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第15次发掘,于小屯M331一座三套觎爵等列的早期墓葬中,出土一玉雕高冠人首饰件,脑后发譬如至尾上勾,似男性②。二是故宫博物院藏殷代黄玉人头像①,为男性,头顶绞齐的短发用额箍绾成上冲式,脑后则维持长发自然垂肩,有粗犷豪放气质。三是同院藏殷代青玉女性人头像②,两鬓秀发垂肩上卷,双耳佩环,头戴低平无簷冠,冠顶双鸟朝向中间一钮而对立,女像显出袅娜娇丽之姿。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玉女像,与此相似,但头顶结总角。 在中层社会阶层,有的贵族长发垂颈上卷,上罩一胄;玉雕人头像有此发型③。有的贵族,收发束成前后双髻,前髻大而高挺后卷,后髻略小而突起,前后照应。有的贵族近臣,头顶编一短辫,垂至颈部;1939年殷墟出土玉人头,也为此发型④。有的亲信近臣,干脆绞成短发一周;妇好墓玉人头标本534、374、577例,以及A.SalmonyPl.X:2著录一玉人头⑤,皆作此发型。(图51)除此四种发型外,尚可补充两种:一是妇好墓玉人头像标本576,头上收发束成左右双髻,作蝶形;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小屯M20、M40出土的两件铜弓形器上所饰人像⑥,以及A.SalmonyPl.X:3⑦与Pl.Xl:2、5玉人头和Pl.1X∶2浮雕立式玉人⑧,也为左右双髻,唯其髻有作双角形者。二是A.SalmonyPl.1X:3⑨、Pl.X:1玉雕人头,Pl.XX∶2玉雕人像,以及沈书插图四:5人面形玉饰,(图52)还有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商代玉雕蹲居人像的发型⑩,均作头发上曲,外缀饰物或罩以冠胄。至于男女孩童,一般为头上束结左右总角。 在中下层社会,有的家奴或平民,脑后束一下垂发髻,上插笄,或再在髻上加一半圆形发饰,似为女性发型。有的男性,脑后剪发齐颈,再加工卷曲,而头顶绞成短发,戴一额箍。有的脑后剪发至颈,头顶则另束一髻。有的在右耳后编一长辫,盘过头顶和左耳后,再回压于辫根。还有的干脆绞作平顶头。至于罪隶或异族俘虏,女性有盘发、头顶束单髻、束左右双髻和束结左右双角等四种发型,男性大都作光头,但也有头发中间分开向左右披下者,还有头发后梳贴垂脑后而以圆箍形“頍”相固者。 由各类人像雕塑揭示,商代发型至少可得见20余种以上,当然有的并非皆为商人固有,如采用胶类定型发式之类,其中有可能表明当时居民中来源成分的复合多元,但有一现象是明显的,即社会的等级结构,同样导致了发型做工美饰上的等次异分。从商代的发型看,一般总有多少不一的饰物,简单者施簪插笄,复杂者有雕玉冠饰、绿松石嵌砌冠饰等,均见于考古发现,大体不外两类,一类依发为饰,一类戴冠增饰。据《开元礼义鉴》云:“古
②石文,图版拾肆:1。又沈书,5页,插图二:1。 ①沈书,5页,插图二:3。 ②沈书,5页,插图二:2。 ③A.SalmonypLVIIl∶1。又石文,图版拾柒:1。又沈书,8页,插图四: ④胡厚宣:《殷非奴隶社会论》,《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一册,1944年。 ⑤又见石文,图版拾柒:2。又沈书,8页,插图四:1。 ⑥石文,624页,插图四;又图版拾柒:7、8。 ⑦又见石义,图版拾柒:3。 ⑧又见石文,图版拾柒:5。 ⑨又见石文,图版拾柒:4。又沈书,8页,插图四:3。 ⑩DorisDohrenwend:ChineseJadesintheRoyalOntarioMuseum,1971,P.53.
