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太阳高度

§403—1太阳高度概说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获得太阳热能的多少。烈日“当空”、太阳高度大的时候,同样的太阳光束,照射在范围较小的地面上(图417),并且,这时太阳光透过大气的路程较短,被大气吸收和散射程度较小。所以,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较多。 图417太阳高度与辐射强度 对于一个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天顶(并非所有的纬度都能达到)的时候,它的高度很大(90°);太阳出没的时候,其高度为0°。从全球范围来说,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从这里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作同心圆分布;到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 在天文学上,太阳高度用解天文三角形的方法计算。其大小决定于如下三个因素;当地的地理纬度φ(这是地理分布因素),当日的太阳赤纬δ(这是季节变化因素)和当时的太阳时角t(这是周日变化因素)。如图4-18所示:Z为所在地天顶,P为天北极,S是当时太阳的位置。在△ZPS中, Ç
ZP=90°-j, Ç
PS=90°-δ, t为当时的太阳时角。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90°一h),可代余弦公式: cos(90°-h)=cos(90°-??cos(90°-δ)+sin(90°-?) sin(90°-δ)cost化简后得: sinh=sin?sinδ+cos?cosδcost上式就是求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的三角公式。 在一日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从早晨日出到傍晚日落,太阳高度先是由小变大,然后是由大变小;正午时刻,太阳中天,这时它升得很高,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对于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来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两个主要的因素:前者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则决定辐射强度的大小。气候(climate)一词的希腊语原义为“倾斜”,指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体现太阳高度在一日内的变化,是太阳的时角t。正午时刻,太阳中天,其时角t=0°,则cost=1。消除了周日变化因素,使推算正午太阳高度(H)的三角公式,变得更为简单,它仅与?和δ有关: sinH=sin?sinδ+cos?cosδ按复合角公式则有:sinH=cos(?-δ)=sin[90°-(?-δ)]于是便有 H=90°?+δ 上式就是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它表明,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
同,随季节(δ)而变化。公式中的(90°-?),可视为上点高度,因此,不再考虑?的南北半球差异,都看作正值;δ则有正负之分,以太阳直射半球为正,非直射半球为负。图418太阳高度推算在天文三角形中(图418)可以直观地看出,当太阳中天时(t=0°),Z、P、S三点都在午圈上,不再组成天文三角形。这时的太阳高度(H)由(90°-?)和δ相加。若δ为负值,则H=(90°-?)-δ。 使用这个公式时须往意: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则以北点为起点。因此,计算结果容许出现H>90°和H<0°的情形。 由该公式可知 ——当?=δ时,H=90°。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正午太阳当顶。此地此刻,地面上一切矗立的物体,都会有形而无影;说得更确切一点,物体的阴影正好在它们“脚下”(图419)。太阳赤纬(δ)变化于±23°26'之间,因此,地球上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才有可能达到90°的正午太阳高度。 ——当δ>?时,H>90°。这意味着该地(北半球)正午太阳已越过天顶向北倾斜。若以北点起算,其真正地平高度应为:H=180°-(90°-?+δ)。这种情况也只限于南北回归线地带(不包括南北回归线),其它纬度不会有δ>?的情况。 图419太阳直射地方,正午太阳当顶,地面上的物体都会投出奇怪的 阴影 ——高纬度冬季,在δ〉90°-δ的地方,H<0°。它表示,那里正经历着极夜。 按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δ的图解,容易推出夜半太阳“低度”(H'): H'=-(90°-?)+δ=?+δ-90°式中的-(90°-?)即为下点(Q')低度。 根据这个公式,只要把晨光始(或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18°)和δ的极大值(23.5°)代入上式,便得白夜的纬度界限。即 -18°=?+23.5°-90° 于是有:?=90°-23.5°-18°=48.5°。我国黑龙江省的漠河(?=53.°5N),素有“中国的北极”之称,那里在夏至前后,也有白夜景色。 图420正午太阳高度的因素:当地纬度φ和太阳直射点纬度δ(非直射半球为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推算,被视为教学中的难点。中学教科书不涉及太阳赤纬的概念,代之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图4-20所示: (a)太阳直射赤道(δ=0°)时,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当地的余纬。即 H=90°-? (b)太阳直射点纬度小于当地纬度,即δ<?,该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 为 H=90°-(?-δ)=90°-?+δ因δ<?,故H<90°。 (C)太阳直射点纬度超过当地纬度,即δ>φ,该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 便为 H=90°+(δ-?)=90°-?+δ因δ>?,故H>90°。
(d)太阳直射南半球(δ为负值)时,北半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90°-(φ+δ)=90°-φ-δ§403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具体的纬度差异,则随季节而变化。概括地说,太阳直射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很大,H=90°,由此向南北随纬度递减:两地的纬度差,就是它们的正午太阳高度差。 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可改写为如下形式: H=(90°+δ)-?式中的(90°+δ)可看作赤道上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其它各地随纬度递减,?是对(90°+δ)的纬度订正。 图421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它们都呈线性分布。图42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图中用线条表示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就是它们的纬度差。因此,这些线条都是呈45°坡度的直线。春秋二分,正午大阳高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冬夏二至,分别以南北回归线为中心,南北对称。 ——二分时,δ=0°。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等于当地的余纬,即H=90°-?。赤道很高,H=90°;至两极递减为0°。 ——北至时,δ=23°26'。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23°26')-?;南半球各地则H=(90°-23°26')-?。这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很大,H=90°,由此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至北极和南极,H分别为23°26'和-23°26'。 ——南至时,δ=-23°26'北半球各地H=66°34'-?,南半球各地H=113°26'-?。这时,南回归线H=90°,向南北递减,至北极和南极,H分别为-23°26'和23°26'。§403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因季节而变化。具体的季节差异,则因纬度而不同。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时,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改为如下形式: H=(90°-?)+δ 式中的(90°-?)可看作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全年的平均值;δ是对(90°-?)的季节订正。各自半球的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为负值。 图422表示北半球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如果它们都以南点起算,容许H>90°的值。那么,这些变化在图上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行直线: ——在赤道,?=0°,H=90°±23°26',即那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于113°26'—66°33'之间(实即66°34'——90°——66°34')。ā 图42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线条表示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些线条互相平行,表示它们的变化幅度相同,都是23°26'×2=46°52'。 ——在北回归线,?=23°26',H=66°34'±23°26',那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很高可达90°,很低不小于43°08'。 ——在北极圈,=66°34',H=23°26'±23°26'那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很高不超过46°52',很低时为0°。
——在北极,?=90°,H=0°±23°26',变化于23°26'—-23°26'之间。 上列数据,可用图423表示如下: 图423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赤道,正午太阳往来于天顶南北23°26';平均在天顶。——在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终年在天顶以南(北);很高时在天顶。——在南北极圈,正午太阳终年在地平以上;很低时在地平。——在南北两极,正午太阳升落在地平上下23°26';平均在地平。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