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人的生活处处都存在着应激,应激是人的活力的源泉。适量的应激对人的成长、进步、走向成熟都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外界刺激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应激才成为致病因素。心理学家特别指出,有时候一些积极生活事件也能给人带来不良影响,并非不幸事件才产生应激。
心理应激与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心理健康与否也决定一个人的健康水平。能够及时适应、驾驭应激的人,心理健康能力就强;反之,极易患身心疾病。多愁善感,凡事斤斤计较,多疑虑,好猜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人,很容易被应激击垮。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时,躯体疾病症状实际上是精神障碍的结果,如失眠,腹泻、便秘、结肠激惹综合症等。有时,机体以第三状态来反应心理应激的结果。显然,这些都是机体应激到达极限所发出的信号,需要及时疏泄转换、化解,以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比如,工作过分紧张,感到十分疲劳时,应找一个度假休息的机会,放松放松;人际关系十分紧张,特别是矛盾激化时,应请第三者调解劝和:对工作生活环境无法适应时,应设法调换工作等等。这些都能避免应激造成的恶性循环、避免身心疲惫、精神崩溃对健康的危害。
为了加强对应激的适应、承受能力,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学会应变和适应,即使在较强的心理应激下,也能维持自己适度的机能水平。应该懂得,生活中处处存在矛盾,不能一遇困难挫折就唉声叹气,放弃追求;更不能无所事事,甘心沉沦,失去人生目标。要把应激作为锻炼提高自己的一种手段来利用,这样益于健康。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