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恒星



§201—1恒星及其自行

在无月的晴夜里,繁星满天,陈了屈指可数的几个行星外,它们都是恒星。人们花费了许多个世纪的时间,才了解到恒星就是一个个遥远的太阳。试想,要把白昼所看到的这个炽热、辉煌和光芒四射的太阳,同暗夜里的点点繁星等同起来,在那个时代,需要有多大的想像力!恒星都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之所以是炽热的和能够自行发光,是因为它们具有巨大的质量;正是由于恒星的质量巨大,它们在自引力作用下,形成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恒星都极其遥远,因而都成为天空中的光点。直到150余年前,才有人测定它们的距离。离我们很近的那颗恒星是半人马座a(中名南门二),其距离是4.22光年①。这个数字的含义是,倘若半人马座a发生一起突发事件,譬如一次大的爆发过程,那么,在那以后的4年多时间里,我们对此事件将一无所知,因为再没有其它途径能使信息比光还快传递到我们这里。当我们极目向太空远眺时,在时间上说,我们是在看过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恒星“过去”的形象。测定恒星的距离,知道它们在哪里?这就向知道恒星是什么迈进了一大步,能够由此知道它的许多情况。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几乎立即就可以获得,这就是该恒星的光度和垂直于我们视线方向的运动速度。

“恒”星的本意是“固定的星”,以区别于行星。所谓“固定”,并非指没有随天穹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而是指它们在天球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例如,为人们所熟悉的北斗七星,尽管不停地“斗转星移”,却始终保持“斗”的形状不变。但是,恒星彼此间相对位置的不变性,只是近似的。事实上,恒星在空间不断地运动,而且,其速度可高达每秒数百千米,只是由于它们的距离太遥远,短期内不易被察觉而已!

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成两个分量,即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前者是    


①光年是天文学上的一种距离单位,是光在一年里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光速每秒近3×105Km,l光年=

9.5×1012km
沿观测者视线的分量(离观测者远去为正,向观测者接近为负);后者是同视向速度相垂直的分量,它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并且被叫做自行(图2—1)。恒星自行的速度,一般都小于每年0.1″,迄今只发现有400余颗恒星的自行超过每年l″。其中,自行很快的恒星是蛇夫座的巴纳德星,它的切向速度为每年0.31″。由此可知,恒星其实也不“恒”。 图2—l恒星的空间速度及其两个分量: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自行)。图2—2北斗七星的自行和北斗形状的变化 恒星的自行,没有统一的方向和速率。例如,北斗七星中的北斗一(天枢)和北斗七(摇光)的自行,与其它五颗星的自行大相径庭。多少年之后,北斗将变得面目全非(图2—2)。 §201—2恒星的发光和光谱 恒星能自行发光(指可见光),这是它的本质特征。恒星要产生可见光,其温度必然是很高的。为什么恒星能有很高的温度?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质量大小问题,恒星有巨大的质量,因此,它有很高的中心温度,才能引起热核反应而释放大量能量;二是发展阶段问题,恒星并不是从来就发光的,也不会永远是发光的,只是在它生命史上的某个阶段才有发光现象,而且,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会发出不同的光。 究竟要多大质量的天体才能发光?才算是恒星?根据对恒星质量的统计,大多数恒星的质量不小于太阳质量的10%,也不大于太阳质量的10倍。有些恒星的质量仅及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儿;也有些恒星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一百倍。