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由于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引起出汗较多,常以涔涔汗出,活动后则出汗更多,为自汗,也有熟睡时汗出多,醒来时汗自止,为盗汗。在产后数日内出汗较多,属阳旺不调,不属病症,常能不治自愈。产舌多汗由于产后气血耗伤,或阴虚内热造成。临床上常分气虚、阴虚两型。食疗方面以补气固表、养阴敛汗为主,着重于补气养血,多食用当归、黄芪、阿胶、鸡汤、鱼汤之类。产后多汗属耗伤气阴,可多食用牛奶、豆浆、水果等益气养阴,也可多增加些蔬菜水果,防止大便干结,尽量避免辛辣温燥、干姜肉桂等品。 各型症状如下。 气虚型:产后汗出较多,不能自止,动则汗出加剧。面色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迟弱。 阴虚型:产后熟睡汗出,醒来自止。面色潮红,头晕咽干,五心烦热,午后较甚。舌红或深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辨证食疗: 1.气虚型 (1)黄芪鸡 【组成】黄芪30克,鸡肉150克。 【功能主治】补气补血,固表止汗。亦适用于虚劳之症。 【用法用量】将鸡肉切片与黄芪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炖约30分钟。加入调料,顿服。每日服1次,连服3天。 (2)参鸽汤 【组成】高丽参3~5克,乳鸽1只。 【功能主治】益精补气,固表止汗。亦适用于月经过多、月经不调及一切虚劳病。 【用法用量】将乳鸽去毛及内脏(不必清洗腹中之血),加入参片,水适量,隔水蒸炖1小时,配少量食盐。顿服。每日1次连服3天。 (3)黄芪粥 【组成】黄芪20克,粳米50克。 【功能主治】补气止汗。 【用法用量】取黄芪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用粳米50克再加水300毫升煮粥。食时可加红糖少许。每日早晚温热服,7~10天为1疗程。 (4)归芪山药蒸猪肾 【组成】猪肾500克,当归、党参、山药各10克。 【功能主治】养血补气止汗。亦适用于心悸、自汗、失眠等症。 【用法用量】将猪肾切开,剔去筋膜,洗净,放在锅内。加入当归、党参、山药加水适量,清炖至猪肾熟透。取出猪肾切片,加调料即可。饮汤食猪肾。 (5)炒豆腐皮 【组成】豆腐皮1张,植物油30克。 【功能主治】健脾敛汗。 【用法用量】将豆腐皮用水泡发切丝,加植物油炒熟,调以葱、盐。顿 服。
2.阴虚型 (1)虫草炖老鸭 【组成】冬虫夏草15~20克,老母鸭1只。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益气敛汗。适用于产后阴血亏虚引起的盗汗及虚劳咳嗽、心悸失眠症。 【用法用量】将老鸭去毛及内脏,将冬虫夏草放入腹腔内。加入调料及水适量,隔水蒸炖1小时,即可服用。 (2)紫河车炖猪排骨 【组成】紫河车1具,猪排骨500克。 【功能主治】益精养血,补气敛汗。亦适用于一切虚劳症。 【用法用量】将鲜紫河车去膜,剔血络,切碎,与猪排骨(切段)放在砂锅内,加水适量及佐料,炖烂熟,即可。分次服食。 (3)饴糖鸡 【组成】老母鸡1只,饴糖100克,生地30克。 【功能主治】补虚养阴。适用于产后盗汗及病久体虚羸瘦等症。 【用法用量】将老母鸡洗净,腹腔内加入生地,葱、姜、盐,灌入饴糖,把切口缝合,鸡腹朝上放在锅内,加水适量,炖烂熟。分次服用。 (4)浮小麦饮 【组成】浮小麦15~30克,红枣10克。 【功能主治】益气除热,收敛止汗。为止自汗盗汗之要药,一切虚汗之证,不论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甚相宜。 【用法用量】煎汤频饮。亦可将浮小麦炒香为末,枣汤或米汤饮服,每次6~10克,1日2~3次。 (5)糯稻根饮 【组成】糯稻根30克。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退虚热,止虚汗。适用于产后体虚之阴虚盗汗,结核病、慢性肝炎之阴虚盗汗及乳糜尿。 【用法用量】将糯稻根除去残茎,洗净,晒干,烧灰浸水饮;或以糯稻根煎水,频饮。 【注意事项】本方和浮小麦饮合用,疗效更佳。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