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是二者的会合周期①。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孤长15°,折合时间1小时。 各地的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当太阳直射点落在赤道(春秋二分)时,晨昏圈通过两极(与经圈重合),等分所有纬线。因此,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图46)。 北至日,太阳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晨昏圈偏离两极,与南、北极圈相切。这时,昼弧与夜弧的分割很为悬殊。如图47所示:北半球(太阳直射的半球)各纬度昼很长而夜很短;南半球相反。北半球的昼长和南半球的夜长,皆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到北极圈内,纬线全线是昼弧,昼长达24小时,“夕阳”连着“朝辉”,终日太阳不落,称为极昼。在南极圈内,纬线全线位于夜半球,24小时漫漫长夜,终日不见太阳,称为极夜。赤道是唯一保持昼夜等长的地方。从几何上说,赤道和晨昏圈都是地球的大圆;两个大圆相交,必相互等分。 图47北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很长,夜很短;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情形相反 图46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等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平分南至日(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回归线。这时,南北两半 球的昼夜长短分布情形,与北至日相反(图4—8)。 图4—8南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北两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至日相 反 在天文学上,昼弧和夜弧的大小,是以解球面三角形的方法计算的。在天球上,昼弧和夜弧表现为太阳周日圈被地平圈的分割:周日圈位于地平圈以上的部分是昼弧;地平圈以下的部分是夜弧。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求日没时的太阳时角(t),即半昼弧长度;半昼弧的二倍即为昼弧,昼弧的共轭量就是夜弧。 如图4—9所示:Z是所在地的天顶(其赤纬=φ),P为天北极,S是位于西方地平(日没时)的太阳(其赤纬为δ)。从日中到日没的一段弧,即为半昼弧,其大小即为当时的太阳时角(t)。图中的△ZPS,被称为天文三角形①。在这个三角形中:
①地理教科书上通常有一个习惯说法: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地球公转造成季节变化。严格地说,这样 的说法是不确切的。自转是否能形成昼夜交替,以及昼夜多长?还与公转周期有关。若是同步自转(如同 月球绕转地球那样),那就没有昼夜交替。水星和金星的自转周期分别为58·6日和243日;它们的公转 周期分别是88日和225日。在这种情形下,水星的一昼夜长达176日,金星的昼夜是117日,与它们 的自转周期大不一样。公转同样能形成昼夜交替。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单一的公转,在那种条件下, 一昼夜就是一年。再说,季节变化也并非单纯是地球公转的结果。如果没有地球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面的 倾斜,地球公转本身不会引起季节变化。总之,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都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①参见附录三
Ç
zp=90°-φ, Ç
ps=90°-δ, Ç
ZS=90° (不计太阳机半径和大气的折光作用)。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一内角(t),按球面三角形边的余弦公式有 cos90°=cos(90°-?)cos(90°-δ)+sin(90°-?)sin(90°-δ)cost 图4—9解天文三角形求半昼弧长:太阳位于西方地平(日没)时,其时角(t)大小,等于当地(?)当时(δ)的半昼弧(从日中到日没) sin?sinδ+cos?cosδcost=0
sinjsind
cost= cosjcosd 于是有cost=-tg?tgδ式中的?和δ,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 负。 这个公式被叫做半昼弧公式。它表明,决定昼夜长短有两个因素:当地的地理纬度?和当时的太阳赤纬δ(即太阳直射点纬度)。前者是空间因素,即地理因素;后者是时间因素,即季节因素。简言之,昼夜长短因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 该公式的几何意义是十分清晰的。太阳赤纬(δ)的变化,表示其周日圈的改变。不同的周日圈被地平圈分割的情形各异:赤纬愈高,周日圈愈小,昼弧与夜弧的差异就愈大。地理纬度(?)的不同,决定周日围对于地平圈倾角(90°-?)的大小:纬度愈高,周日圈愈倾斜,昼夜长短的变化愈显著(参见图318)。 不论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或其季节变化,是昼长夜短,还是昼短夜长,都有一个半昼弧t是否>90°的问题。