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创作,都有一个风格的问
题。园林植物的景观艺术,无论它是自然生长或人工
的创造(经过设计的栽植),都表现出一定的风格。而
植物本身是活的有机体,故其风格的表现形式与形成
的因素就更为复杂一些。
一团花丛,一株孤树,一片树林,一组群落,都
可从其干、叶、花、果的形态,反映于其姿态、疏密、
色彩、质感……等等方面,而表现出一定的风格。如
果再加上人们赋予的文化内涵——如诗情画意、社会
历史传说等因素,就更需要在进行植物栽植时,加以
细致而又深入的规划设计,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
果,从而表现出植物景观的艺术风格来。那么,这种
风格的形成,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呢?
1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创造地方风格为前
提
植物既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大类的形态
特征,更有耐水湿与耐干旱、喜阴喜阳、耐碱与怕碱,
以及其他抗性(如抗风、抗有害气体……)和酸碱度的
差异等生态特性。如果不符合植物的这些生态特性,
就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也就更谈不到什么风格了。
如垂柳好水湿, 适应性强, 有下垂而柔软的枝条、
嫩绿的叶色、 修长的叶形, 栽植于水边, 就可形成 “杨
柳依依,柔条 拂水,弄绿槎黄,小鸟依人”般的风
韵。油松为常绿大乔木,树皮黑褐色,鳞片剥落,斑
然入画,叶呈针状,深绿色;生于平原者,修直挺立;
生于高山者, 虬曲多姿。 孤立的油松则更见分枝成层,
树冠平展,形成一种气势磅礴、不畏风寒、古拙而坚
挺的风格。
如果再加“拟人化” ,将松、竹、梅称为“岁寒
三友” ,体现其不畏风寒、高超、坚挺的风格;或者
以“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艳、
竹令人雅、桐令人清……”来体现不同植物的形态与
生态特征,就能产生“拟人化”的植物景观风格,从
而也能获得具有民族精华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效
果。
由于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不同,其景观风格的形
成也不同。除了这个基础条件之外,就一个地区或一
个城市的整体来说,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考虑不同
城市植物景观的地方风格。有时,不同地区惯用的植
物种类有差异,也就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风格。
植物生长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由于气候的不
同,南方树种与北方树种的形态如干、叶、花、果也
不同。即使是同一树种,如扶桑,在南方的海南岛、
湛江、广州一带,可以长成大树,而在北方则只能以
“温室栽培”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的同一
树种,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植物生长的形态与景观
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杭州市(市区很低海拔仅6m,山
区平均为lOOm)生长的杜鹃较为矮小, 而天目山(很高
海拔1 700m余)及黄山(很高海拔为1 860m)的杜鹃,
则高大如小乔木。尽管杭州、天目山与黄山的纬度相
差不多,同在北纬30‘的范围附近,但由于海拔高度
不同,其自然形态亦有差异,形成低密成丛与高大疏
朗的不同风格。
虽然经过人工的驯化与改造,高山的树种可以移
植于平地,南方的树种也可以栽植到北方。如雪松、
悬铃木都属江南的树种, 现在已可在北方生长。 此外,
如竹子北移,苹果南下,也都有其先例。然而,就整
体的植物气候分区来说,是难以改变的,有的也不必
去改变,这样才能保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植物景
观风格。
我国北方的针叶树较多,常绿阔叶树较少。如在
东北地区,自然形成漫山遍野的各种郁郁葱葱、雄伟
挺拔的针叶林景观,这种景观在南方则少见;而南方
那幽篁蔽日、万玉森森的高大毛竹林,或疏林萧萧、
露凝清影的小竹林,在北方则难以见到。
除了自然因素以外,地区群众的习俗与喜闻乐
见,在创造地方风格时,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江南农
村(尤其是浙北一带)家家户户的宅旁都有一丛丛的
竹林,形成一种自然朴实而优雅宁静的地方风格。在
北方黄河流域以南的河南洛阳、兰考等市县,则可看
到成片、成群的高大泡桐,或环绕于村落,或列植于
道旁,或独立于园林的空间,每当紫白色花盛开的4
月, 就显示出一种硕大、 朴实而稍带粗犷的乡野隋趣。
北方沈阳的小南街,在 20世纪50~60年代,几
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葡萄。 每当初秋, 架上的串串葡萄,
清香欲滴,形成这一带居民特有的庭院风格,与西北
地区新疆伊宁的家居葡萄庭院遥相呼应,这都是受群
众喜闻乐见而形成的庭院植物景观风格。
所以说,植物景观的地方风格,是受地区自然气
候、土壤及其环境生态条件的制约,也受地区群众喜
闻乐见的习俗影响, 离开了它们, 就谈不到地方风格。
因此,这些就成了创造不同地区植物景观风格的前
提。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