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小儿蛔虫的食疗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本病虽然无论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以儿童(3~12岁)发病率很高,尤其在广大农村很为常见。其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脐周疼痛或隐痛,或可见大便下虫。可伴有食欲不振、偏食、面色萎黄,或有异嗜癖(如喜食泥土、火炭之类)、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等症象。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中,以肠道中已经消化的食物为养料。大量蛔虫寄生时,可使人体的营养大量消耗,即使患儿食量较大,也会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甚至产生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较差等现象。但本病的症状轻重,不单纯取决于蛔虫数目的多少,主要与蛔虫所在部位和状态有关。若蛔虫在肠道活动,就会产生腹痛,部位多在脐周或稍上方,痛无定处,反复发作。发作时腹部有时可摸到团块,没有压痛。若蛔虫在肠道结成团,造成肠梗阻,则有阵发性腹痛、胆汁性呕吐、吐出蛔虫等,在疼痛缓解时亦偶可们及不规则条索样块物。若蛔虫窜到胆道则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面色苍白,出冷汗,伴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 蛔虫病的发生主要与环境污染和不注意饮食卫生有关,即主要是吞入带有感染性蛔虫卵的食物而引起。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污染的双手及带有寄生虫卵的食物。小儿缺乏卫生知识,双手很易接触不洁之物,往往沾染虫卵。此时,以手取食或吃未洗净之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水,特别是小儿有吮吸手指的习惯,均能将虫卵带入口中被咽下而造成感染。中医将蛔虫归属于“腹痛”、“虫证”等范畴,根据蛔虫所在部位及发病的情况,一般可分为“虫积腹痛”、“虫阻肠道”(蛔虫性肠梗阻)、“蛔厥”(胆道蛔虫症)等几种类型。其主要表现为: 虫积腹痛:腹痛绕脐,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睡中磨牙。伴纳差、腹泻或便秘。重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痛有时较剧,或吐清涎,或恶心、呕吐、或吐蛔虫,甚则爱挖鼻孔,咬衣角,嗜食泥土、茶叶、火炭等。有的患儿面部出现淡色白斑,巩膜(眼白)出现蓝色斑点,下唇内侧出现颗粒白点。虫积日久,反复感染,可见腹胀,腹部青筋暴露,四肢瘦弱,形成蛔疳。大便下虫,或粪便中可查出蛔虫卵。 虫阻肠道: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部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蛔虫团)。舌质较红,苔白或黄,脉弦滑。 蛔厥证:突发胁腹绞痛,甚至汗出肢冷,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吐出胆汁或蛔虫。病发时痛不欲生,间歇时安然无恙,一如常人。舌质红或暗,苔白或黄,脉弦数。重者腹痛持续不停,时轻时重,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疸。 由于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以致感染蛔虫卵所致,所以重视饮食卫生是防止本病发生的主要方法。生吃瓜果要用开水洗烫,饭前便后洗手,少食生凉拌菜等。蛔虫病患者常有腹泄症状,驱虫时往往还要辅以导泻排虫,因此宜多进食富含水分易于消化的食物。驱虫时可配以理气化湿、和胃消滞之品,驱虫之后,还应继以调养脾胃的膳食,使虫去而正复。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所以驱虫之药膳的调配不应过分矫味,以免影响疗效;并且驱虫膳食应在空腹时服用,以利药物在肠道内与蛔虫充分接触,否则疗效欠佳。在服用驱虫药时,应注意休息,并注意服后反应及排虫情况。如经食疗后疼痛不解反剧,蛔厥症甚而出现黄疽(目睛皮肤黄染)者,则以送往医院治疗为宜,以防发生意外。