者先韬发而后冠帻卷梁。”①《释名·释首饰》云:“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白虎通·冠绋篇》云:“冠者,■也,所以■持其发者也。”知冠的主要作用,固然有避寒暑保护头部的一面,但增添发型的完美,展示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是更重要的一面,等级社会中的冠冕制度,实缘后者而起。从这一意义上说,冠饰也即头饰的繁衍。下面来看商代的冠式之制。 上节已述,古代礼书中提到的玄冠、缁布冠、皮弁、爵弁、冠卷、頍、巾帻等七种冠式,大体均能追溯到商代,其在人像雕塑中有所揭示。 玄冠,据说以玄色帛为冠衣,《仪礼·士冠礼》以为夏称“毋追”,殷称“章甫”,周称“委貌”,三代异名。夏商时以丝、麻、革、葛何种质料做冠衣,今已难悉,所知者,冠上当缀有华饰。二里头遗址夏代墓葬,人头骨周围或残留有绿松石片、管之类饰品,疑原为冠饰。商代的“章甫”冠,是一种前高后低,顶作斜面的高冠,玉雕形象是透空而周边有扉棱(见前第10、16例),推知其冠当遍缀玉、石之类饰品。戴此冠者是高级权贵一类人物。 缁布冠,顾名思义,是以黑色布为之。《礼记·郊特牲》云:“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商代玉雕有一种前高后低,后向下卷,顶作斜面的中高冠,形制近似上一类“章甫”冠,但略低小,仅周边有扉棱,不缕空,冠上饰品当少些,疑即缁布冠的前身(见前第12例)。戴此冠者,一般为贵族或亲信近臣。 皮弁,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注:“弁以鹿子皮为之。”可参考。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形制近似委貌冠。商代玉雕有一种前高后卑,冠前冠顶有扉棱的中高冠,外形接近上一种冠,冠者身份也是贵族或亲信近臣,唯冠后平滑(见前第17例),可能为皮弁之属。 爵弁,郑注《士冠礼》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白虎通》则谓“其色如爵。”《公羊传·宣公三年》解诂以为爵弁,夏称“收”,殷称“冔”,周称“弁”。《释名·释首饰》云:“冔,亦殷冠名也,冔,■也,■之言覆,言以覆首也。”文献中称此种冠前小后大。商代玉雕有一种家臣贱奴戴的前低后高冠,其上作圜形,颇似爵之圜底之倒形(见前第19例),当属这一类冠。 冠卷,《礼记·玉藻》云:“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郑注:“武,冠卷也。”同篇又云:“居冠属武”,郑注,“著冠于武。”江永《乡党图考·冠考》云:“冠以梁得名,冠圈谓之武,梁属于武。”知此种冠式包括冠和“武”两部分,“武”指冠上的卷状饰件。妇好墓圆雕玉人(见前第2例),为贵妇形象,头戴一圆箍形冠,冠前端横饰一卷筒形饰物,当即文献所称之“武”。“居冠属武”,意谓冠前加一卷状饰物,由此玉人冠式可以确知,旧注谓“著冠于武”,视“武”为围于发际之一圈,实因不明其冠式致误,当乙正为“著武于冠”。 頍,源起额带,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是束发的一种形式,原始时代已有,至商代十分流行,戴頍者,有贵族(见前23例,以及故宫博物院藏黄玉人头像,A.SalmonyP1.1X:4著录的一例玉雕人头像①等),(见图52∶8)
①《仪礼·土冠礼》,胡培翚正义引。·387· ①又见石文,图版拾柒:6。又沈书,8页,插图四:4。
