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药粥

1.药粥养生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用粳米、糯米或者把粳米、糯米加上其他食物或中药煮成半流质经常食用,可以调养身体、防治疾病。这种传统饮食方法,即为“粥养”或称“粥疗”。 粥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胃气”。中医认为“胃主纳谷,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人体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胃的强弱,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也就是强调要保护“胃气”。“胃气”实质是消化吸收功能的简称。正因为此,中医治病尤重胃气,认为“脾胃无损,诸可无虑”,“胃气一散,百药难施”,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一旦丧失,身体断绝了营养的来源,生理活动无法维持,也就谈不上对疾病的抵抗力。再说,药是要通过消化吸收才能发挥作用的,否则,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治病也就难上加难了。 作为粥养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如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认为,“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问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病人、产妇粥养很宜”。《医药六书药性总义》则把粳米粥赞为“资生化育神丹”,将糯米粥赞为“温养胃气之妙品”。以粳米和糯米为主,适当添加其他食物和中药,便成了粥养的一大特点。 药粥具有以下特点: 米与药同煮,有协同的作用。各种不同性味的药物与米谷配伍煮粥,可以使“峻厉者,缓其力;和平者,倍其功”。不但能缓和药性,并能增强其功效。如防治关节炎的川乌粥,是一张历史悠久的名方,但其中主药川乌头性刚燥、有毒,如加蜂蜜、生姜,投米煮粥后,就可以减缓它的刚燥和毒性。又如苁蓉羊肉粥,方中苁蓉为补肾壮阳的中药,羊肉是温补脾胃的食物,同粳米煮成稀粥,不仅可以增强温补肾阳的作用,还能收到健脾暖胃的功效。所以,清代名医黄宫绣讲:“米虽常食之物,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粥较浓稠,可以在胃肠内缓慢通过,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吸收。组成药粥的药味较少,组方灵活,经济简便,安全可靠,适宜于长服久 服。 米药煮粥,特别是补益性药粥,既可以当作早晚餐或点心食用,又可以调养身体,一举两得。 药粥应用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疾病。粥养可寓预防于饮食之中,常用的如米皮糠煮粥,预防缺少维生素B的脚气病复发。用胡萝卜粥预防高血压、荔枝粥预防口臭、玉米粥防止心血管疾病、薏苡仁粥预防肿瘤和流火复发、绿豆粥预防中暑等,都有“扶正祛邪”的功效,药粥易于消化,老少皆宜。 养生延年。药粥方中有较多的滋补强身之品,如首乌、山药、枸杞、党参、黄芪、苁蓉等,都有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功能。有些中药对预防老年病也很有益,如山植粥可防止高血脂、高血压,冬瓜子预防老年肥胖、柏子仁预防老人便秘等。经常对症服用,可以减少疾病,达到健康长寿。正如宋朝诗人陆游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
将食粥致神仙。” 病后及妇女产后调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即患者病愈后不知该吃些什么较为适宜。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病人、产后,粥养很宜。”因为无论病后或妇女产后,全身机能减退,胃肠薄弱、消化力降低,米粥不仅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又能补充能量,再配合一定的中药煮粥,作为病后或产后调养,就更加理想。如高热后,由于伤津,阴液不足,所以常用养阴清热的中药,以善病后,所以选用具有生津止渴、清热的生芦根粥、甘蔗粥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清热生津,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再如妇女产后,不仅体质虚弱,还有一段通乳汁、排恶露的生理过程,这时吃些猪蹄粥或莴苣子粥,可帮助下奶;或服用益母草汁粥,既可养血,又可促进子宫的恢复。 