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大专学历除了进厂还能干什么?

大专学历除了进厂还能干什么?这也是我大专毕业后在工厂里思考的问题,然后用十多年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要有不安于现状的想法,再尽最大努力改变自己,然后就有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我这些年主要经历是:大专——县城工厂——辞职考研——211硕士——复旦大学博士——海外博后——双一流大学教师图1. 学信网截图图2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可以在入职前报考不同,高校教资必须先入职,然后依托学校申报。
图2. 高校教师资格证21、大专毕业后进县城工厂2高考成绩不好,三本太贵又不想上,只能无奈上了大专。
从开学起,我就下决心提升学历,不想让专科成为我的最终学历。
大学期间做过很多尝试,报过自考,考虑过专升本,但都没能提高学历。
首先考虑含金量更高的专升本,目标是一所211高校,并从大一就开始准备;但大二那所学校就不招专升本了,不想考普通本科,只好放弃。
然后在大二下学期尝试自考本科,目标是大专毕业的同时拿到自考本科证,所以选了个跨专业但是考试科目少的专业。
但是第一次考试只过了一门,毕业拿到自考本科证已不可能,遂放弃。
时间过得很快,那时已经到大三了。
上学期上课,下学期实习、找工作。
来不及做什么,大学就结束了。
虽然有过挣扎,无奈只能拿着专科毕业证离开学校(图3)。
图3. 专科毕业证求职过程相当心酸,“本科学历,两年工作经验”的要求,一次次戳痛我。
所以当我得到一份远离家乡和学校的一个县城工厂的时,感觉终于解脱了。
火车转长途汽车,再转县城公交,终于到达工厂。
和我一起来报到的有个本科生,走到工厂门口朝里看了里一眼,就转身离开了;我则是高高兴兴地进去报到、办理入职。
入职培训主要是吹嘘老板多么牛,看了很多电视台采访老板的录像。
然后是去各个车间轮岗。
22、不愿忍受县城工厂蹉跎岁月,打算考研2新鲜劲过了之后,很快就感到无聊。
上班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是跟新入职的同事聚在一起聊天。
五点就下班,从来不加班。
下班就在宿舍上网、看电影、聊天、打游戏。
工作生活都很清闲,但我却很焦虑。
主要是工资低,工厂效益也不太好,时常传出裁员的消息。
入职不久就做离开的打算。
想辞职容易,想好辞职后干嘛却不容易。
专科学历找工作本来就困难,还失去了应届生身份。
认识到限制自身发展的关进因素是学历,于是还想提升学历。
专升本只能应届生考;自考至少两年多才能才能拿到毕业证,且这个学历找工作也不怎么受认可。
在和同事聊天中得知,有几个本科同事也不愿在这家工厂呆着,打算考研。
他们告诉我,专科也能考研。
这燃起了我的希望,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业余时间都用于研究考研的事情:如何报考、考哪些科目、考试流程。
那时已开始正式报名,匆忙报了个学校和专业。
然后买了教材和参考书。
很快就体会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专业课的书,一本就五百多页,绪论都不能完全看懂;英语更是单词都不认识。
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学习环境。
虽然工作清闲,业余时间多,但是住在工厂宿舍,一下班宿舍就很热闹,工友们聊天打牌看电影,一直喧嚣到午夜,根本学不进。
从开始学习到临近考试,两个多月的时间,专业课第一章都没看完。
23、辞掉工作,借钱买饭,披星戴月冒着严寒酷暑学习2思考很久,最终,逃离县城、逃离工厂、改变现状的想法占了上风:辞职考研!这个决定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风险。
辞职后,工厂宿舍暂时没有退掉,看到同事们都去上班,唯独我无所事是,感到十分迷茫和恐慌。
没有了经济来源,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可能,如果工厂工资高点、如果不是在县城,我就不会冒这么大风险。
工厂在县城,考点在市区,辞职后就赶到市里参加初试。
初试成绩跟我想的一样:惨不忍睹。
唯一欣慰的是:我最担心的英语离一区线不到10分,再来一年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辞职考研,首先面对的就是经济压力。
工厂的工资很低,省吃俭用也没攒几个钱,过个年基本都花光了。
于是到处借钱,找同学借,找家里要;并且更加节俭,能省则省。
多一年时间,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努力学习。
到离家不远的大学去蹭课,旁听专业课;再找教室自习。
公共课完全是自学,我甚至不知道政治考什么,还买了本科政治教材准备从头到尾看一遍,但是味同嚼蜡的内容实在看不下去。
后来听一些考研讲座,才知道政治考哪几门,该怎么复习。
那些考研讲座都是推销考研培训课程的,对于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也许听听课和自己折腾比起来,会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囊中羞涩,半年的工作根本没存下钱,考研时的花费用的是父母微薄的退休金。
