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诗·王风·大车》。 ①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67~268页。
“男女无媒不交”②,应有媒的牵针引线,往议于对方家族。“取妻如何,匪媒不得”③。传说成汤的婚事,即“使人请之有洗(莘)氏,请取妇为婚”④。甲骨文恒见“使人于某”,其中容或有关涉议婚者。如: □寅卜,■,使人■(《合集》12500) 己□卜,使人妇伯■。(《乙》9085)这大致是遣使者往女方家族,与其家族之长(如伯■)议娶女事。娶女有媒,女方家族嫁女于殷商王朝,亦有使者来说合,如: 来妇使(《前》7·21·5)归,者女来,余其比。(《丙》25)《说文》:“归,女嫁也。” 《公羊传·隐公二年》云:“妇人谓嫁曰归,何?云: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上举卜辞的归字,盖亦指嫁女之事。又据《国语·楚语下》云:“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韦昭注:“比,亲也。”卜辞“余其比”,比当用此义。大意谓女方家族有媒来说合嫁女,商王表示愿意比亲。可知商代议婚,是由男女双方家族作主,有此意向,则遣使说合,而男女当事者是没有个人选择对象的自由的。 (二)订婚。订婚为纳吉、纳徵之礼。商代议婚,当已含有订婚的意义。取女之卜,卜以求吉。它辞有“告于大室”、“告于南室”、“告于血室”、“告于祖某”、“告于多高妣”①等等,反映了求吉告庙之礼。下辞有云: □□卜听竹取占惟(《合集》20229) 贞王听惟女,告。 贞翌庚寅,王告。 贞王于甲午告。(《合集》1051正)听有听闻、听治之义②。《尚书·洪范》:“四曰听”,孔疏:“听者,受人言、察是非也。”《荀子·王霸》:“要百事之听”,杨倞注:“听,治也。”据甲骨文有“妇竹”③一名,乃竹族已出嫁女,此“听竹取”,谓受听与竹族之通婚娶女事。“王听惟女,告”,盖王听治订婚而告庙纳吉,然必得卜选一吉日而告之。 (三)请期。请期是诹婚姻吉日之礼。商代诹吉日不必非由当事男方家族选定,通常以势力强盛一方择之,有时是由女方家族选定。如商王朝嫁女,总是先行占卜灾祥和婚期。 甲骨文有云: ■往,其有祸。(《合集》21306) 贞女往。在正月,在自休。(《合集》24262) 往有嫁义,《尔雅·释诂》:“嫁,往也。”这是商王朝为嫁女预卜其灾祥。有迹象表明,不论嫁女,抑或娶女,诹吉日每由商王朝一方择之,月份大都定在二月: (1)丁未卜,争,贞将过过■于■女■。二月。(《合集》10084) (2)贞妹其至,在二月。(《合集》23673)
②《礼记·坊记》。 ③《诗·豳风·伐柯》。 ④《吕氏春秋·本味》。 ①分见《英国》2082、《合集》24938、25950、1586、2383。 ②于省吾:《释听》,《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84~85页。 ③《合集》7384。
(3)丙午卜,今二月女至。(《合集》20801) (4)王占曰:今夕其有至惟女,其于生一月■。(《合集》10964) (1)辞之将字,有嫁送之义。《诗·召南·鹊巢》云:“之子于归,百两将之”,毛传:“将,送也”,记诸侯嫁女,有百车送之。又《小雅·无将大车》,郑笺:“将犹扶进也。”这次殷商王朝的嫁送女子是在二月。(2)~(4)辞的“妹其至”、“女至”、“有至惟女”,是言女子嫁至商,《尔雅·释诂》邢疏:“至为嫁。”自商言之,则为娶女。(4)辞的“生一月”当指下一月,即二月,因同版另有两辞对贞:“辛亥卜,内,贞今一月■退化其有至。贞■退化其于生一月有至。”“今一月”与“生一月”对文,前者为本一月,后者为未来一月,实指二月。凡此嫁女或娶女,均在二月。《大戴礼记·夏小正》云:“二月,冠子取妇之时也。”两者一致,饶有兴味。不知如此诹吉期,是否缘自“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古俗。 商代婚姻所诹吉日,又每以丁日为多,除上举(1)辞之丁未外,又如: 乙酉卜,宾,贞翌丁亥将妇妊。(《京人》53) 甲戌卜,内,翌丁丑雀女幸。(《合集》5828) 丁巳卜,■,贞周氐嫀。 丁巳卜,■,贞■氐。(《合集》1086正) 丁酉执弗其氐妵。(《续》5·19·8)《夏小正》谓“丁亥者,吉日也。”《吕氏春秋·仲春纪》云:“上丁,命乐正,入舞舍采,中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仪礼·少牢馈食礼》云:“来日丁亥,以某妃配某氏。”两周金文中有以丁亥为吉日之代词①。商代诹吉日不限为丁亥,六十干支纪日中有诹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丁卯未见)者,且均是实指。可知当时己视丁日利行吉事。然则婚姻之请期,商人大都是选择在二月的某个丁日。 (四)亲迎,亲迎为迎亲、结婚之礼。《通志·二十略·礼略篇》有云:“夏氏亲迎于庭,殷亲迎于堂。”此说今已难考,可知者是商代婚姻,嫁有媵,娶有迎。 《尔雅·释言》:“媵,送也。”《左传·成公八年》云:“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或谓“媵者必娣侄从之”②。此乃后制。媵很初是指女子出嫁,其家族出入陪送而入之男方家族,“凡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③,可视为女子的陪嫁财产。商初有莘氏嫁女成汤,就曾以私臣伊尹媵女,见上节所述,甲骨文有■字,从女从二手,像抬送一女意,或谓即《说文》:“■,送也,从人灷声。吕不韦曰:有侁(莘)氏以伊尹■女。”段注:“■,今之媵字。”④武丁卜辞云: 丁巳卜,■多宰于柄。 丁巳卜,勿■多宰于柄。(《合集》585正) 它辞又有“■子”①,此为“■多宰”,推测媵者的社会身份不会太卑。