急性病的辅助治疗。有些急性病,如配合服食适当的药粥,疗效更为理想。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的发汗豉粥;治疗发背痈疽、清热毒肿的竹叶粥;用于治疗急性黄疸肝炎的茵陈粥等,都可作为急性病的辅助食疗。 慢性病的调理。对慢性病患者,人们常称为“药罐子”。常年看病吃药,有时也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并容易吃倒胃口,如能配合药粥,长期服用,慢慢调理,可以达到“药”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粥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根据各人的体质和病情辨证服用。因为中医一贯强调辨证论治。如同样一个虚证,就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者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等。如气虚胃口不好的病人吃了滋阴的地黄粥,或者首乌粥后,反而会产生胸膈满闷等壅滞的感觉,食欲更差。至于虚实夹杂就更为复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食。 要根据节气和地域的差异,辨证服用。如炎暑酷热,吃些竹叶粥、生芦根粥等,可以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寒冬腊月,选食苁蓉羊肉粥、鹿角胶粥等,能收到温补元阳、暖中御寒的效果。此外,还要注意各地的饮食习惯,如北方偏咸、苏南嗜甜、湘川喜辣等等,使药粥各成风味。 食用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粥性质而定。病程较短的,食用时间不必过长,一般3~5天病愈后即可停用。如是慢性病,就要服较长时间,很好坚持到康复为止。至于滋补强壮类药粥,就不必多加限制,只要对证食用,没有其他副反应,就可长期食用。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药粥的配制与煎煮方法,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更重要是有利于病人的食用。 根据所配用的食物与药物不同的性质与特点,有以下几种煮制方法: 凡可供食用的中药,可以将中药与米谷一起同煮为粥,如大枣、莲子肉、龙眼肉、桑堪子、淮山药、慧政仁、柏子仁等。 较常用的是将中药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再与米谷一起同煮成粥,如补虚正气粥、菟丝子粥等。 将原汁与米同煮,如乳粥、鸭粥、安胎鲤鱼粥、猪蹄粥等。 先将中药研为细粉,再与米谷煮粥,如天花粉粥、吴茱萸粥、椒面粥等。在煮制时,还可根据病人的口味嗜好及体质、病情等因素,适当放用一 些调味品,一般可选用冰糖、红糖、白糖、蜂蜜、食盐、生姜、葱白等。 煎药容器很好选用砂锅,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还可避免因用金属锅煎熬所引起的不良化学反应。煮粥的容器很好选用搪瓷烧锅,因为砂锅
煮粥容易结底。 有些地区群众煮粥时喜欢放食碱,这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应当禁用。 食用时要参考每一粥方中的“注意事项”,该忌口的就应当按规定照办。 2.常用食养食疗药粥方 (1)菠菜粥 【功能主治】补血,止血,和血,润肠。适用于缺铁性贫血、衄血、便血、坏血病及大便不畅等症。 【煎煮方法】取新鲜连根菠菜100~150克,洗净用手撕开,粳米100克,放入锅内,加清水800毫升左右,煮至米烂汤稠,停火去盖。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餐时顿服。 【注意事项】肠胃虚寒、便搪腹泻及遗尿者忌用;菠菜以新鲜为佳,如变色久放者不宜食;菠菜含草酸而味涩,可先放在开水中焯一下,再煮粥,即无涩味。 (2)葱白粥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可用于儿童或年老体弱者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腹痛腹泻。 【煎煮方法】取连须葱白5~10根,洗净切细,粳米50克,清水500毫升,先煮成稀粥,然后放入葱白、生姜,煮片刻,停火去盖。 【服用方法】每日2次,趁热服食。 【注意事项】葱白含挥发性物质,不宜久煮;温病高热及表虚多汗者忌 食。 (3)人参粥 【功能主治】益气,补脾肺,抗衰老。适用于年老体弱、食欲不振、心慌气短等症。 【煎煮方法】人参研末,每次3克,粳米30克,冰糖少许,入锅内加水 400毫升,慢火煮至米开花汤稠即可。【服用方法】每日早晨空腹食之。【注意事项】阴虚体壮者不宜服。