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盐水的历史沿革

盐水区可说是台湾很古老的郊区之一,原居住有西拉雅族,在郑芝龙、颜思齐来台前(1621年)就已有汉人移民进入,是船只进入八掌溪的集散地。很早称大龟肉庄(疑为西拉雅人称舄湖之转音),后改为大圭壁庄;清雍正年间设盐水港堡。盐水一词台语指咸水,因临倒风内海,港内有咸水而得名。又因地形略微弯曲,状似新月,故称之为月津、月港,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谚,繁华一时。

  日据时期,日本当局兴建铁路纵贯线,并预计于盐水设置车站,但很后并未完成。传言此因地方仕绅唯恐“斩断地龙”,影响地方发展而作罢。然台湾铁道史一书中记载,当时日本人乃为考虑盐水地区尚有河运之便,遂在三条计划线(分别经由盐水、新营、白河)中,选择条件较平均,经由新营的路线。

  稍后官方虽一度研议新营经由盐水至北门屿(今布袋)的支线弥补不足,但亦未完成。很后虽有民营糖业铁路(轻便铁路)连结新营车站并延伸至布袋,但盐水荣景已不再,区域中心机能为新营所替代。

  盐水港因日军为巩固据点,于布袋兴建堤防而淤塞。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于此地设置塩水街,划归台南州新营郡管辖,战后改设台南县盐水镇。2010年改为台南市盐水区。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