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参见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②《合集》37365。 ①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1分,1930年。 ②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60页下。
还有经过驯化并进行自行繁殖的象存在③。 丁未卜,象来涉,其呼■射。(《屯南》2539)记野象来水滨觅食徘徊,命令武士射猎。另又有一类是驯养中的象,如: 于癸亥省象,肠日。(《合集》32954) 贞生□月象至。(《合集》4611) 省象,犹它辞言“省牛”、“省黍”、“省舟”、“省右工”④,省为察看、省视之意,所省者,大抵为人能所及而在握中之品类。确定癸亥日天气晴况便于察看象,则该象应是驯养中的象,而非出没无定的野象。言来月象送至,似亦指已驯服的象。 殷墟考古发掘中,屡有象牙象骨制品出土。妇好墓出有夔鋬杯一对,带流虎鋬杯一件,皆用象牙根段制成,极其精致⑤。整象也有出土,1935年第12次殷墟发掘,在王陵区东区M1400号大墓附近,发现象坑一个,长5.2米、宽3.5米、深4.2米,内埋一象一人①,乃祭祀祖王的牺牲。1978年在王陵区西区东南方约80米处,又发现象坑一个,长2.4米、宽1.7米、深1.8米,内埋一象一猪,象体高约1.6米,身长约2米,门牙尚未长出,系一幼象个体,身上还佩带一个铜铃②。前一象的大小不详,但据两坑长度和后一象已知身长的比例推算,前一象的身长似应在4米开外,属于一头处于成熟期的大象。这大小两头象,当均非野象,幼象身系铜铃,决为家象自不待言,而大象的同坑内埋有驯养象的人,显然也表明是经驯化的象。此外,妇好墓中出有圆雕玉象一对,一大一小,作站立状,长鼻上伸,鼻尖卷起,口微张,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硕腿粗,尾下垂③。观其形态,憨然可掬,毫无凶猛骇人之感,似属以家象为模特的雕琢品。 殷商时期既有不少被人们驯化或殖养的象,役象或乘象出行自非难事,文献所谓“商人服象”,应该说是可信的。 在利用兽力以再服务于人类生活方面,商代人似还有其他一些尝试。如甲骨文有。一■字(《明》570),像鹿行道中之意。《穆天子传》有谓“驾鹿以游于山下”。民族学材料中有鹿车、鹿拉橇之事。商代如何,现提出以存厥疑。 ③王字信、杨宝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讨》,《甲骨探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82年。 ④分见《英国》459、《合集》9612、《怀特》1456、《合集》28971。 ⑤《殷虚妇好墓》,215~218页。 ①见胡厚宣:《殷墟发掘》,8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87年12 期。 ③《殷虚妇好墓》,160页。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