于是咬咬牙没有报班。
自学的过程是枯燥的,酷热的暑假,教室没有空调,风扇约等于没有,热得受不了了就去厕所洗把脸,稍微凉快些。
临考前几天,紧张到胡思乱想,甚至想逃避。
好在没出什么差池,报考211初试顺利过线。
但排名靠后,处于录取名次附近,非常危险。
于是一边准备复试一边联系调剂。
专科生考研报考难,调剂更难。
不收专科生一志愿的高校,调剂当然不收;即使收专科生一志愿的学校,调剂一般也不收。
大费周折终于联系了一所同意调剂的双非二本,而且调剂日期在211复试之后。
也就是说,我可以参加两场复试:一志愿211高校和调剂的双非高校。
备胎学校的加试科目跟一志愿学校不一样,且没有准备,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机会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
一志愿复试时挺紧张的,主要担心歧视同等学力。
不过最终证明是我多虑了,老师们面试时问的都是专业问题,没有提到我的学历。
加试科目也顺利过关。
复试结束两天后收到通知:我被录取了!专科直接考上研究生,时至今日依然不容易。
我们统计了2020年和2021年专科考研上岸数据,一所学校录取一、两名专科生很正常,但也有牛人考上985高校: 2021同等学力考研上岸信息统计与2022考研择校建议 2020考研,全国高校同等学力考生上岸人数分析24、努力读博2重新回到校园,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努力做实验。
研二就发了一篇影响因子十几分的论文,凭着这篇论文,不仅顺利毕业,还获得保送(也就是申请考核制)复旦读博的资格。
想要博士毕业,仅仅努力做实验是远远不够的。
导师给我指了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我自己构思课题、设计实验、做实验、写论文。
一个课题从无到有,直至最终发表出来,做实验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部分,大多是体力活,这些在硕士阶段已经得到充分训练。
博士当然也要做实验,但更重要的是想课题。
博士毕业难,不是因为实验做得不够多,而是因为想法不够创新、或者根本没想法。
经过博士阶段的训练,我能够自己想课题、做实验,然后讲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论文)发表出去。
拿到博士毕业证(图4),我觉得自己真正进入了学术圈。
图4. 博士毕业证在博士毕业典礼上,我穿着博士服,拿着博士学位证拍照(图5),又想起专科时提升学历的念头,那时的我,绝想不出自己的学历最终能提升到博士。
图5. 博士毕业典礼25、努力找工作2毕业后想进高校,但学术圈内卷严重。
十几年前,本科毕业就能留校;我毕业时,博士毕业都不容易找到好学校,海外博后加好文章才能有更多的选择。
于是又出去做了两年博后,发了一篇子刊再回来找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一波三折,从投出第一封简历到办理入职,历时大半年。
最忙的时候,上海、杭州、广州、珠海几乎一天一个地;情绪也是起起落落。
这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第一学历让我很受伤。
没想到都博士毕业了,找工作还会因为第一学历是专科而受到歧视。
有个二本学校,在我投简历之后,专门打电话过来嘲讽我的第一学历。
似乎由于是专科出身,即使拿到复旦博士学位,即使发过子刊,也不配向他们学校投简历。
还有个211,打来电话就问了一个问题:看到你简历中大学那段只有三年,你是专科毕业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很快就挂了电话。
还好我没被这些嘲讽击倒,二本、211不要我,我就去985应聘。
对的,越投越高,在复旦受过的良好训练,子刊的成果,使我有足够自信。
最终结果也对得起我的自信,成功得到985教职。
找工作耗时大半年,身心俱疲。
入职后却没时间放松,反而更忙了。
上课、做实验、写论文、申请科研经费等等,通常早上八点多出门,晚上十一点左右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图6)。
看到学校报喜新闻中有我的一份贡献,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图6.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 今年评上了硕导,九月将开始带我的第一批研究生。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不安于现状是我离开工厂、提升学历的动力;有目标并且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是改变现状的前提;当然还有运气加成。
有了这些,我才实现了从专科到博士的跨越,也从县城工厂的工人转变为一线城市大学老师。
很高兴和大家讨论升学考研、找教职等话题,欢迎留言评论:)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