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古代取名

我国古代很早的人名,用褒扬的说法,是朴素的;用贬抑的说法,是简单的。比如,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夏、商两代的人名,如孔甲、武丁、盘庚等,都以“干支”人名。不仅如此,就是商代国君的名字:王亥、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主王、主癸、帝外丙、帝中丙、帝太甲、帝太庚、帝小甲、帝少戊、帝中丁、帝外壬、帝南庚、帝小辛、帝小乙、帝太丁等等,这都是除了“天于”之外,就是一些表示方位或表示形状的词。这与我们现在话剧中无需标出名字的“群众甲、乙、丙、丁”,很相类似。何其简单!这可能与他们当时的生活及思维水平密切相关:一是由于无人报晓,只好人人关注时辰,因而取名中大多离不开表示时辰的“天干”。二是不辨东南西北,因而把方位看得很重要。三是所见事物不多,因而很注重周围物件的形状大小。 后来,随着经济生活、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取名也就越来越讲究,名字也就越来越复杂了。周代贵族的取名,就有一定的规矩。比如,婴儿一般在出生之后满一个月或满一百天才取名。《左传》桓公二年就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修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 日成师。 师服日:“异哉,君之名子也!大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 是以政成而名听,易则生乱。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古之命也。今君名太子日仇,弟日 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这段话,大意是说,当初,晋穆候的夫人姜氏,在條地那次战役中生了太子,太子被命名为“仇”。“仇”的兄弟是在千亩之战中生的,被命名为“成师”。 (对于这两次命名)师服提出意见说:“奇怪啊!国君这样地为儿子命名!(要知道)命名表示道义,道义产生礼仪,礼仪体现政事,政事端正百姓,因此,政事取得成功而百姓就服从听命;不这样,就会发生动乱。(我们知道)好的姻缘叫做妃,恶的夫妻才叫做仇,这是古已有之的名称。(可是)现今的周君却命名太子为仇,命名太子的兄弟为成师,这就开始预示动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从此就衰微了吧!” 这里,取名,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好坏得失,而且关系到事业乃至国家的兴衰成败。但是,所谓讲究,有各式各样。特别是有特殊背景(如特殊遭遇、特殊信仰等)的人,往往还特意取丑名乃至恶名,如狗、猪、牛、马。 《左传》申繻论名时,曾记述当时人取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然而,取名既然是主观的事,是个人特有的权利,人们满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择取自己很愿意取的名字。就以取名于“畜牲”而论,尽管规定不能从其中取名,但实际上,古往今来,以一些粗俗乃至污秽之物取名者,并非罕见。汉高祖的皇后叫吕雉,雉,又名野鸡。卫宣公一位臣子,名叫司空狗。《金史》记载有位刑部郎中叫海狗,四方馆史叫李瘤驴,以乃唐括狗儿、完颜猪儿。金兀术之孙名羊蹄,胡沙虎之子名猪粪。《元史》中记载有石抹狗狗、宁猪狗、丑驴,等等。 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小镇,特别是比较闭塞的农村,
以“畜牲”一类给小男孩取名的,也特别多。在江浙一带,叫阿猪、阿狗之类。在四川,则叫“狗儿”、“牛儿”、“猪儿”、“马儿”,或者叫“狗娃子”、“猪娃子”、“牛娃子”“马娃子”一类。 这种着意于粗俗、着意于“畜牲”的取名,自有它的文化渊源和命名习俗的。或则取其命贱、命大,易避邪恶,易防灾害,不易夭折,容易养大;或者取其与人的生活亲近,对人有亲呢之情。由于囿于见闻,对于其它吉祥、长命之物,识见者不多(传说中的“龙”一类,人们虽不曾见诸实体,但在幻想中还是熟悉的,因而也常常被用来命名),惟猪、狗一类,随时可见,随处可见。 凡此种种取名,大多出自父辈们偏爱男孩子,而男孩子又大多接连夭亡,于是取一丑名乃至恶名,以期逢凶化吉。 当然,这些取名者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类名字的不雅致。他们对于女孩,就从不这样取名。