由该公式可知: ——昼夜等长条件:t=90°,则cost=0,这便要求式中等号右侧的?和δ,必须有一个是零。 若?=0°,即在赤道上,不论太阳赤纬δ怎样因季节而变化,那里终年昼夜等长。重复说明一下,赤道和晨昏圈都是地球大圆,因而总是互相等分。这在图411的天文三角形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若?=0°,则仰极高度为0°,P(天北极)位于地平圈上的北点。这样,PS与地平圈重合;而地平圈与子午圈正交,因而可知t=90°。 若δ=0°,即在春秋二分时,不论地理纬度?如何因地而异,二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因为这时太阳直射点落在赤道,晨昏圈通过两极,等分所有的纬线。在图411的天文三角形中,同样可以直观地看出,若δ=0°,则太阳位于天赤道,日没在西点。这时,PS即为西六时圈;而六时圈与子午圈正交,故t=90°。 ——昼长夜短条件:t>90°,则cost<0。要使式中等号右侧保持负号,只有使φ和δ同号。这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同理可知,昼短夜长的条件是φ和δ异号,即非太阳直射半球昼短夜长。 ——极昼条件:t=180°,则cost=-1。这便要求?和δ不仅同号,而且互为余角,即?=90°-δ。同理,极夜的条件是:t=0°,cos?=1,
要求?、δ异号且互余,即?=-(90°-δ)。这就是说,极昼和极夜发生在以南北两极为中心,以当时的太阳赤纬为半径的地球极冠地带,其范围大小视太阳赤纬δ而定。上述?=±(90°-δ)的两条纬线与晨昏圈相切;在天球上,则表现为太阳周日圈与地平圈相切。 402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由半昼弧公式可知,昼夜长短因纬度而不同。具体的纬度分布又因季节而变化。但是,下列几条是全年共同的: ——赤道上(φ=0°)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高纬度(?≥90°-δ)地区有极昼, 昼长达24小时。 ——非太阳直射半球,昼短夜长,高纬度相应地区有极夜,昼长为零(夜长24小时)。 根据以上三条,除春秋二分外,全球的昼长可分为四个纬度带:极昼地带,昼长夜短地带,昼短夜长地带和极夜地带(图4-10)。其中的极昼和极夜地带是以两极为中心、以太阳赤纬(δ)为 图410昼夜长短的四个纬度带 半径的地球极冠地带;昼长夜短地带和昼短夜长地带以赤道为界,其宽度都等于(90°-δ),前者与极昼地带为邻,后者与极夜地带毗连。随着太阳赤纬的变化,四个纬度带便发生相应的改变:太阳赤纬为正值(直射北半球)时,全球的昼长向北增加,极昼地带位于北极地区;太阳赤纬为负值(直射南半球)时,情况相反。太阳赤纬的绝对值|δ|愈大,则极昼(夜)地带愈宽。 图411表示二分二至日的昼长的纬度分布:——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北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很长,极昼地带很广(北极圈内皆为极昼); 南半球各地昼很短,极夜地带很广(南极圈内皆为极夜)。南至日的情形相反。 图411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402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唯一的例外是赤道,那里终年昼夜等长),具体的变化情形,则因纬度而不同。但是,下列几条是全球各纬度共同的: ——二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二至时,昼夜长短极端:或昼很长、夜很短;或昼很短而夜很长。各地全年平均昼长相等,皆为12小时(不计太阳视半径和大气折光作 用)。 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以二分二至为界,分全年为四个阶 段: 升降二分发生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的交替,极昼和极夜地带,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地带发生南北倒转,并由昼夜平分开始趋向极端。而且,二分前后,太阳赤纬(δ)变化很快,因而这段时间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 图41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南北二至发生昼减夜增和昼增夜减的交替,上述四个地带发生扩大和缩小的更替,昼(夜)长本身则开始由极端趋向齐平。二至日过后不久,地球分别经过轨道的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达到很快和
很慢。因此,北半球夏至后昼减夜增的变化,比冬至后昼增夜减的变化显得较为缓慢。故民谚有“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的夸张说法。 昼夜长短极值出现的时间,南北两半球相反。当北半球昼很长(夜很短)时,南半球则是昼很短(夜很长);北极地区发生极昼时,南极地区则是极夜。 图412是北半球五个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它们的全年平均昼长相等,都是12小时,差异在于变化幅度的大小。在赤道上,昼夜平分,终年不变;纬度愈高,变幅愈大。到极圈,很长的白昼(和黑夜)可达24小时;在北极,昼长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极昼与极夜的相互交替,而没有什么渐变过程。 在南北极圈内,都有极昼和极夜。它们的范围大小,随太阳赤纬(δ)而变化。