两端和扁骨的中间;骨膜是包绕骨外面的一层结缔组织,它对骨有保护、营养和形成新骨的作用;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在长骨骨干和骨骺之间,在成年之前有一层软骨,为骨骺软骨。由于其软骨细胞的增殖、生长,基质的钙化,很后再替换为骨,并使长骨增长和骨化,直到20岁左右,骨骺软骨才停止增长,完全骨化。 影响骨生长的因素很多,如遗传、激素、营养、维生素及运动量等。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不足,骺软骨生长也慢,寻致矮小症;若过多,骺软骨生长加速,导致巨人症。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易患佝偻病,成人则易患骨软化症。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胶原纤维的形成,严重时可导致骨生长停滞。劳动与锻炼可促进骨的改建,幼年时骨的改建进行较快,骨的形成大于吸收;成年后渐趋平衡,改建的速率渐缓慢;老年人则骨的吸收大于骨的形成,骨内腔隙增多,故骨的坚固性较弱,易患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病。 骨与骨相接之处称为关节。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韧带、关节腔组成。关节面即构成关节的两个骨面,凸者为关节头,凹面者为关节窝,互为适应。关节面上盖有软骨,光滑而富有弹性,可减少摩擦及缓冲外力之作用。关节囊和韧带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在关节面的边缘及附近之骨面上。关节腔由关节囊包绕和两关节面的密闭间隙,腔内有滑膜,可分泌滑液,滑润和保护关节面。 肌肉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环状肌。全身共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肌肉由肌腹、肌腱、肌膜构成,人体的各种运动基本都是由肌肉来完成的,当然还有神经的支配、血管的营养、体液的调节等。肌肉起到保护作用,胸腹部肌肉保护内脏,肢体上的肌肉可以保护骨胳、神经和血管等。 2.病理特点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由生长发育到衰老退化的一系列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与关节也会发生衰退的变化。骨胳的衰老变化主要是进行性萎缩,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并变细,单位容积中骨量即骨的密
度减少。此外,骨髓造血功能也减退,红骨髓减少,而黄骨髓即脂肪骨髓增加。骨老比在多数老年人还表现为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以后的妇女发生率更高,骨单位的大小和钙化程度不均等,骨细胞减少,中心管腔与骨小腔的钙化随年龄而增加。骨的衰老变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表现,在骨的生成能力方面也逐渐减退,故老年人的脊柱长度可变短、变弯,出现驼背,身高下降,齿龈萎缩,牙槽吸收,牙齿脱落。 老年人骨与关节疾病的特点,是慢性退行性病变。产生这种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原因,固然与骨关节的自然性衰退有关,但与老年人长期不活动或少活动有关。老年人常常懒于活动,甚至长期卧床,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病变。这些病症可以因已有的骨关节退变产生功能障碍而活动困难,但活动减少,长期废用又加剧了骨关节退变。应该注意的是,老年人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多呈缓慢型、隐匿型,往往症状不明显。如疼痛本是这类疾病的特点,但老年人痛阈高,反应迟钝,因而疼痛表现得轻微,其他有关症状也模糊。因此,一旦症状明显时,往往病情已很严重,难以短期治好。 骨伤科疾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损伤。损伤症多因外力伤害而发生,但也与各自不同的内在条件密切相关,如年龄、体质、职业工种、技术熟练程度、姿势体位、劳动强度、安全劳动保护以及个人情绪、饮食劳倦等。祖国医学十分强调这种观点,《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灵枢·百病始生篇》又提出非常著名的论点,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以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大部分外界致病因素只有通过机体内因虚弱的联合作用,才能成为伤害人体的因素。这不仅体现在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病症的发病,而且对损伤的发生也不例外。例如,在同样的劳动条件下劳动和负重操作,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暴力,甚至于同样摔跌,有的受伤发病,有的则可以不受伤,不发病。因此,只有正确理解损伤发病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认识伤病的发生与发展,才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损伤的发病率。 中医骨伤科对于损伤发病机理主要是认为皮肉筋骨失用,气血运行失衡,脏腑功能紊乱,津液代谢失常,经络运行失和所致。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互相联系,互相依存。阴阳调和,经络通畅,津液代谢正常则气血旺盛,脏腑功能正常,皮肉筋骨强健;反之,则气血不用,脏腑失和,皮肉失荣,筋骨萎弱。故外力损伤不仅使皮肉筋骨受损,而且也常常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内外症状。 3.保健重点及措施 骨伤科疾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立体化交通的发展,工伤和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骨折、伤筋、脱位及内伤性疾病较易发生,因此掌握本病的保健预防知识,对于减少骨伤科疾病的发生以及患病后及时治疗、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病前重在预防。一般人们常认为骨伤科疾病是由于外来暴力所引起的,因而是无法抗拒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同样暴力作用于每个人,其结果并非都造成骨折。因此重视防护是有积极意义的。预防骨伤科疾病平素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可以练习各种功法以强身。常用的练功方法有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这样可以保持精气旺盛,精力充沛,体格强壮。有条件的人可利用节假空闲,选择合适的地点外出旅游,以游增
添锻炼的乐趣,既增强体力,舒筋强骨,又陶冶了情趣,养精培神。平时居家或旅游,还可利用日光为浴,在日光照晒皮肤后,可以获得行气活血、疏通绎络、强筋壮骨的功效。日光浴对防护人体减少骨伤科疾病更有明显的效果。一般认为日光浴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含钙量增加。另外身体虚弱或年高久病者还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熬煎膏滋,入冬进补,平和阴阳,补益气血,强肝益肾,这样可以减少骨伤科疾病的发生。 (2)发病后既要及时治疗,更应注重心理调养。人的心理活动往往由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表露出来,七情中的每一种情绪过度均会造成心神不宁,影响休息和康复。因此要加强自身修养,注意培养自己豁然乐观的性格,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 (3)不宜滥用补药,以食为补,固本壮元,强劲筋骨。但不能认为凡食皆补,凡补皆用,这佯无的放矢,难能取得应有效果。应该因人而异,辨阴阳,明虚实,重在调补气血、肝肾,如阴虚者给予味甘性平、清淡微凉之品,常用的有山药、芡实、莲心、绿豆、赤小豆、糯米、鳖肉、鸭肉等;如阳虚者宜用性温助阳益精之品,如狗肉、鸡肉、羊肉、牛肉、猪骨髓、姜、葱、蒜等;如属气虚者宜大补元气,健脾和胃,常用的有鸡肉、鹌鹑肉、鸽肉、鸡蛋、冬笋、香菇等;如属血虚者,宜用补血填精之品,如龟版、鳖甲、羊肉、鸡肉、猪蹄、狗肾等。 (4)动静结合是加速骨折愈合及骨伤科疾病早日康复的有效治疗原则。发病后首先要注意卧床休息,积极治疗。俗话云:“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就是说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与恢复不是短时间可以痊愈的,要耐心养病,尤其早期要减少活动。在复位、固走等措施治疗后也应适度进行功能锻炼,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因患侧肢体损伤而造成活动功能下降的副作用。当然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