(4)黄芪粥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适用于少气懒言、食少 便搪、胃下垂、子宫脱垂,或表虚不固、自汗、盗汗等症。 【煎煮方法】黄芪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用粳米50克,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煮至米开花汤稠为度。 【服用方法】食时可加红糖少许,早晚温热各服一顿,7~10天为1疗 程。 【注意事项】感冒发热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5)山药粥 【功能主治】健脾养胃,补肺益肾。适应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搪久泻,小儿营养不良、妇女白带过多、肺虚久咳、遗精遗尿、消渴、慢性肾炎等。 【煎煮方法】山药切片晒干,每次取30克,糯米50克,砂糖适量,置锅内,文火煮至粥开汤稠,表面有粥油为度。 【服用方法】早晚餐温热服食,可长期服用。 (6)虫草粥
【功能主治】益肺补肾。适用于肺阴不足、虚喘劳嗽、咯血于咳、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体弱久虚,亦可用来治疗肺结核。 【煎煮方法】先用糯米50克(或粳米亦可),冰糖适量,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成稀粥,然后均匀地和入虫草粉5~6克,白芨粉10克,稍煮片刻,至粥粘稠即停火,紧焖3~5分钟待服。 【服用方法】每日2次,温热服食。5~7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感冒发热、肺热咳血忌食。 (7)何首乌粥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血,健脾胃、乌须发。适应于肝肾不足、发须早白、腰酸膝软、遗精崩漏,可用来防冶高血压、高血脂等。 【煎煮方法】将何首乌洗净晒干,研为细粉,每次20~30克,选上好粳米50克、红枣2枚,白糖适量,加水500毫升,放入锅内,先煮成稀粥,然后和入首乌粉,轻轻搅匀,用文火烧至数滚,见粥汤稠粘停火,盖紧焖5分钟即可。 【服用方法】每天早晚餐温热顿服。 【注意事项】大便清泄与痰湿盛者忌食;忌与猪羊肉血、无鳞鱼、萝卜、葱、蒜等同煮。 (8)菊花粥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清肝明目。适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肝经风热的目赤肿痛高血压等症。 【煎煮方法】将干菊花,去蒂拣净,杵成菊花末,每次取10克,先以陈粳米50克、冰糖少许,加水500毫升,煮至米开汤稠时,调入菊花末,改文火稍煮片刻,待粥稠停火,盖紧焖5分钟待服。 【服用方法】每日2次,稍温服食。 【注意事项】本粥夏令食用很佳,春秋亦可。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少 用。 (9)枸杞子粥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晴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 【煎煮方法】每次取枸杞子15~20克,糯米50克,白糖适量,入锅,加水500毫升,用文火烧到米开花,汤稠有粥油出现即停火焖5分钟。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温服,可长期食用。【注意事项】有外感邪热和脾虚湿盛者忌服。(10)芝麻粥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脾胃,润大肠、乌须发。适用于肝肾精血不足、头晕目眩、头发早白、阴液不足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 【煎煮方法】将黑芝麻淘净晒干,炒熟研细。先用粳米50克加清水500毫升,白糖适量,煮为稠粥,后取芝麻粉20克左右,慢慢调匀入粥内,烧至锅中微滚即停火,盖紧焖3分钟后即可食。【服用方法】每晨起空腹及晚餐热服。 【注意事项】脾虚之便搪或腹泻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 (11)鸭汁粥 【功能主治】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适用于痨热骨蒸、身体赢瘦、水肿及病后体虚之症。
