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回到冬至点用多长时间就行了。可是大家都知道,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还未升起的时候,它的光辉就己经淹没了所有的星星,哪里谈得上直接观测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呢?然而,我们聪明的祖先还是想出了其他的办法,来测量一年有多少天。早在春秋中期就已知道这个时间是265天还多一个畸零数,约为四分之一天,这可能就是供助圭表测影的方法得到的。公元85年,东汉的编和李梵制订四分历,他们年复一年地仔细丈量着日影。他们发现第二年冬至日影其实不与上年的一样长。第三年和第四年仍然如此,要到第五年,冬至日影才同第一年的长度相等。算算日子,一年365日。这第五年却超过了一天。即四个年头共有1461日。这样,他们通过用圭表做实验,证明了以
1
前所得的数据,一年确是3654日。 编和李梵是相当幸运的,因为他们连续五年的冬至都遇上了晴天,这给测量日影的长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发现第五年才同第一年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年碰上阴天那只有前功尽弃了。这种倒霉的事也许有不少天文学家都碰到过,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能避开老天爷变幻不定的脸色呢?肯定有许多人在想办法,历史上记载下来的很早的是祖冲之。 祖冲之测定了大明五年(461年)冬至前后若干天的影长,根据古书记载冬至前的十月十日测得影长1丈7寸7分半,冬至后的十一月二十五日测得影长1丈8寸1分,二十六日1丈7寸5分强,祖冲之就根据这几个数据算出了冬至的日期和时刻。 祖冲之的方法被后代历法家所采用,他的方法有两大优点,第一是不受冬至日阴云不见太阳的影响,只要在冬至前后若干天测量日影就行了。第二是可以推算出冬至的近似时刻,这是因为冬至时刻不恰好是在正午,用圭表不能直接观测到。利用此法求得冬至时刻对于历法的推算有实际意义。 利用圭表,除了测定冬至和夏至,编订历法,推算二十四节气外,还有好几种用途。 一种是测定方向。除前面说过的简易测量外,如果画许多同心圆,树表于圆心,当上下午表影顶点落在同一圆周上时,将这些对应的点联接起来,它们的中点轨迹与圆心联线,便是南北方向。它必然应该同正午日影相重合。在夜里,当视线通过表顶凝望北极时,这方向亦即是南北方向。搭建房屋,修筑城市的道路,统治阶级营造宫殿宗庙或举行祭祀,等等,都需要确定南北方向。《诗经》上说“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就是用观测日影决定方向盖宫殿的记录。 再一种是丈定土地。周王室分封土地给诸侯,诸侯又将部分土地给予家臣。他们要划出疆域界线,量度长短阔狭,核定田亩大小等。丈量用的基本尺码,大致就是土圭。早在周秦时期,人们说,同一日子内,南北两地的日影长短倘使差一寸,它们的距离就相差一千里。虽然这数字并不准确,但人们已有了如何在大范围内测量土地的概念了。 为了提高圭表测影的精度,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表竖得笔直吗?地面是否歪斜?圭身恰好正南正北无误吗?表太高而使表顶影子有点模糊又怎么办?影子长度能不能量得非常准?自从有了圭表以来,直到汉以后的一千几百年中,不少人为这些问题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来改进表影测量工作。 早在周代,人们就在表顶旁边挂一根悬锤,从而校正表身,使它位于铅
直线方向。六世纪初期,祖冲之的儿子祖暅在表下石圭面上开凿了沟槽,灌上水,用以校正它的水平状态。其作用就像现代的水准管一般,这项改进为后世的圭表所采用。祖暅又在平整得很好的场地上立下一根直挺挺的表竿。他用一套校正好的漏壶计量时间。待恰好中午时刻,于表影尽头再立一根表竿。到了夜晚,他通过这第二根表竿去望准北极方向,再在视线之北更立下第三根表竿。当三竿刚好位于一直线上时,这直线无疑即南北子午线了。 北宋的沈括,对这方面问题用三座铜表做得更加细致周到。他将圭表放在一间密闭的屋子里,暗黑的屋子使影子不会因四周日光的漫射而减淡。他又在圭面安设一座小小的附表,让附表的影端同表的影端重合,加深影端浓度,使之清晰。他还将矩形的表顶,削成向南的斜面,使平顶成一条线状,可以使影子尽头更清楚些。 日影又称晷影。对它的量度,早在西汉时期,已经能够做到量得的单位以“分”计算。一分等于2.34毫米。经过大约1000年之久,到11世纪中叶北宋皇祐年间,周琮等人树起新表,耐心地测了3年日影。在精细的工作中把日影长度单位取为半分,误差出入不超过1.17毫米,这是难能可贵的。 至13世纪后期的元代初叶,天文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一直到这个时候,我国天文学家始终走在欧洲的前面。这时,郭守敬创造了相当于四层楼房高的四十尺高表,配着一百二十八尺长的石圭。对关系到测量精度的那些问题,郭守敬作出了划时代的改进。他将表顶改为用双龙高擎着的开有水槽取平的铜梁。石圭面上凿有环通的水沟。他设法使圭身处于子午线方向。他将表略向前倾,梁上挂下三条铅垂线,取锤尖联线为表影起点。他制作了能产生铜梁影子的针孔像的景符,梁影细如发丝。这些还不算,郭守敬又采取测定长度的技术措施,使影长尺寸能量到半厘,即0.12毫米。这同近代游标卡尺量到1/10毫米非常接近,真是何等令人惊叹啊!他取冬至前后相同的日子里的日影,成对地反复量取计算,所得冬至时刻,自然是极为准确的了。由此郭守敬和他以前的杨忠辅一样也算得了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现今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历相同,但是比它却要早3个世纪。 郭守敬的高表虽已在历史的演变中消失了,然而今天还遗留着它的一座模式——登封告成镇上巍峨的观星台。它是郭守敬在1279年年底在古阳城旧址南侧建立的。近年来,有关部门曾测量过它那石圭的方位,发现它与正南北方向几乎完全一致。这是世界上又一处著名的古天文台完整的遗址。台旁还留有唐代开元年间南宫说所立八尺石表,夏至日日影不超出基座,是公元8世纪初期的遗物。1975年经国务院拨款修葺,现在已修整一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圭表由实际需要而逐步改进,由大自然的启发而产生,改进工作大体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加高表身,使表影增长,减少相对误差;一是设法读准影长,使结果精确。总之目标就是提高精度。这两方面的努力到郭守敬可算达到了顶端,他既建造高表,又改进读数装置,发明了景符和窥儿,使观测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又使圭表的用途增多,扩大到能观测月亮和星星。这一思想方法在现今的天文仪器制造中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建造高表相当于增大望远镜的口径,使得到更大的光量,放进读数装置相当于改进望远镜的接收设备,终端设备的改进可以在较小口径的望远镜下得到比较好好的结果,还可以使望远镜的用途增多。古代改进圭表的历史过程同现今改革望远镜有着相似的思想方法,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