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历代中医名家的食养食疗经验

“良工治未病”是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对高明医生提出的一项要求。历代名医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研究了不少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方法。食养食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早在殷代,就有伊尹根据他的医疗知识和烹调经验,编写食疗专著《汤液经》的传说,可惜早已失传。 周朝把医生分成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种。食医专管帝王的饮食调配,有很高的地位。 汉代医圣张仲景也十分重视食养。他认为:“人体和平,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 唐代药王孙思邈,对饮食养生有专门论述。他认为应当提倡食疗食养。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乘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菏,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他提倡饮食清淡,注意节制。认为,膏粱厚味,对老人有害;肉食入口,“喜生百病”;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五味过多,则伤五脏。老人肠胃单薄,若贪食过多,必然不消化而引起各种疾病。他引用养生家嵇康的论断“粮岁多病,饥年少疾”,告诫人们:“一岁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老人退居之后,要注意用药食资身,多吃素食,肉须新鲜;吃饭时要去除烦恼,饭后散步,不要一吃好就睡,饱食仰卧成气痞,不得忍饥等等。这些论述到目前仍很适用。 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是我国早期的老年病专著。由于他学术上把调理脾胃作为“养老人之大要”,所以十分重视食养,把食疗作为治疗老年病的主法。全书232方,其中食疗方有162首,占70.1%。他认为人们如果能知道食性而调理,则倍胜于药,提出:老人的饮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粘硬生冷”;“食后引行一二百步,令运动消散”;“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因为老人肠胃虚弱,不能消纳,故成疾患”。作为子女,都要深深体会这些道理。“如无疾患,亦不须服药,但只调停饮食,自然无恙矣”。他还收集拟定了不少鲜美可口的药膳食品,供老人服用。后来元代邹铨又在《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撰写了《寿亲养老新书》。他很注意收集食疗方药,与《养老奉亲书》相比,对口味和调养方面更加注意,他认为:“食治诸方,不特老人用之,少壮者对证疗病,皆可通用。食味和调,百疾不生,保生永年,其功则一。”扩展了食疗的应用范围。 历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其母70多岁时,因为大便经常燥结,所以将牛奶、猪油和粥给她进服。因过于粘腻,后来郁为粘痰,生了一场病。他苦苦研究饮食调养,终于摸索出一套规律,其母因此而受益,活到 90多岁,无疾而终。他认为,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纵口固痛快于一时,但积久必为灾害,所以要求吃得清淡。朱丹溪在《慈幼论》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对其饮食调养作了探讨。他认为小儿“血气俱盛,食物易消,故食无时。然肠胃尚脆而窄,若稠粘于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
烧炙、煨炒,凡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 饮食养生不但民间流行,宫廷中也十分重视。元代营养学家、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出“妊娠食忌”,记述了妊娠所忌饮食16种,“饮酒避忌”记述了饮酒和醉酒后的注意事项23条,“服药禁忌”论述了53种不可食或有所犯忌的食物,“食物中毒”论述了18种食物引起的中毒和解毒方法,“禽兽变异”记述了26种形象异常,不可食用的禽兽。他认为饮食还必须与四时之气相适应,“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寂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长期偏嗜某一食品或癖好某种烹调法,往往会导致机体偏寒偏热,造成阴阳失调,重则引起疾病,影响长寿等。他的这些论述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内容。 随着人们饮食物的日益丰富,古代医家不但从有助于人体健康的正面进行不断总结探索,并且对它的另一方面,即有损于人体健康的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明代医家胡文焕在《新刻养生食忌》中,对饮食禁忌进行了汇集,辑有五谷食忌,孕妇食忌、乳母食忌、小儿食忌、逐月食忌等。清代朱本中在《饮食须知》中,提得更为具体,如黑鱼“有疮人不可食”,虾肉“多食动风”,盐“患水肿者忌食”,麻油“多食滑肠胃”,砂糖“多食助热损齿”等。他认为,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饮食亦未尚不害生也。“物性与药性反忌,为患更烈,盖服饵原冀却病长生,而不明禁忌,适足以助虐速死。”现在这个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50年代初人们已开始研究有些食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等等。虽然,我国古代医家所提的内容中,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种思路,无疑体现了前辈们的远见卓识。 清代范在文在《卫生要诀》中提出,时刻要注意饮食卫生,否则就会“以养人者害人矣”。他着重抓两点:一是注意食物的产地,采收的时间,烹调的方法,饮食的方式;二是食物之间的宜忌。他认为,“其生也异时,其长也异地,其收获也异方,其烹调也异法,其取择运用又各因其俗”。各种食物的寒热补泻,又各具其性,“一饮食间,而补泻兼施;一酬酢间,而寒热并进。已非养生之道,况其中之相忌,势如冰炭,畏若寇仇,一或不慎,有不终席而亡者,是以养人者害人气。”所以他要求注意研究进食的规律以养生。 名医王士雄把多食容易发病的食物分为6类:第一,发热之物,如姜、薤、羊肉、鲦鱼、川椒、胡椒等,“多食发热”,凡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者忌之。第二,发风之物,如春芥、虾、蟹、鹅等,“多食发风动疾”,凡诸外感未清,咽喉目疾,疱疡痧疹后忌之。第三,助湿之物,如枇杷、叭哒杏、羊脂等,“多食助湿生痰”,凡脾虚渭泄者忌之。第四,积寒之物,如蚌、田螺、西瓜、鲜柿等“多食寒中”,凡中焦虚寒者忌之。第五,动血之物,如慈菇、胡椒等,“多食动血”,凡失血诸病忌之。第六,动气之物,如比目鱼、羊肉、春芥等,“多食动气”,凡气滞诸病忌之。他把西瓜赞为清热的“天生白虎汤”,把梨赞为清热生津的“天生甘露饮”,甘蔗汁称为益气养阴的“天生复脉汤”。虽有夸张,但易记易懂,对食疗在临床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医渊源流长,历代许多名医,在食疗食养方面积累了内容丰富的宝贵经验。有效地发掘、继承、总结和利用这些宝贵经验,无疑将为我们今后的
保健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