这一方面,大概也来自重男轻女的传统偏见,对女孩借他物来逢凶化吉的期望值不像对男孩子那么大;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更普遍的一个方面,是传统的审美心理所致。他们认为女孩需要纤细,需要柔美,因而应避粗俗,应避浅陋。而男孩的审美素质,则是只要粗旷,那么,丑陋一点儿,也无关大局。 人的名字,仅仅是一个人的特殊代号。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的。但是,实际上,一个人的命名,极少是仅仅当作一个人的特殊代号,而总是要赋予它这样或那样的意义的,至少是有一定的用意的。这些用意,归纳起来不外是下述诸种: 1.着意于初主时父母的感受 孔子的得名,据说是因为他的母亲求子的心太切,向着一个尼丘祈祷才怀孕的。他呱呱堕地以后,父母发现他的头颇像丘陵的形状。于是,便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 孔子的儿子名鲤,据说是因为“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命期其子”。 2.看意于诞生的时间和地点 秦始皇出生那天,恰好是正月元旦。古时,“正”与“政”通,故取名“政”。 元朝大画家杨公望,他父亲望到90岁时才得到他这样一个儿子。于是给他取名为“公望”。 3.着意于父母的殷切期望 这种期望,其值,特别地大;其面,特别地广。举其要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1)预祝其健康、长寿的。如,李铁柱,王长庚,赵万年。 (2)期望其荣华富贵的。如,张光宋,王长华,孙顺富,周大贵。 (3)希望其多才艺的。如,王能诗,胡学艺,陈宗智,谢万才。 (4)希望其成就事业的。如、郑光祖,李跃先,张超群,王世杰。 (5)希望其品德高尚的。如,李先忠,王大孝,陈学朴,张本善。 4.着意于对古人的仰慕 这一类,大多是自己给自己取名。其方法,也多种多样。 (1)直书借用。如: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严武慕苏武,顾野王慕冯野王,顾禹祖慕范禹祖。
(2)以“字”释名。如刘子舆字希孟;姚平仲字希晏;章如旦字希周;金渊字希颜。这里,“希”字后面的“孟”、“晏”、“周”、”颜”等字,均为古代圣贤人的姓氏。 (3)在同姓先贤的名字中加一仰慕字。如,张学良,孔宗尼,颜师渊,杜效甫,韩崇信,李敬白,萧仰何,陈仿平。 5.着意于通过数字来标明行辈 大概在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分裂时,那些后起的氏族为了表示自己与原氏族的关系,便开始使用某某氏族第二、某某氏族第三等一类的名称。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也许是在人类有了数字观念不久,便开始有了以数字命名的习俗了。 早在殷商时代,在甲骨金文里也出现了以伯、仲、叔、季等数字代称为名的记载。如,《隶遗》有伯鱼父;《博古图》有孟鱼父;《扶风齐家村铜器群》有仲代父;《裙古录金文》有叔硕父;《三代》有季于父。 以后,在汉代、唐代、明代、清代,以至于现代和当代,都有通过数字来表示排行的。如周立波的小说《暴风聚雨》中,就有”韩老六”、“韩老七”等。这此人,虽然另有“正式”的名字,但常常是“备而不用”的。 以出生时父母的年龄及其合并数字为名,是数字名的另一种形式。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或五九,因为五九即四五(相乘)。 《风波》中的人物,很多以数量词命名,如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八一嫂等。 数字取名,自然别有一番情趣。只是,过分多了,就容易重夏、雷同,失去了名字的“特殊姓”这一核心因素。 6.着意于通过住处,标出某种情致 郡望,从魏晋到唐代,每郡的显贵,世人都称为”郡望”,又名地望,意思是,世居某地,为人所仰望。比如唐代的大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当时郡望属河东郡,所以世称柳河东。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江西临川县人,世称王临川。 北宋散文家曾巩,江西南丰县人,人称南丰先生。 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出生于湖广江陵,人称张江陵。 清朝诗人袁枚的住处叫随园,人称袁随园,他写的诗话,自称《随园诗话》。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有间书斋叫“聊斋”,人们便称他为聊斋先生,他写的怪异小说,自名为《聊斋志异》。


电话:
微信:

标签:

上一篇:合同格式

下一篇:契约格式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