也有家奴贱民(见前5、20、31例)。頍一般缺顶,或有在■结处缀以玉石类饰物。但商代有的頍已非临时用布革围箍于额发际,而是制成固定帽式,有帽顶,成为扁平冠式之“頍”,如四盘磨石刻人像戴的,就是这种“頍”。因“頍”有广泛社会基础,故形制演变也颇为繁化。有的高级贵族有在頍冠的顶上别饰一倒立鱼尾形饰物,高高耸起,前述小屯M331出土玉质人首像,就是这种豪华型頍冠。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贵族女子头像,頍冠顶上还别缀相向双立鸟。当均为“頍”的改进型。 中帻,似亦由“頍”演衍而来。《急就篇》云:“巾者,一幅之中,所以裹头也。”《方言》云:“复结谓之帻巾。”《仪礼·士冠礼》:“未冠笄者著卷帻,頍象之所生也。”頍与中帻的区别,頍为额箍,而巾帻是以巾裹摞头上,可做成各种帽式。商代的巾帻已知者有两类:一类为高中帽,在头上卷帻至四层高,前高广,后低卑,帽顶呈自前向后倾斜形,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所戴帽式(见前25例)。另一类为外罩式,随头上发型而裹罩之(见前8例)。 长江中游南方地区的商代方国权贵有戴一种高羽冠者,冠后有链环(见前21例)。 除此之外,殷墟甲骨文中有称作“胄”的武冠②,字形象胄顶有缨饰。西北冈1004号大墓南墓道曾出土大量青铜胄,据说总数约在140顶以上,形制有6至7种。传世品中也有出于安阳的一件青铜胄①。1978年山西柳林高红一座商代武士墓中,也发现一顶青铜胄,胄顶有钮可作系缨之用,同出还有铜剑、矛、钺、斧、双环刀等②。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也出有一顶青铜胄,顶部一圆管用来插缨饰③。上节第24例玉雕一贵族武士人像,亦头戴厚重之胄,胄前端有一圆孔,似用于系缨。胄非常人所冠,十分沉重,有达二、三公斤者,属于战斗御体装备。 狭义的冠饰是指各种品类缀饰的冠式,广义的冠饰因冠的本初在于“■持其发”,故有关头饰自在其列,此点对于全面了解商代冠制不可忽视。事实上,前面在分析商代发型中,已可看出头饰与冠式是一有机联系组合体,不便强分。石璋如先生《殷代头饰举例》一文,曾从上千座殷墟发掘材料中,揭出13种较为典型的头饰形式,有椎髻饰、额箍饰、髻箍饰、双髻饰、多笄饰、玉冠饰、编石饰、雀屏冠饰、编珠鹰鱼饰、织贝鱼尾饰、耳饰、鬓饰、髻饰等,其中不少与冠式有关。现据之作一申述。 椎髻饰,系将头发聚结于头顶或脑后,施用笄椎而成一髻。始起史前,夏代已十分流行。二里头遗址81YLVM3墓主人头盖骨上即留有一骨笄④。夏代的笄饰,制作比较简单,以圆形平顶居多。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第四层为二里头文化,相当夏代,骨笄6枝均为锥形;第三层相当商代早期,骨笄数量多出一倍以上,有钉形、刻花、锥形等;第二层相当商代中期,骨笄数又超出上期三倍,有凤头、钉形、锥形等,还出现了墨玉笄;第一层相
②《合集》36492。 ①参见杨泓:《中国古代的甲胄》,《中国古代兵器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8~9页。 ②《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 ③《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10期。 ④《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期。
当晚商,骨笄有风头、方丁形头、重帽形头、锥形等⑤。郑州商城发现的笄饰有玉制、骨制两类,笄头有平顶、钝角和雕饰等①。殷墟出土的笄,数量可观,解放前发掘所见,有朴状顶、划纹顶、盖状顶、牌状顶、羊字形顶、几何形顶、鸟形顶、其他动物形顶等②,1976年妇好墓一下出土骨笄达499枝,大都放在一木匣内,有夔形、鸟形、圆盖形、方牌形、鸡形、四阿屋顶形等笄头;另有玉笄28枝,出自棺内北端。笄之用,一为束发,二为固冠,笄头的精构,又足见殷人对发型美饰的留意。 额箍,即頍,殷墓所见,有在頍上饰蚌泡或铜铃,每每成组成对;也有在前额正中部位缀一柿蒂形蚌花,左右两鬓部位对应饰蚌泡。但此种頍饰主要见诸小型墓,系流行于平民阶层。 髻箍饰,是椎髻与頍形冠的结合头饰,髻上插笄,而頍上缀骨片或绿松石,也见于平民墓。