①庞朴:《“五月丙午”与“正月丁亥”》,《文物》1979年6期。 ②《诗·大雅·韩奕》,郑笺。 ③《诗·小雅·我行其野》,孔疏。 ④参见郑慧生:《卜辞中贵妇的社会地位考述》,《历史研究》1981年6期。又:《伊尹论》,殷墟甲骨 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89年。 ①《合集》21520。
如伊尹,《墨子·尚贤中》称他是“有莘氏女之私臣”,《韩非子·难言》称他“身执鼎俎为疱宰,昵近习亲。”多宰当为殷商王室的家内近臣,因嫁女于柄族而被选作媵臣,既称多宰,就不止一位,此次嫁女,卜日在丁巳,又为上述婚姻之请期每诹丁日增一例证。 殷商王室嫁女有媵,男方娶女则要亲迎。《礼记·坊记》云:“昏礼,婿亲迎。”甲骨文有云: 庚午卜,■,贞呼肇王女来。(《丙》66反) 甲辰卜,■,贞肇我妹。 贞肇我妹。(《合集》19139甲、乙)肇有开启、导引之义。“肇王女”、“肇我妹”,当指王室嫁女而男方前来迎接导引。它辞又有: 贞呼■途子■来。 贞勿呼■途子■来。(《合集》10579) 途乃道途,此用作动词。子■应是殷商王室女子。这是贞问是否呼■前来亲迎新妇。 同样,殷商王室娶女,也要逆迎,如: 癸亥卜,于丁巳夕往逆。 匄,逆女。 匄,■■。 匄。■嬂。 匄,■■。 先曰:■■。 使人。(《合集》22246)这是一组有关武丁时王室娶女逆迎婚礼的卜辞,反映内容难能可贵。逆、■一字。《说文》云:“逆,迎也。”匄有乞求义①。大意是癸亥日占卜,要于54天后丁巳日晚上往迎■、嬂、■等几位新妇,为之而请求于神灵,问是否先迎一位名■的新妇,是派使者去么。 值得注意的是,殷商王室的迎新妇,不是“婿亲迎”,而是遣使者往迎。这与周代诸侯娶妇,使卿出境迎近,然后为礼②,有其相似之处。如《左传·隐公二年》记鲁国伯姬嫁于纪国,“纪裂来逆女,卿为君逆也。”孔疏解释为“尊卑之别也。”恐怕殷商王朝遣使者往迎异族新妇,也主要出于政治上尊卑有别的原因。 相反,各地异族方国娶殷商王朝贵妇,情形就大不一样。上述“呼肇王女来”、“呼■途子■来”,是直接命令男方或婿来亲迎。又如《诗·大雅·大明》述周方伯文王娶商王帝乙之妹云: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在经过“文定厥祥”的纳吉、纳徵的订婚之礼后,及期举行婚礼,是由文王亲迎至边境渭上,隆重至极。可见大邦与方国的通婚,大邦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亲迎之礼也是有其等级规格之异的。 婚姻的迎近成礼形式,据《礼记·郊特牲》云:“男子亲迎,男先于女”,“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商代似已如之,甲骨文云: 贞不其启委。 贞允其启委。(《合集》7076正)启有开启、先行意,《诗·小雅·六
①《汉书·文帝纪》:“■以启告朕”,颜师古注:“■亦乞也。”又《苍颉篇》云:“■,乞行请求也。” ②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228页。
月》:“以先启行。”“启委”是率先于委女而为之前导。除此之外,商代婚姻或又有“见女”之礼。甲骨文云:□□卜,辛丑见女。(《合集》19973) 王占曰,见,辛女不(《合集》17675)见当读如觏。《诗·小雅·车■》云:“觏尔新昏,以慰我心”,《裳裳者华》云:“我觏之子,我心写兮。”郑笺:“觏,见也。”此“辛丑见女”,似指男女新婚后夫族长辈见新妇之礼。 《礼记·郊特牲》又有“昏礼不用乐”、“昏礼不贺”之说,吕思勉先生以为是劫掠婚之遗迹①。商代如何,已难核与否。 现在不妨对以上钩沉作一归纳。 大略说来,非婚生育在商代似较普遍,主要见之于平民阶层,构成社会演进过程中遗留的一大习俗,实乃经济发展形态所使然。 商代贵族婚姻受崇神思想支配,求吉之卜贯穿终始,然婚嫁形式渐趋礼仪化,婚姻“中于人事”②。议婚、订婚由当事男女双方家族基于各自的功利目的而合好,有使者为之媒的,男女本人无选择对象之自由。请期诹吉日一般以择于二月某一丁日为多,日期大都由政治实力雄厚一方选定,不限专出男方家族。亲迎之礼,嫁女有媵,娶女有迎。媵用私臣或家族成员,“媵必娣侄”实乃后制。迎有等级规格之异,一般为“婿亲迎”,男先于女,然殷商王室娶女,则以使者往逆。婚后又有长辈见新妇之礼。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