如此看来,能自行发光的天体,其质量至少要达到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 人们为了区别不同的光,让星光通过分光镜一类的光学仪器,使不同波长或者说不同颜色的光,按其波长顺序排列成一条光带——光谱。我们知道,每一种物质当它发光的时候,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也就是各种元素发出一定颜色,或者说一定波长的光,这叫发射光谱。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吸收别的光源发射的光线,在连续光谱中出现暗色的吸收线,这叫吸收光谱。有趣的是,各种元素(在低压下的炽热气体)所吸收的光线,正是它们(在同样条件下)所能够发射的光线。 恒星的光谱有不同的类型。不同光谱型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星光颜色,而颜色实际上是恒星温度的反映。红色的星,表面温度很低,约为3000k,黄色星约为6000K,太阳便属于这一类恒星;白色星约为10000—20000K,带蓝色的星温度很高,可达30000—100000K。按物理学定律,温度越高,光谱很明亮(辐射强度很大)部分越接近蓝色一端。为此,人们只要在谱线中找出很明亮部分所对应的波长,便可推算出恒星的表面温度。 化学家们凭光谱中的发射线(亮线)证认各种元素,天文学家则凭光谱中的吸收线(暗线)和发射线,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来自恒星的光,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大气层,所以,大多数恒星的光谱是带有吸收线的连续光谱。少数恒星的光谱还有一些发射线,或者只有发射线而没有吸收线。根据恒星光谱的研究,不同温度的恒星,其化学组成大同小异。对于大多数恒星来说,主要成分是氢,约占90%;其次是氦,约占10%。其它元素很少,不足1%。此外,通过光谱分析可以确定恒星的光度,比较它的视亮度,就能推知恒星的距离。星光成了传递天体的各种信息的远方使者,故被称为“有色的语言”。
§201—3多普勒效应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从声波传播中发现,波的频率要因声源与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变化,并解释了这种现象,因而被叫做多普勒效应。 许多人都熟悉,火车的汽笛声在列车向你奔驰而来时,音调会变高;而当它掠过你离去时,声音马上就会低沉下来。音调高,表明声波的频率较高;音调低,声波频率较低。这并不意味着声源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由于声源与观测者的相对运动所致。当声源对着观察者相向而来时,声音频率提高;当声源背离观察者而去时,声音频率降低。 多普勒效应是一切种类波所共有的现象,也适用于光波和电磁波。测定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很好办法,是观测它的谱线的变化:例如,大多数恒星的光谱里,在紫外光部分都有两条暗线,这是被钙气吸收所致。令人诧异的是,遥远星系光谱里的这两条暗线,却不是处在它们应处的位置上,而是稍稍移向低频端(即红端)。这种现象称为“红移”。星系距离愈远,谱线“红移”愈显著,甚至使这两条应处于紫外光部分的暗线,移到了红光一端。这种某频率谱线的位移现象,说明该天体正在与观测者作相对运动。可见光谱如果发生了红移(波的频率降低,波长变长),表明该天体正在退行;反之,若谱线发生紫移(波的频率升高,波长变长),该天体就在向我们接近。 多普勒效应为天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测定天体视向速度的方法:只需测定天体的光的波长变化,便能求得该天体相对于我们的速度。 §201—4恒星的亮度和光度 恒星的亮度是指地球上受光强度,即恒星的明暗程度;恒星的光度表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恒星看起来有明有暗,但是,亮星未必一定比暗星的发光本领强,因为这里还包含着距离的因素。在天文学上,天体的亮度和光度都用星等表示:表示天体亮度等级的叫视星等,记作m;表示天体光度等级的叫绝对星等,记作M。遣常所说的星等是指视星等。 星等是天文学史上传统形成的表示天体亮度的一套特殊方法,如同气象学上用风级来表示风速一样;所不同的是,星等越大,恒星亮度越暗。二千余年前,希腊无文学家把肉眼可见的恒星分成六等①。后人沿袭了这套方法,同时,经过光学仪器的检测,使之更加精确。人们发现,一等星与六等星,星等相差5等,它们的亮度相差100倍。连续各个星等的亮度成几何级数,若相邻两星等的亮度比率(级数的公比)为R,则有:
R5=100
两边取对数: 5lgR=2 lgR=0.4 R=2.512 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就可以用星等来表示任何亮度。星等相差1等,恒星的亮度相差2.512倍。星等按等差级数增大,亮度便成等比级数递减。    
①六个星等的尺度分别是:一等星特别明亮,全天共21颗,它们在附近恒星中显得非常突出。二等星比较 明亮,北极星和北斗(除北斗四外)星可作为代表。三等星不大明亮,但在薄雾、明月和城市灯光下,一 般仍可见到。四等星较为暗淡,在上述条件下,隐匿不见。五等星很暗淡,天空全黑时可见。六等星是很 暗淡的星,只有在良好的观测条件下方能看到
望远镜和照相术问世后,星等扩展到更暗的恒星。现代很强大的望远镜,能够观测到25等的暗星。另一方面,星等还向零值和负值扩展。例如,天狼星(全天很亮的恒星)的亮度为—1.45等,金星很明亮时亮度为—4.22等,满月的亮度为—12.73等,太阳的亮度达一26.74等。这就是说,太阳的亮度是一等星亮度的(2.512)27.74=1300亿倍。
假定有两颗恒星,其星等为m和mo(m>mo),它们的亮度E和Eo的比 率为   E0 =2.512 mm (1)     E 0             两边取对数,并记住1g2.512=0.4,得   lgE0lgE=0.4(mm0)     mm0=2.5(lgE0—lgE) (2)   如果取零等星(m0=0)的亮度E0=l,那么       m=2.5lgE (3)  
(3)式称普森公式。该公式表明,只要有明确的零等星和它的标准亮度即平均亮度,就可根据恒星的亮度E推算其星等m。 恒星的亮度与其距离远近有关。如图2—3所示,光源的视亮度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单从亮度是看不出恒星的真实光度的。为了比较不同恒星的光度,必须把它们“移”到同一位置(距离)上,才能对比出它们的真正亮度即光度来。天文学上把这个标准距离定为10秒差距①,相当于0″.l视差的距离,合32.6光年。距离因素被消除后,星等仅与恒星的光度有关。 图2-3光源的视亮度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增加1倍,亮度便减为l/4 标准距离(10秒差距)下的恒星的亮度称绝对亮度,其星等叫绝对星等。有了这个标准距离,就可以根据恒星的实际距离(d)和视星等(m),推算它在10秒差距时的亮度EM和绝对星等M。 设EM表示绝对亮度,Em表示视亮度。由公式(l)可得
EM=2512.mM
Em 恒星的亮度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该恒星的距离d以秒差距为单位,那么
EM=d22 Em10 把这个关系式代入前面那个方程式的左边,便得
d22=2512.mM 10
两边取对数,并记住lg2.512=0.4,那么 2lgd2=0.4(mM) mM=51gd5 M=m+55lgd(4)  
①秒差距是天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距离单位。当天体的周年视差为l″时,其距离为1秒差距,相当于206 265AU或3.261.y.(详见§304—l)。
(4)式是现代恒星天文学很重要的公式之一。恒星的两种星等之差,在恒星距离的测量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测定恒星的绝对星等,便可按平方反比定律,求知该恒星的距离。 若d=10,则5lgd=5,M=m 即恒星距离为10秒差距时,它的视星等即为绝对星等。 10秒差距在恒星世界是“咫尺之距”,只有为数不多的亮星位于这个距离之内。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恒星来说,其绝对星等高于它的视星等。如果把太阳移到这个距离,它的星等将是4.75等,成为一颗不起眼的暗星。在恒星世界里,光度的差异十分悬殊。光度很大的恒星,比太阳强100万倍;光度很小的恒星,仅及太阳光度的百万分之一。在这方面,太阳也是恒星世界的普通一员。 §201—5恒星的多样性 恒星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质量差异也不大(相对于其它物理参数而言),可谓大同小异。但是,它们存在的形式,却是五花八门和复杂多样的。 单星、双星和星团一般的恒星是单个存在的。