辨证食疗: 1.虫积腹痛 (1)南瓜子茶 【组成】南瓜子60克。 【功能主治】驱除蛔虫。 【用法用量】将上药捣碎,煎水取汁。代茶饮用。 (2)椒梅茶 【组成】花椒50粒,乌梅10枚。 【功能主治】蛔虫腹痛,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将花椒捣碎,与乌梅同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3)牵牛子粥 【组成】牵牛子末1克,粳米50~100克,生姜2片。 【功能主治】泻水、消肿,通便下气,驱虫。可辅治腹水胀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脚气浮肿、小儿蛔虫病。 【用法用量】先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后放入牵牛子粉末及生姜,煮成稀粥食用。 【注意事项】牵牛为峻下药,有小毒,用量过大,则会出现神经症状、血尿,大便有粘液血、剧烈腹痛等。因此,本粥只能短暂使用,切不可长久服用。 (4)花椒红糖汤 【组成】花椒9克,红糖适量。 【功能主治】蛔虫腹痛。 【用法用量】一同放入锅中,煎汤饮服。 (5)炒香榧子 【组成】香榧子肉50粒。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 【用法用量】香榧子肉炒熟。5岁以下小孩,将香榧子研成细末,每岁每次1克,用温开水吞服,日服3次,连服1周。5岁以上每岁每次2粒,嚼细烂,日服3次,连服1周。 (6)生丝瓜子仁 【组成】黑色丝瓜子适量。 【功能主治】杀虫通便。 【用法用量】黑色丝瓜子剥壳留仁。5岁以上儿童每次吃30粒,5岁以下儿童每次吃20粒,均于早晨空腹嚼烂食之。每日1次,连服2~3天。 (7)葱汁麻油 【组成】鲜葱白50克,麻油50毫升。 【功能主治】蛔虫性急腹痛。 【用法用量】将葱捣烂后取汁,与麻油调和,空腹1次服下。每天2次,一般1~7次后方可缓解。 (8)萝椒粉 【组成】胡萝卜子、川椒各适量。 【功能主治】驱蛔虫。 【用法用量】胡萝卜子炒熟研未,和川椒末等份。每服1~3克,1日2 次。
(9)南瓜子仁 【组成】南瓜子适量。 【功能主治】驱虫消积。 【用法用量】南瓜子洗净,晾干,用文火炒熟,剥壳,取仁,研至极细备用。5岁以上每次用10~15克,5岁以下每次用6~9克,均用蜂蜜调服。日服2次,连服2~3天。 (10)槟榔汤 【组成】槟榔50克。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 【用法用量】切碎后放入适量水,煎煮后服用,也可生嚼服用。小儿酌 减。 (11)使君子 【组成】使君子适量。 【功能主治】驱蛔虫。 【用法用量】将使君子用文火炒熟,去壳。每岁每次服1粒,很大量为10粒,每日1次,清晨空腹嚼烂吞服,连服7天。幼儿服使君子粉,用量(克)=年龄×0.3+0.3。如3岁小儿当服3×0.3+0.3=1.2克,很多不超过3.3克,日服3次。连用3日。 【注意事项】服用本品有时会引起呃逆,此时用刀豆子30克煎汤饮服,以降气止呃。 (12)花椒粥 【组成】花椒6克,粳米50克,葱白3根,砂糖适量。 【功能主治】杀虫驱蛔,和胃止痛。 【用法用量】将花椒研细末,入沸粳米粥中拌匀,再入砂糖、葱白调匀,每日2次。连服5日。 【注意事项】花椒含挥发油,入锅不宜久煮。此外,本粥不宜久服,中病即止。阴虚火旺及内有实热者忌服。 (13)乌梅粥参见“小儿泄泻的食疗”。 (14)冰糖话梅参见“小儿厌食的食疗”。 (15)华佗醋蒜 【组成】大蒜1000克,米醋2000克。 【功能主治】安蛔驱虫。 【用法用量】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将菜坛洗净,放入米醋。再将大蒜洗净,晾干水分,放入醋坛中,盖上盖,泡1个月后即可食用。可单食,可佐餐。 (16)华佗安蛔粥 【组成】酸石榴根20克,槟榔10枚,大米少量。 【功能主治】杀虫止痛和胃。 【用法用量】将酸石榴根、槟榔入水浓煎,去渣取汁,入大米煮稀粥。 早晨空腹服食。 【注意事项】石榴根皮有一定毒性,故不可大量久服。 (17)苦楝根粥 【组成】苦楝根白皮10~15克(鲜者30~4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
【功能主治】杀虫驱蛔。 【用法用量】以慢火煎苦楝根皮,去渣取汁。入粳米、冰糖,煮为稀粥,空腹顿服。视驱虫情况,隔5~7天可再服1次。 【注意事项】因苦楝皮的有效成份难溶于水,故需用文火久煎。本品有毒,不可随意加大份量。 (18)猪肝君子汤 【组成】猪肝70克,使君子3克,川朴3克。 【功能主治】驱虫祛积,养血和中。适用于小儿蛔虫疳积。 【用法用量】将猪肝洗净切片,与使君子、川朴2味共煮汤,入油盐少许。吃肝喝汤,连服3日。 (19)君子驱虫蛋 【组成】使君子3克,椎子6克,鸡蛋2个。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缓泻排虫。 【用法用量】将使君子、榧子共研细末,再将鸡蛋打一个小孔,把药末各半分装入蛋中,用湿纸封口,蒸熟。早晨或夜晚空腹1次服食,连服3日。 (20)君子瘦肉汤 【组成】使君子种仁(每岁1粒,总量不超过10粒),猪瘦肉100克。 【功能主治】驱蛔消疮。 【用法用量】将使君子与猪瘦肉共剁碎,隔水蒸熟,入细盐少许调味。 连服两晚。 (21)白鳝汤 【组成】白鳝1条。 【功能主治】补虚赢,杀诸虫。