A.SalmonyP1.XXXII:3著录一玉人头,亦为髻箍饰。(见图52∶9) 双髻饰,一般是在双髻上双双插笄,平民大都插骨笄,成人或儿童均然,贵族则施玉笄,并且头上往往兼施石鸟、花骨、玉珠之类饰品。 多笄饰,指头上插有3枝以上椎形笄,多者插至8枝,有贵族,也有殉葬者。 玉冠饰,是在额前缀一珩形玉冠饰,见于西北冈M2099长方形小墓,玉冠饰内周附有许多绿松石小块,内周弧度与发际一致,推测原乃联缀于冠上。颇疑此为前述缁布冠或皮弁冠上的饰物。 编石饰,系用石条编缀而成,并与其他装饰品组成一个整体。见于小屯M149一具人骨的头部和后脑部,这组饰品计有大贝1、石蛙1、石鳖1、铜器3根、小石条18根、花骨2件等,至少合有1斤半重。按此当为冠饰,冠式可能为“頍”的改进型。 雀屏冠饰,系在冠上插许多各种各样的笄,如同孔雀开屏一样。西北岗1550号大墓内一具殉葬人额际,有百余枝骨笄呈扇形排开,笄群下的人头左上方横置一剑形小玉器,头顶偏右又横置一玉笄,脑后部位有一堆绿松颈部一侧有一玉兔饰品。可推知其人原戴着一华冠,冠身遍缀玉石饰物,冠顶前方满插笄丛。类似的现象又见于以下数墓: 其一,河北藁城台西遗址102号墓内一女性殉葬人,头部有骨笄丛19枚①。 其二,1937年殷墟15次发掘,小屯331号一座三套觚爵等列的中等权贵墓内,墓主头部有玉笄26枚,与玉鱼等14件玉饰品聚列一起②。 其三,殷墟妇好墓中,有28枚玉笄集中出自棺内北端。 其四,1977年小屯发掘的一座18号出五套觚爵等列的上层贵显墓,墓主头上方有骨笄25枚、玉笄2枚,呈扇形排列叠压,其中玉笄1枚居中,1枚置于偏右侧,笄丛尖头均朝人头,夔龙形笄头整体顺放,墓主头部还布满
⑤《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2期。 ①《1952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第8册。又《郑州市人民公园附近的殷代遗 存》,《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 ②李济:《笄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0本上册,1959年。 ①《藁城台西商代遗址》,542页。 ②石璋如:《小屯C区的墓葬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本下,1952年。
极小的绿松石片饰③。 统而观之,所谓“雀屏冠饰”,形制相当繁复,冠型高耸,如小屯18号墓的一顶,至少高26厘米,上部张开宽幅近半米,结构复杂,大都以笄群和众多玉饰品相组合,且玉类饰品居于要位,大概可用文献中屡屡提到的殷人“章甫冠”相名之。戴此冠者,均为中上层贵族人士。台西遗址所见,可能是为某权贵的妻妾一类人物。殷墟1550号王陵内的殉葬人,因伴出大量玉石饰品和青铜礼器3件,生前身分也必不低。 此类冠式,尚可参见一类所谓“鬼神面”的玉雕人头像。如A.SalmonyP1.XXXII∶5和P1.XXXI∶2—3著录两件,后者今藏美国史密森宁研究院(Smithsonianlnstitution)①,玉人面部怪诞,口有獠牙,双耳佩环,头戴一筒形高冠,冠顶呈扇形张开,上有14条直线纹,可能指笄丛,也可能指插羽。美国沙可乐(ArthurM.Sackler)亦曾藏有一件类似的玉雕人头像②,唯冠顶所插饰物,似为向左右两侧翼张的长羽丛。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考古资料晚商玉人头,也为类似的羽冠饰③。这类高冠带扇形华饰的玉雕人头像,真正的考古发掘出土品,见诸江西新干大洋洲晚商大墓,也是口长獠牙,但珥饰是挂在双耳下,其高筒形冠上部竖刻阳线11组,形似羽翼外张④。