|δ|值愈大,极昼(夜)范围愈广。如图413所示:自春分到夏至(δ由0°增为23.°5),北极地区的极昼和南极地区的极夜,都从极点扩大到极圈;自夏至到秋分(δ由23.°5减为0°),则从极圈缩小到极点。冬半年的情形反之。 图413极昼(夜)区的季节变化 此图表示南北两半球极昼(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图中每个圆面分上下两半,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地区。三个同心圆分别表示66°34',69°44'和78°28'的三条纬线。 由此可知,一地的极昼(夜)的持续时间,因距极远近而不同:愈近两极,极昼(夜)期间愈长,从南北极圈的1日,到南北两极增为各约半年。 §4024昼夜长短的其它因素 前述关于昼夜长短及其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分析,只考虑太阳赤纬和地理纬度二个因素,因而具有简单的规律性。事实上,影响昼夜长短的,还有其它一些次要因素。它们是: ——太阳视半径:天球上的太阳不是一个光点,而是一个视半径约为16'的光盘。日出和日没是以日轮的上缘出露地平为准的,而此刻日轮中心尚在地平下16'。这就是说,当时视太阳中心的天顶距,不是90°,而是90°16'。 ——大气折光作用:地球大气的密度随高度而迅速递减。因此,光在大气中的折射,有“抬升”天体的作用(图414);而这种效应本身,又是在近地平时很为明显,其值约34'。因此,当日轮上缘接触地平时,其实际位置尚在地平以下34'。 ——眼高差:观测日出(没)时,人眼总有一定的高度。站在高处,能较早看到日出和较晚看到日没。任何时候,高山上的白天要比平地上长一些。 图414大气折光有“抬升”天体的作用 上述三者之中,眼高差是不确定因素,不反映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性。因此,具体反映昼夜长短及其分布和变化的,除了太阳赤纬和地理纬度外,是太阳视半径和大气折光。后二者使太阳出没时,视太阳中心的天顶距增加了16'+34'=50',即90°50',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简单规律性: ——上述50'的差值,使昼半球扩大了50',而夜半球相应地缩小了50'。昼夜两半球不再是真正的半球,晨昏圈也不再是真正的大圆。任何日期,极昼地带的范围扩大,极夜地带的范围缩小,二者有50'×2=1°40'
的差值。例如,在南北二至日,极昼范围扩至南北纬66°34'-50'=65°44';而极夜范围缩为南北纬的66°34'+50'=67°24'。 ——上述50'的差值,使任何日期和地点的昼长被延长,夜长被缩短。 前述的半昼弧公式修正为 cost=( sin50' sinjsind ) cosjcosd
=tg?tgδ-sin50'soc?secδ 即cost=-tg?tgδ-0.0149sec?secδ 其中的0.0149sec?secδ,即为这两个次要因素对于cost的订正。据此,赤道上不再是终年昼夜等长,而总是昼长夜短(相差约7分);在其它纬度,昼夜平分的日期,不再出现在二分,而分别出现在春分前和秋分后约三四天。南北极地区,极昼期间被延长,极夜期间被缩短;在南北极圈,极昼时期增长到一个月左右,而极夜消失 §4025晨昏蒙影 上述的昼和夜,是以日出和日没为交替的。事实上,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叫曙暮光。现代天文学称晨昏蒙影,即晨光和昏影的合称。二者的成因相同,都是高空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和散射的结果。 晨光以日出为终止,存在一个晨光始的问题;昏影以日没起始,存在一个昏影终的问题。晨光始和昏影终,都以一定的太阳“低度”为标准。按不同的需要,晨昏蒙影分为三级:民用晨昏蒙影、航海晨昏蒙影和天文晨昏蒙影。它们的晨光始和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分别是6°,12°和18°(图415)。 ——天气晴朗时,日轮中心自地平落入地平下6°的一段时间,曙暮光的强度,对正常的户外活动足够明亮,室内无需照明。这段时间称为民用晨昏蒙影。任何时候,全球约有5%的地方处于这种状态中。 图415各级晨昏蒙影的太阳“低度”标准 ——当太阳位于地平下6°—12°的期间,户外活动已嫌太暗,室内工作需要照明;天空中的亮星已经显现,但远方的地平线仍清晰可辨。这段时间是航海测星(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很适宜的时机,故称航海晨昏蒙影。 ——真正的黑夜来临(或结束),是太阳落入地平下18°时开始的。这时,肉眼可见的很暗淡的星开始显现,天空完全黑暗,天文晨昏蒙影告终。 图416北半球不同纬度冬夏二至的白昼、黑夜和曙暮光时数的近似分配 晨昏蒙影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太阳自地平落入地平下18°所需的时间。这段时间的长度,可根据太阳周日圈与地平圈的交角大小(90°-φ)来推算。太阳如垂直落入地平,这段路线很短,曙暮光持续时间也很短;太阳周日圈愈倾斜,曙暮光持续时间便愈长。由此可知,晨昏蒙影的时间,随纬度增高而增长;也略因季节而变化(因为太阳周日圈的大小因季节而不同),二分较短,二至较长。 图416是冬夏二至时,北半球不同纬度一日内的白昼、黑夜和晨昏蒙影时数的近似分配。夏至日,北纬60°的地方,整夜处于民用晨昏蒙影状态中,前一天的黄昏尚未结束,次日的黎明便接踵而来,通宵达旦,天空不黑。这
种高纬度夏季奇特的天象,被称为自夜。事实上,夏至那天,纬度高于48.°5N的地方(66°5—18°),便没有真正的黑夜。南北两极地区冬季漫长的极夜,大部分时间是白夜。那里的真正黑夜,每年只有两个月左右。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