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足、疾疋(腿疾)、疾■(疑疾在股或臀部)、疾■(病灶似在膝部)、疾■(疑病在胫部)、疾止(趾疾)、疾骨、骨凡有疾、疾■(气候不调之流疫)、疾有梦、■(疟疾)等39种①。此外又有关涉孩童疾病生死,以及妇女孕产等妇科保健内容者。 别辞有云: 贞有疾年其死。(《合集》526) 此“疾年”,当如《周礼·疾医》说的“四时皆有宿疾。”《墨子·兼爱下》有云:“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甲骨文“疾年其死”,殆亦指年内疠疫流行而死亡人众。它辞有云:“疾人惟父甲害”、“疾人惟父乙害”(分见《合集》2123、5480),疾人可能即指流疫之众患者,唯当时视此类疠疫乃已故先王降灾,与周代所谓“天降疾病”②的病患心理观,应有观念代变的差异。然则以上疾患种类,如以现代医学分科,可分属之内科、外科、口腔科、齿科、五官科、眼科、骨科、神经科、肿瘤科、小儿科、妇科、传染病科等。 显而易见,商代疾患的确定,是本之于体态特征的深入观察认识之上的。凡首、目、耳、鼻、口、舌、咽、齿、颈、胸、腹、股、手、肘、肱、足、胫、趾等人体各部位,当时均已有专词命名,病理感觉和病灶病发部位皆因之而定,识明医学已达到相当高度,较之《山海经》视那种因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所谓“拘缨”地方性疾病,当做某类土著人群的形貌特征,无疑进了一大步。 商代系统化的体态知识,断非一朝一夕所能取得。事实上早在原始时期,人们已留意体态观察。据统计,全国至少有2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有用不同质料、不同手法雕塑的各类体态的人像,其中有的年代早到距今7000年前,造型有人面、人头、半身、整身、立、坐、女像、男像和孕妇像等①。如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先民,不仅能雕塑不足10厘米的小人像,又能塑造比真人大3倍的大型女神像,或作站姿,或作盘膝跌坐形,颜面神态捕捉细腻,臂、手、腹、腿、足比例关系适当②。从这些原始人体造型艺术品,可以看出先民所掌握的体态知识。至商代,人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更为丰富。历年各地出土的商代人像雕塑约80余件,造型有抱腿、抚膝、跪坐、箕踞、蹲居、半蹲半跪、立式、舞式、面像、头像、裸体式、有衣着式、有编辫的、有秃顶的、有神情倨傲的、有形态呆滞的,等等,制作手法熟练,非谙于对人体貌态的细微观察而莫能力,此在上章已有叙述。 商代人们并没有拘泥于人体外表机体的了解,对内部组织结构也有探索。如甲骨文心字,活脱脱像心脏的轮廓形,骨字像骨架相支形,是其明证。 1983年陕西清涧李家崖一处商代晚期城址,出土一块石雕骷髅体人像 ③,两颊瘦削,方形下颌,球状双眼,齿部暴露,体部刻有脊椎骨、肋骨和骨盆,生动勾勒出人体骨架结构的主要特征,可说是很早一件具有解剖学意义的成功作商代的体态知识积累,还反映于长度单位的确定方面。传殷墟出有
①见《合集》13613~13923、24956~24959、34072~34076、40368~40382、40618~40639等片。 ②《逸周书·祭公解》。 ①参见曲石、孙倩:《我国新石器时代雕塑人像的研究》,《中原文物》1989年1期。 ②杨泓:《中国古文物中所见人体造型艺术》,《文物》1987年1期。 ③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
商尺三把,一把是骨尺,长16.95厘米④,另二把是牙尺,分别长15.78和15.8厘米⑤。此长度相当于成人手一拃的距离。 商代人的平均身高不详,但据史前人骨鉴定材料,陕西宝鸡组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8.82厘米①,华县元君庙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为168.4厘米,临撞姜寨一期组为170.29厘米,姜寨二期组为168.81厘米,山东大汶口组为172.26厘米,西夏侯组为171.3厘米,上海崧泽组为168.95厘米,河南淅川下王岗组为162.5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57厘米),河南陈县庙底沟二期组为166.0厘米②。不难看出,原始人身高与现代中国人差不多,变化不大,其中山东史前人高长些,而如今也有“山东大汉”之称,商代人的身高当也在以上数据范围。古代有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云:“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人高一丈为10尺,以160~170厘米的实际身高标准计算,用的正是手一拃为1尺的商代长度单位。 丰富而系统的人体体态组织结构知识的积累,促使商代以前人们已能够面对各种病症,据其病理反应症状和病发病灶部位,作出较为正确的病象病因辨识。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