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春秋左传正义》桓公二年,孔疏引。 ②裴文中:《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26页。 ③《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④《河南临汝中山寨遗址试掘》,《考古》1986年7期。
骨锥58件,骨针15枚,管状针12枚,还有木纺轮,以及据说是用于纺织的木纬刀和骨纬刀①。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出有距今7000年左右的骨锥25件,骨针36件,一些器物上还发现了一经一纬、三经三纬和多经多纬的人字形编织物遗痕②。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每有用植物加工成的各种布料出土,如吴县草鞋山遗址曾发现葛布三块,都是纬线起花,属于罗纹组织,花纹为山形或菱形斜纹,经纱密度约每厘米10根,纬纱地部密度每厘米13~14根,其罗纹部分则每厘米为26~28根,显示了相当进步的织造工艺技术③。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有麻布、丝线、丝带和绢片。麻布为苎麻织物,密度每时40~78根。绢片是用家蚕丝织成,密度每时120根④。种种迹象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我国原始先民的衣着,不仅有羽皮制品,又有韧皮类植物纤维麻、葛织物等制品,还育蚕缫丝,织而衣之,衣料来源可谓多种多样。 随着人们逐渐脱离赤身裸体的蒙昧状态,衣以蔽形亦很早被引入丧葬领域,作为一种原始宗教观而流行于各地。《仪礼·士丧礼》说的“衣尸者,覆之若得魂反也”,实由来甚久。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墓葬,人骨往往用编席裹卷⑤。山东泗水尹家城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男性墓主身上发现有一层白色纤维状灰痕,可能是麻布衣着或盖布⑥。曲阜西夏侯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一些女性和儿童的尸骨上也盖有黑色或白色布纹痕织物⑦。黄河上游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发现的距今约4100年前后的马厂类型墓葬,人骨周围均有布纹①。“衣尸”的事象,大致是现实生活中服饰俗尚的再构。 不过,今天欲想具体考察原始先民的衣着装束,复原久已失落的先民形象,几乎已不太可能。所幸的是,各地时有史前时期刻绘与雕塑的人物造型艺术品出土,结合其他考古发现,或多或少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 长江下游地区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不久前出土了3件距今约4500年前的玉雕写实人像,其中完整的一件,方脸,长眼粗眉,蒜头鼻,两大耳穿孔,阔嘴,唇上留短髭,为成年男性形象②。(图41)很难能可贵的是,玉人再现了当时本地区先民的衣冠装束款式。从头衣看,玉人头戴圆形无沿扁平冠,冠周饰两排方格纹,冠顶中间有一三角形小尖顶。玉人脑后刻四条横线,恰掩遮了后部发式,似与冠饰有关。玉人两耳垂穿孔,颇令人联想到今日女性穿耳带坠的爱美打扮,似当时成年男性自有戴珥饰的俗尚。从体衣看,已开后世上衣下裤的先河。玉人上装正面为直领无纽对襟无袖开衫,后背为半开口式,较适合东南地区湿热气候。裤为有前后裆的穷裤。束有腰带。玉人跌足直立,两臂弯曲,十指张开置于胸前,腕部饰弦纹,似表
①《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 ②《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2期。 ③王裕中、裴晋昌:《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江 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3),1980年。 ④汪济英、牟永抗:《关于吴兴钱山漾遗址的发掘》,《考古》1980年4期。 ⑤《一九七七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2期。 ⑥《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4期。 ⑦《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3期。 ①《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76年6期。 ②《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4期。
示戴有镯饰。 戴冠束腰带,原始社会晚期在东南地区较为流行。如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的11座墓葬,除1座被扰不明外,有9座均出有一种冠状玉饰,出土位置都在头骨一侧,体扁平,形如倒梯形,上端中间有一三角形小顶尖,下端作榫头状,钻有等距离小孔,似作嵌插固定于某类冠帽之用。其中5墓还出有一种山字形玉饰,出土时也均位于头骨上方,中间一叉稍短,上有直孔,插有一根长玉管,也是冠帽上的饰件。此外有4墓的头骨上方均发现4件一套的半圆形玉冠饰,呈等间距围成一圈,原先当是缀在冠帽上的。另外又发现了许多束于腰部的玉管、玉珠。还出有3件精巧的玉带钩,一端有系孔,另一端挖琢成弯钩状,长6~7、宽3~4、厚2~3厘米①,类似的玉带钧,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淆文化墓地也有出土,形制稍小,也见于人骨架的腰部②。束腰带的装束尚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苏北邳县刘林大汶口文化遗址,曾发现一种腰带上的骨环,用长方形的骨料雕空而成③。可见在东南地区是有传统的。浙江慈湖良渚文化遗址还出有木屐两只。 黄河中上游地区原始先民的衣着装束,不同于其他地区,自具特色。1988年甘肃玉门出土一件人形彩陶罐,作立人形,上身露体,但在胸肩 处饰有一周方格纹彩绘,似肩套之形,掩着胸前一部,唯两乳外露,知此肩套起有美饰作用。下着前后开裆穷裤,裤体肥大。脚穿翘头靴。头顶作器口④。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本地区先民的衣装形象。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文化类型墓葬,出有一件彩绘陶盆,内壁纹饰主题在表现集体舞蹈,以五人手拉手队列为组,共三组,舞人下腹一侧均有一道饰物⑤。或以为是一种独特的衣饰,后襟装饰着一条尾巴,其衣为长裙,垂及膝部⑥。但也有人认为是胯间的“生殖器官保护带”装束⑦。据同墓出有牛尾骨、纺轮、骨珠、穿孔蚌饰看,似前说较妥。大概这种衣装还有各类饰品,服于宗教活动的特殊场合,另有一番情趣。 总而言之,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先民的衣着装束,已呈现出地区性、群体性、多样性的多元发展形态。黄河中上游地区出现的肩套、穷裤、长裙带尾襟、无沿圆帽、翘头靴等,较之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上衣下裤,衣有对襟无袖开衫,裤有腰带并以带钩相系,又有扁平冠、玉饰高冠和木屐,构成了各自的服饰特色。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