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星系

§202—1银河与银河系 夏秋季节,无月的晴夜,人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一条淡云薄纱般的白色光带,天文学上称之为银河(民间也叫天河)。银河曾是·个猜不破的谜。直到望远镜问世后,云雾状的银河才被分解为点点繁星;由于它们太密集,距离又遥远,所以,肉眼望去就成为白茫茫一片的云雾状光带。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1738—1822)系统地研究了恒星的分布后发现,愈近银河,恒星分布愈密集;离银河愈远,恒星分布愈稀疏。他由此    
①未经很后证实的、理论预言的一种天体,其表面的逃逸速度达到光速。因此,它虽然发光,却又看不见,于是称为黑洞它像宇宙间一头贪婪的猛兽,无情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悟出,密集在银河中的无数恒星,连同散布在天空各方的点点繁星,包括我们的太阳系在内,都属于一个庞大无比的恒星系统,并把它称为银河系。如果把银河系比作一座茂密的森林,那么,从地球上看来,满天繁星好比是它周围可辨的单株树木,而银河则是远方的一片模糊密林。 由此看来,银河与银河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图象:银河系是以银河命名的星系;我们置身于银河系内,无法看清它的全貌;我们所见到的,只是银河系主体在天球上的投影,这便是银河。 银河绵延周天,平均宽度约20°,其中心线(称银道)构成天球的一个大圆,与天赤道成62°交角。明亮的银河中,夹有暗的、长条形的裂隙和局部暗区,使银河各部分明暗不同,支离破碎。这是因为那些天区有暗星云存在,对银河发生消光现象所致。由于银河与天赤道斜交,因而其姿态绰约多变。夏秋之交的黄昏,银河很为明显。它从东北方向起越过头顶,分二支平行地伸向酉南方。“银汉横空万象秋”,成了秋夜星空的写照。到冬去春来的黄昏,银河又一次在头顶越过。这一次的方向变成由西北向东南;而且,这半圈银河十分暗淡,不引人瞩目。 银河系是大量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的聚集体。它拥有一、二千亿颗恒星,总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其中恒星约占90%,星云与星际物质约占10%。银河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又圆又扁的圆盘体,直径约为8万光年;中部较厚,边缘很薄,状如铁饼(图2—8)。银河之所以成为周天环带,就是因为银河系具有圆而扁的形状。圆盘体是在旋转中形成的。它的旋转轴指向天球的两点,叫做银极,距南北天极各为62°。银盘在旋转中形成一些旋臂,太阳位于其中的一条旋臂上(图2—9)。 图2—8银河系侧视图 圆盘体分核球和银盘两部分。核球是圆盘体的中心部分,长径约1000013000光年,厚约10000光年,是圆盘体中恒星很密集的部分。核球的中心部分叫银核;银核的中心叫银心。银盘位于核球的四周,内侧较厚,约24004800光年;外侧较薄,约800光年。在圆盘体外围,还有银晕。它大体成球状,范围很大,但其物质密度比银盘低得多。 图2—9银河系俯视图 §202—2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太阳在银河系中居于怎样的位置,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察: 银河的中线大体上把天球分成相等的两半。这证明,我们太阳(或太阳系)的位置,很接近银河系赤道平面(即银道面)。要不然,如果太阳远离银道面,银河将不再成为周天的环带,而只占据天穹之一隅。 银河两半圈的明暗程度不同。这证明,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中心,而是偏踞银盘的侧。如果它位于银河系中心,那么,银河各部分的亮度应该大体相同。具体地说,太阳的位置距银心约2.4万光年,向银心所在方向(在人马座),太阳距银盘边缘约6.4万光年。从这个方向看去,恒星特别密集,银河显得很宽很亮。反之,在同银心相反的方向,太阳距银盘边缘只约1.6万光年,从这个方向看来,恒星分布稀疏,银河显得十分暗淡。 作为银河系的成员,太阳有相对于银心的绕转,其速度为250kin/s。按太阳与银心的距离,推得其绕转周期为2.5亿年。如果地球年龄为46亿年,那么,它随同太阳环绕银心已经转了约18周。 恒星在绕转银心的同时,还有相对于邻近恒星的运动。我们的太阳率领
其行星家族,向着天空中武仙座方向(近织女星)前进。这个方向所指的点被称为奔赴点。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汽车行驶在市郊的林荫道上时,透过车窗向前方凝视,会感到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从远方的一点向两边散开;向后凝视,又会觉得它们向远方一点会聚。如果太阳系向着武仙座方向前进,那么,天空中的恒星,也会从武仙座中的一点向四周散开。事实上,人们正是根据这个现象,推知太阳系向着武仙座方向前进。太阳的这项运动,速度是20km/s。 既有绕转银心的运动,又有相对于邻近恒星的运动,对于这二者的关系,有人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太阳及其邻近的恒星,好似飞行中的群蜂。它们既成群结队地朝某个目标飞行,又有相互间杂乱无章的穿插运动。前者好比绕银心转动,后者则是恒星间的相对运动。 §202—3河外星系 象银河系这样包含大量恒星的天体系统,被叫做星系。在现代观测工具所能察觉的范围内,这样的星系约有10亿个。所有这些星系(除银河系外),统称河外星系。因为它们远在“河”外,所以显得十分暗淡和渺小,肉眼可见的寥寥无几。它们在外表上表现为模糊的光点,同银河系内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弥漫星云相似,因而被称为“河外星云”。把外形相似的河外星云同银河星云区分开来,证实它们是“河外”的星系,还是本世纪20年代的事,是天文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星系的分布也有结群现象。一些相互邻近的星系结合成星系群。银河系所属的星系群,叫本星系群,约有40个成员,除银河系外,很主要的成员是大、小麦哲伦云①。它们的距离分别为16万光年和19万光年,是银河系的紧邻;二者与银河系组成一个三合星系。此外,本星系群中很接近的星系,当推仙女座大星云(M31,见末页图片)。这是北天唯一的、肉眼勉强可见的河外星系,距离为220万光年。