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中耳炎的食疗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特别在婴幼儿中,发病率很高。中耳有鼓室,鼓室通过鼓膜与外耳隔开。鼓室里有许多块听小骨,它们互相连续。鼓膜把通过空气传导来的声音传导到听小骨,各个听小骨连续运动再把声音传导到内耳的听神经(就是骨传导),所以中耳是声音的空气传导、骨传导的重要器官。鼓室和鼻咽之间有鼻咽管相通。中耳炎的发生大多数就是鼻咽管把病原微生物等传染进来的。特别是婴幼儿,咽鼓管平、直,而且短,鼻咽部感染更容易传导到中耳,造成急性中耳炎。另外,在给婴幼儿喂奶时大多太急,使乳汁从鼻咽部倒流到中耳,或者儿童感冒擤鼻涕方法不对,使鼻涕流进中耳,也会造成中耳炎。中耳发炎时中耳积液积脓,鼓膜充血、肿胀,出现耳痛、耳闷等症状。有时耳痛会非常剧烈。中耳内的脓液和炎性渗出液,会妨碍听小骨的骨传导,鼓膜充血肿胀增厚,也使空气传导受影响,导致听力下降,引起传音性聋。感染严重的时候,或化脓菌感染的时候还会出现恶寒、发热等全身性症状。如果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转变成慢性中耳炎,中耳积脓、积液不能消退,或者日久鼓膜穿了孔,也都要影响听力。所以中耳炎是引起儿童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本病是风、热等外邪侵袭以后,邪热留滞在耳窍而引起的。逐渐加重,不能彻底治愈的话,也要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脾虚或者肾虚的表现,如耳鸣,耳聋,头晕乏力,耳内流脓不止等等。在治疗时,除了辨证施治,用口服的中药外,外治方法也很重要。在食疗方面,也多以外治为主。 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如下: 风热外袭型(相当于非化脓性中耳炎):耳胀耳痛,耳闷塞感,听力突然减退,听自己说话却声音大于平时,常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舌苔白或薄黄,脉浮带数。 火毒留滞型(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起病较急,耳内疼痛,逐渐加重,跳痛牵及头痛,耳内胀闷。耳剧痛唇常有耳膜穿孔,流出脓液,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症。可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肾亏损、邪毒停聚型(相当于慢性中耳炎):耳内流脓,日久不愈, 时轻时重,有时有臭味,听力减退明显,或伴耳鸣,头晕头重,体倦乏力, 苔腻舌淡,脉细弱。 辨证食疗: 风热外袭型 (1)泥鳅疗法 【组成】泥鳅2条。 【功能主治】消炎散肿。适用于急性中耳炎。 【用法用量】将泥鳅捣烂,贴敷耳周围。每日更换1次。 (2)炒蛤粉散 【组成】文蛤粉(炒)5克,冰片0.5克,枯矾1克。 【功能主治】燥湿收敛。 【用法用量】上3药共研细粉,吹入耳内。每日2次。 火毒留滞型 (1)胡桃油冰片方
【组成】胡桃仁3个,冰片3克。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适用于化脓性中耳炎。 【用法用量】将胡桃仁用布包好,加压挤油置碗内,放入冰片浸泡使其溶解。用时洗净耳内,以棉球试干,将此油滴耳内。每日1~2次,5~10天可愈。 (2)鲤鱼胆汁 【组成】鲤鱼胆汁适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 【用法用量】胆汁挤入碗内,用双氧水将耳内脓水擦洗干净,滴入鲜鱼胆汁,然后以棉球塞堵耳孔。1日滴1次,3次可愈。 (3)石榴花冰片方 【组成】干石榴花5克,冰片2克,或石榴花改石榴皮干5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燥湿。 【用法用量】石榴花研细,与冰片和匀,用双氧水清洁外耳,并用于棉球拭干,将药敷于耳内。每日1次。 脾肾亏损、邪毒停聚型 (1)蛋黄油冰片方 【组成】鸡蛋黄2个,冰片粉1.2克。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适用于耳底流脓。 【用法用量】熟蛋黄放铁锅内炒出蛋黄油,将油与冰片和匀,拭干耳内脓水,滴入油。1日3~4次。 (2)石菖蒲猪肾粥 【组成】石菖蒲30克,猪肾1个,葱白30克,粳米60克。 【功能主治】祛痰浊,通耳窍,补肾升清阳。 【用法用量】先煎石菖蒲取汁,再入其余3味煮粥,空腹食。 (3)核桃油 【组成】核桃适量。 【功能主治】消肿生肌。 【用法用量】核桃去壳,将桃仁置清洁布袋中,加压绞出核桃油。用双氧水洗净外耳,干棉球拭干,滴入核桃油。每日3~4次。

电话:
微信:

标签:

上一篇:混合喂养

下一篇:幼儿健康食养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