适用于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将白鳝剖去内脏,洗净切段淡煮。每日1次,饱食3~5 次。 【注意事项】本品多食助湿生热,脾虚泄泻及痰多者忌服。 2.虫阻肠道 (1)胡葱汤 【组成】胡葱50克。 【功能主治】驱虫,松弛胆道括约肌。适用于胆道蛔虫症或蛔虫性肠梗 阻。 【用法用量】胡葱洗净切短,放入适量水。煮熟后弃渣取汁,频频服用。(2)花椒油 【组成】花椒9克,麻油200克。 【功能主治】杀虫驱蛔,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将花椒置麻油中熬煎至微焦,用纱布滤过,即成花椒油。 分1~2次口服,小儿酌减。适用于轻度蛔虫性肠梗阻。 (3)鸡子芒硝油 【组成】麻油200克,生鸡蛋2个,芒硝30克。 【功能主治】杀虫导滞润下。适用于虫阻肠道。 【用法用量】搅匀服食。 (1)当归茴香油 【组成】生菜油或麻油200克(小儿75~125克),当归30克,小茴香15克。
【功能主治】杀虫润肠,理气止痛。 【用法用量】当归、小茴入油煎至焦,去药用油。顿服。 【注意事项】用此方2~3小时后一般可见效,若不缓解,可重复给药。 梗阻解除后当服驱虫药,以防复发。 (5)葱白油 【组成】葱白10根(或30克),生麻油或菜油2匙(或30克)。【功能主治】安蛔通便,去积止痛。适用于虫阻肠道、食积腹痛有效。【用法用量】葱白洗切,捣汁,与菜油共调。空腹服,1日2次,连服3 天。 (6)姜汁蜜 【组成】鲜姜100克,蜂蜜60毫升。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止呕定痛。 【用法用量】将姜洗净去皮捣汁,调入蜂蜜,即可服食。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每30分钟1次,分2~3次服。 【注意事项】服药后6小时内禁食禁水。症状消失后,可进一步用驱蛔 药。 3.蛔厥证 (1)鲜黄皮 【组成】鲜黄皮(又名黄皮果)30~60克(干品10~20克)。 【功能主治】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加水适量,煎至80~100毫升。空腹1次顿服,连服2~3 天。 (2)胡椒籽 【组成】胡椒籽3~6粒。 【功能主治】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打碎后加水100毫升,文火煎煮约半小时左右,去渣饮汤,1次服完。如腹痛不缓解,隔4小时后可再服1次。 (3)乌梅糖茶 【组成】乌梅3~5枚,红糖(冰糖)适量。 【功能主治】清暑生津,安蛔止痛。适用于暑热伤津、口渴,或胆道蛔虫症所致的腹痛等病患的辅助治疗药茶。 (4)韭菜汁 【组成】新鲜韭菜50克。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驱虫通便。可用于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韭菜洗净,捣烂挤汁服用。每日2次,连服5~7日。 (5)糯米粉蜂蜜糊 【组成】糯米粉、蜂蜜各30克。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和胃缓急。可解除消化道平滑肌痉挛,适用于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2味加水适量拌成糊状,煮熟后食之。 (6)韭菜鸡蛋羹 【组成】新鲜韭菜50~100克,鸡蛋2个。 【功能主治】理气降逆,滋阴润燥。很适宜于胆道蛔虫症急性发作期的
间歇期食用,对肠道蛔虫亦有疗效。 【用法用量】将韭菜洗净,捣烂取汁,与鸡蛋调匀,蒸作蛋羹。或将鸡蛋搅匀,再将韭菜切碎,放入拌匀,入锅内煎熟(不加油盐)。顿服。 (7)醋梅汤 【组成】杨梅500克,酸梅45克,麸醋或酒醋500毫升。 【功能主治】止痛安蛔。 【用法用量】以上诸品共泡1瓶备用。遇小儿蛔积或胆道蛔虫腹绞痛,速取泡药的酸醋30毫升服用。 【注意事项】此法属止痛安蛔治标之法,病情控制后,要进一步做驱虫治疗。 (8)熊胆饮 【组成】熊胆如豆大1块 【功能主治】杀虫止痛。用于治疗蛔虫病引起的心痛有良效。 【用法用量】和水服下。 (9)乌梅汤 【组成】乌梅30克。 【功能主治】安蛔止痛。 【用法用量】煎汤频饮。 【注意事项】痛止后继以驱虫治疗。 (10)米醋 【组成】米醋适量。 【功能主治】解毒杀虫,消食止呕。用于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①取醋60毫升,加入少许花椒,煮开唇去花椒1次服下。②取醋30毫升,加温开水50毫升,缓缓口服。据需要每隔3~4小时继续服用。③取醋60毫升,1次温服。痛止后,服驱虫药。④取醋30毫升,温服。6小时1次,连服2天。可驱蛔虫。 (11)姜汁饮 【组成】鲜姜30克。 【功能主治】杀虫定痛。 【用法用量】鲜姜捣烂取汁,加水20毫升冲服。一般服后即可见效。如首次无明显效果,可在1小时后加服1次,以后隔4小时服1次。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