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仙女座大星云的暗淡光芒,远溯到它离开光源的时候,人类还处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 比星系群更加庞大的天体系统叫星系团。一个星系团包含几百甚至几千个星系。在星系团所在的天空区域,星系分布特别密集。已经发现的星系团有上万个,其中离我们很近、很著名的是室女座星系团,距离为6000万光年,在天球上占据长40°,宽15°的天空区域,直径为6000万光年,包含着2500余个星系。 比星系团更高一级的天空世界为总星系。它包括现有观测工具所能涉及的全部宇宙空间和已被觉察的10亿个星系。其中,很遥远的星系超过100亿光年。 §202—4宇宙 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广漠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天体和弥漫物质。但它的本义兼有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概念。战国时代的尸佼在《尸子》中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可见我国古代就把宇宙看成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①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是南天肉眼可见的二个河外星系,也是离我们很近的两个河外星系,由于近南天极,北纬20°地方始升起地平。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作环球航行时,首先对它们作了精确描述,故名。大云约6°大小,相当于12个月轮直径;小云约2°大小,相当于4个月轮直径。二云空间距离约5万光年,天球上相距20°,在天空中蔚为奇观。除了太阳、月亮和银河外,它们是天空中很显著的观察目标。
哲学上所说的宇宙或物理宇宙是无限的,即空间上的无限性和时间上的无限性。张衡在其《灵宪》中已模糊地说到:“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它没有边界,没有形状,也没有中心;在任何方向上,它都是无穷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它没有起源,没有年龄,也没有寿命;无论是过去或是未来,它都是无尽的。宇宙无限的理论,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阐明的。一位天文学家用“巧妙”的方法,简单地论证宇宙无限的理论。他说:要证明宇宙是无限的,倒不如反过来证明宇宙不可能是有限的!如果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它不论多大,总是有边界的。那么,边界之外又是什么呢?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它不论多久,总是有一个开端。那么,“在此之前”又是什么呢?如果宇宙不可能是有限的,那么,它自然是无限的了。 现代宇宙学所研究的宇宙或科学上的宇宙,是指“观测到的宇宙”,即现在能够观测的现象的总和,实质上就是前述的总星系。这样的宇宙是物理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无限的。在无限的宇宙之中,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渺小”的和有限的,在空间上有它的边界,在时间上有它的起源。 在现代宇宙学中,很有影响的是大爆炸宇宙学。这种学说是在宇宙膨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18891953)在研究星系光谱时发现,谱线的“红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果把星系光谱中谱线的红移看作多普勒效应的结果,那么,除本星系群的少数星系外,所有星系都以很高的速度背离我们飞驰远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正是处于膨胀的中心)。哈勃进一步发现,星系的退行速度同它的距离成正比:星系愈远,退行速度愈快。哈勃的这一发现被称为哈勃定律。星系的退行表明,宇宙仿佛是一个正在被充气的气球,或者像一个逐渐吹胀起来的肥皂泡,正在不断地膨胀①。如这一理论成立,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字宙在过去要比今天小;而且,在遥远过去的某个时刻,它应当是一个高温、致密的物质核心。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很简单而且几乎是必然的一个解释是,宇宙起源于很初的一次爆炸,故称大爆炸宇宙学。 按照这个学说的观点,宇宙在很初是一个温度极高(100亿度以上)和密度极大的“宇宙蛋”,那时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这个宇宙蛋发生了爆炸,由于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宽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至10亿度上下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不是衰变,便是与质子结合成氘、氦等元素。至温度降低到100万度时,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这时,宇宙中弥漫着由质子、电子和一些较轻原子核构成的等离子体。持续膨胀使电离气体温度降低至4000K时,足以允许中性原子形成;原子核开始俘获自由电子,把它们保持在稳定的组态中,等离子体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以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后来,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学所描绘的是一个演化的宇宙,能很好地说明一些观测事    
①宇宙膨胀使我们对宇宙的观测受到限制。当星系退行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的光辐射(在我们看来)大 大减弱,或“消失不见”。我们只能探测到退行速度低于光速一定值的那部分星系。尽管宇宙是无限的, 但是,人们能涉猎的部分却是有限的。现代强大的望远镜已经探测到那些退行速度达光速90%以上的遥远 天体。这已接近我们有可能探查的极限距离了。若把探查距离再扩大一些,那么可以说,我们可见的那部 分宇宙已“尽收眼底”了!