(图53)日本林巳奈夫先生曾将此类“鬼神面”,与良渚及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兽面纹相系,认为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史前器物,流行范围则北伸入苏北及山东南部⑤。张长寿先生则据沣西西周早期墓所出一件同类形象的兽面玉雕,认为年代确定不能像以往说的那么早⑥。今据1989年山东临胸朱封 202号龙山文化墓葬发掘资料,墓主头侧有一组冠饰,原冠身当遍缀绿松石小薄片,计有980多片,冠顶插有一簪饰,通长23厘米,簪首玉质乳白色,形似扇面,镂空透雕变形蟠螭纹,其间嵌有小圆绿松石,另又有玉笄1枚,笄头浮雕人面像3个,似作固冠之用⑦。由此推测,中原商人以笄丛和玉类饰品为主的雀屏高冠,恐怕与山东龙山文化的这种玉石插扇形簪饰的华冠有较直接的渊源关系。长江中游商代方国所出“玉鬼神面”的高筒形插羽丛冠,恐怕较多地吸收了江淮流域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受有中原商文化的影响。 编珠鹰鱼饰,帽圈用绿松石缀之,下垂玉鱼一周17条,长鱼在边侧,渐内渐短,居中一条上刻“大示害”三字,冠上又有绿松石穿珠181粒,冠后还插一雕鹰玉笄,也出自小屯331号墓。文献有“琼弁玉缨”和“弁加旒曰冕”之冠式。《后汉书·舆服下》称冕冠前后邃延玉藻,冠呈前圆后方,珠旒垂■,郊天地、宗祀、明堂时戴之。《周礼·夏官·弁师》谓冕冠“玉笄
③《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墓》,《考古学报》1981年4期。
①又见沈书,8页,插图四:10。 ②Dohrenwend:JadeDemoniclmagesfromEarlyChina,ArsOrientalisVol.X—35,1975.又见A.Salmony P1.XXXII.4. ③参见林巳奈夫:《所谓饕餮纹は何を表はしたものか》,《东方学报》第56册,59页,图80,1984 年。 ④《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10期。 ⑤林巳奈夫:《所谓饕餮纹は何を表はしたものか》,《东方学报》第56册,1984年。 ⑥张长寿:《记沣西新发现的兽面玉饰》,《考古》1987年5期。 ⑦《山东临胸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7期。
朱纮”,皮弁冠“玉璂象邸玉笄”。《说文》谓冕为大夫以上之冠。疑商代这种编珠垂鱼插玉笄之冠,似一种由弁冠繁饰而成的冠,形制近于后世之冕冠,为贵族用于祭祀场合的冠式。 织贝鱼尾饰,是在冠身周围缀穿贝百余枚,又系玉鱼11条,冠顶倒置一玉鱼尾形饰,也出自小屯331号墓。此冠式可参见前述同墓所出一玉雕人头像,当为“頍”的豪华改进型。 耳饰,商代耳饰主要有环、玦两种,从有关雕塑人像看,恐不是直接将耳饰像后世一样戴在耳垂穿洞中,或卡到耳垂软肉上。如前举第20例人形玉饰所佩耳玦,第26例拱手玉雕立人之耳环,以及新干玉雕人头像双耳下所挂耳环,均不用此佩带法。当时的戴耳饰,大都与冠相关联,或在帽下耳际垂一带与环、玦相系,或干脆束之耳际发束。 鬓饰,多成对。如小屯388号墓,墓主左右颊上均有一剑形石佩饰。大司空村殷墓,人头侧每见成对的石珠、蛤壳、绿松石片、蚌泡等小饰件①。大概身分地位不同,鬓饰质地亦异。 髻饰,指后髻上饰物,除施笄外,或另加饰品,如小屯232墓两具殉葬人,头后的笄端上下相压两璜,一大一小。前举第6例妇好墓出土跪坐裸体女像,脑后束髻,上有笄孔,髻上带有半圆形饰物,即是髻饰形态的写照。 要之,商代社会中的发型和冠式,构成当时服饰仪态的重要环节。低层社会成员,条件所限,大抵依发型为饰,饰品平平,俗风因循而格调寻常。中上层社会阶层,好戴冠增饰,冠式群出,饰品等次有差,率厥前章而推旧翻新,复内抑于礼。依冠式以序等列,建制度以旌其仪,当发轫于夏代而廓立于殷商。后世作为等级制服饰中枢的冠冕之制,在商代后期已规度初显,其章其式,可稽而窥。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