【煎煮方法】取5年以上的老鸭1只,煺毛剖腹去内脏,洗净,切成小块,加水先煎煮5~6小时,然后分次取其鸭汁和粳米,加入葱、姜少许,煮成稀稠粥。 【服用方法】每早晚,空腹温热食之。 【注意事项】据《本草纲目》:“治水利小便,宜用青头雄鸭;治虚劳热毒,宜用乌骨白鸭。”可作参考;阳虚脾弱、外感未清、痞胀脚气、便泻肠风者皆忌之。 (12)安胎鲤鱼粥 【功能主治】安胎,止血,消肿。用于妇女怀孕后腰酸腹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妊娠浮肿等症。 【煎煮方法】取活鲤鱼1条(约500克左右),去鳞及肠杂,洗净切片煎汤,再取苧麻根20~3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入鲤鱼汤中,并加糯米50克,葱、姜、油、盐适量,煮成稀稠粥。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趁热服食,3~5天为1疗程。 (13)羊肉粥 【功能主治】益气血,补虚损,暖脾胃。适用于中老年人阳气不足、气血亏损、体弱赢瘦、中虚反胃、恶寒怕冷、腰膝酸软、产后虚冷、寒疝腹痛等症。 【煎煮方法】用新鲜精羊肉150~200克,洗净切成肉丁,葱3枚、生姜3片、细盐少许,粳米100克,同入砂锅内,加水800毫升左右,煮至肉烂米开粥稠为度。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餐,趁热服食。 【注意事项】本粥性温,以秋冬季节服食为宜;在吃羊肉粥期间,忌服配有半夏或菖蒲的中药方。 (14)阿胶粥 【功能主治】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益肺。适用失血、久咳咯血(包括支气管扩张出血)、吐血、衄血、大便出血和妇女月经过少或漏下不止、孕妇胎动不安、胎漏等。 【煎煮方法】先用糯米100克,加水800毫升煮粥,待粥将熟时,取捣碎阿胶5~6克,放入锅中,边煮边搅匀,视粥稠胶化即可。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1次,温热服食,3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如内有瘀滞,不宜过早使用,否则有留瘀之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以及有外感者,不宜服用。 (15)栗子粥 【功能主治】补肾,强腰膝,益气,厚肠胃。适用于肾虚腰痛、腿脚无力、脾虚腹泻等。 【煎煮方法】将栗子去壳切片晒干,然后磨为细粉,每次取栗子粉30克、糯米50克(小儿减半)、细盐少许,加水400毫升,用锅以文火煮成稠粥。见其粥面上有粥油形成为度。 【服用方法】温热服食,早晚各1次。 【注意事项】便秘者不宜服。 (16)藕粥 【功能主治】补脾开胃,散瘀和血。适用于产后调养及年老体弱者。【煎煮方法】取新鲜好藕200克,洗净切成小块状,加入糯米50~100
克、红糖适量,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煮为稠粥即可。 【服用方法】每日3餐温服。 (17)大枣粥 【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益气生津,养心安神。适用于一切虚症、脾虚泄泻、营养不良、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煎煮方法】每次取洗净大枣10~15枚(浸泡片刻)、粳米50~100克、砂糖适量,置锅内,加水450毫升,用文火煮至微滚到沸腾,见粳米成开花米仁,表面有粥油即可。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餐温热顿服。 【注意事项】痰湿、中满、疳疾、齿病及实热症忌食,糖尿病的急性期不宜服。 (18)胡桃粥 【功能主治】补肾强腰膝,益肺定喘。适用于气短虚喘、腰膝无力、老年便秘、营养不良等症,也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 【煎煮方法】每次用粳米50克,加水450毫升,煮成稀粥后,以胡桃肉30~50克(去皮捣烂)加入稀粥内,再用文火煎至数滚,见粥稠表面有油为度。 【服用方法】温热食,早晚各1次。 【注意事项】痰热咳喘、便溏腹泻者忌服。 (19)胡萝卜粥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下气化滞,明目。适用于消化不良、夜盲症、小儿软骨病、营养不良等。 【煎煮方法】新鲜胡萝卜适量,洗净切碎,粳米适量(据饭量而定),同入锅内,酌情放水,用武火煮至米花粥稠即可,但不宜太厚。 【服用方法】早晚餐温热服食。 【注意事项】本品含糖量多,不宜多煮久放。糖尿病者忌服。 (20)莲肉粥 【功能主治】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尿频带下、心悸失眠。 【煎煮方法】先将莲子磨为细末,每次取莲子粉15克、糯米30克、红糖适量,同入锅内煎煮,煮沸后即改用文火,煮至粘稠为度。若以新鲜莲子煮粥亦可。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空腹温服,四季均可。 【注意事项】凡有外感或实热症者不宜服。

电话:
微信:

标签:

上一篇:幼儿健康食养

下一篇:谷类食品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