实,但它还不是科学上的定论。 §202—5天文新发现 类星体既非普通恒星和星云,亦非普通星系,而是一种新型的“类星射电源”(辐射较强无线电波的天体),因在照相底片上类似恒星,故名。 类星体的很显著特征是,它具有特大的谱线红移现象。一般河外星系很大的红移量不超过0.5,而至今观测到红移很大的类星体,其红移量达4.43,对应的退行速度达光速的95%,即每秒285000km。按哈勃定律推算,后者的距离远达180余亿l.y。这样,该类星体便成了迄今所知的很遥远的天体。 类星体如果确实这么遥远,而我们又观测到如此强烈的辐射,这就不难推出它的辐射功率大得惊人,达到1040J/s,比普通星系的辐射大一千倍;可是它的体积比普通星系小得多,直径不到几光年。类星体这么小,发射的能量却如此巨大,即使将所有物质都转化为能量也不够。这是目前任何能源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3K微波背景辐射是指宇宙空间在微波波段所发出的各向同性辐射,也称宇宙背景辐射。过去一般认为,除天体或星际云能辐射能量外,广漠的星系际空间是无限的空虚,温度只能是绝对零度(—273℃),不可能有能量辐射。事实上,星系际空间并不像过去所想像那样漆黑一团和空无一物,而是有“光”和“热”:光是不可见光,波长属于微波波段的电磁波;热表现为背景辐射温度3K,相当于—270℃。这个事实说明,宇宙空间并不空,物质及其能量是普遍存在的。进一步的观测证明,在天空的各个方向上,都有绝对温度2.7K、强度近似相等的微波辐射。 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对现代宇宙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按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宇宙的全部发展史,就是“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火球从高密、高温状态分崩离析,愈来愈稀,愈来愈冷,热辐射大部分凝聚成各种形式的天体,至今还剩下SK左右的残余辐射。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这个预言。 星际有机分子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有机分子。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宇宙空间是一无所有的“真空”。60年代以来,在射电波的厘米和毫米波段,先后发现了百余种分子形态的星际物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有机分子。这证明,广漠的宇宙空间充满着物质,不仅有简单的无机物,还有复杂的有机物。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把天体演化与生命起源问题联系了起来,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已发现的星际有机分子,大多数是地球上生命不可缺少的那一类。碳是组成这些有机分了的关键。既然有机分子广泛分布于宇宙空间,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是在这些有机分子的基础上进化而来,这说明,生命现象并不是地球所独有,而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其它天体上的生命很可能沿着同样的途径进化。 类星体、3K微波辐射、星际有机分子和前述的中子星,被称为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它对天文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复习与思考 ●什么是恒星?恒星为什么会发光?光谱能传递天体的什么信息? ●什么是恒星的亮度和光度?什么是视星等和绝对星等?两种星等如何 换算?为什么绝大多数恒星的绝对星等高于它们的视星等?
●比5等星亮100倍的恒星,其星等为几等? ●织女星(天琴座a)的视星等为0.1,若其距离增加为10倍,这时,它的星等将是几等?肉眼还能看到它吗” ●什么是赫罗图?它在恒星理论上有何重要意义? ●比较银河与银河系?什么是河外星系和总星系?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