但是,有一些恒星是成双成对的,被称为双星。例如,全天很明亮的天狼星就是一颗双星。它的伴星光度很小,肉眼不可见。在已知恒星中,双星约占l/3。双星分光学双星和物理双星两类:前者在天球上位置很靠近,但实际上在视线方向上相距很远,并无物理上的联系,这类双星又叫视双星或假双星;后者两个子星空间距离接近,由于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是真正的双星。若双星绕转的轨道平面平行于视线方向,还会发生周期性的相互掩蔽,从而发生亮度变化,叫做食双星。有的双星的子星本身也是一对双星。例如,半人马座a(南门二)实际上是一颗三合星。它由A、B、C三星组成,其中的A和B是一对双星,二者又同C星结成双星。按目前的位置,C星比A、B二星更接近我们,它是现在的比邻星。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许多恒星集中分布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彼此有物理联系,形成一个稠密的恒星集团,叫做星团。例如,金牛座的昴星团(俗称“七姐妹”,事实上肉眼只见到六颗),一簇小星密集在月轮大小的天区内,比头等明星更引人瞩目。其实,它的成员多达280余个,天文上称疏散星团。很庞大的星团由数十万颗恒星聚集而成,它们呈球对称状分布,因而被称为 球状星团(图2—4)。 图2—4全天很亮的球状星团(半人马座?) 变星、新星和超新星大多数恒星的光度是稳定的,短时期内几乎没有变化,太阳就属于这一类恒星。有些恒星的光度在短时期内会发生明显的、特别是周期性的变化。变化的周期,长的可达几年到十几年,短的只有几日甚至几小时。这样的恒星称为变星。银河系内已发现的变星约有2万多颗。按其成因,变星可分食变星、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三类。 食变星又叫几何变星。它的亮度变化是由于双星相互绕转时发生交食现象而引起的,即前述的食双星。很著名、也是很早被发现的食变星是英仙座β(中名大陵五),有魔星之称。该恒星平时的亮度约为2.2等,当伴星掩蔽主星时,在4小时50分钟内,亮度减为3.4等;然后,经过同样的时间,迅即又恢复到原来的亮度。它的变光周期为2日20时49分,变化十分有规则(图2—5)。 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又叫物理变星。它们的亮度变化是由于恒星内部或
其大气物理状况变化所致。脉动变星是恒星体积发生周期性膨胀和收缩而引起光度的变化:膨胀时光度变大;收缩时光度变小。已知银河系内的脉动变星有一万多颗,约占其变星总数的一半。爆发变星是星体爆发现象而引起光度的变化。爆发变星中,亮度在很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天)突然剧增、然后缓慢减弱的恒星叫新星。在爆发过程中,新星虽然释放大量的能量和损耗一部分质量,但以后仍作为一颗恒星而继续存在。爆发规模特别大的变星叫超新星,其光度变幅超过17个星等,即亮度可突然增强到原来的几千万倍甚至近万万倍。这是恒星“临终前的回光反照”。经过这样爆发以后,超新星只留下一个致密的残骸,而不再是通常意义的恒星了!银河系里已发现170余颗新星和4颗超新星。我国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所记录的“无关客星”(天关即金牛座b),是很著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它的遗迹不断扩散,形成著名的蟹状星云。 巨星、超巨星和自矮星恒星世界也分“巨人”和“侏儒”,它们的体积大小十分悬殊。然而,恒星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测定的,即使在很强有力的望远镜视场里,恒星也不分大小,都是一个光点。它们的体积大小,具体反映在恒星的光谱型(或温度)和光度(或绝对星等)的关系上。 19世纪中叶,发现恒星有距离上的差别后,随即就知道,恒星还存在着光度的差异。一旦获得了恒星的温度和光度的大量信息,下一步很自然地会把这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关于恒星理论的至为重要的关系。本世纪初,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18731967)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18771957),不约而同地创制了恒星的光谱型和光度的坐标关系图,简称光谱光度图,通常也叫赫罗图。它以恒星的光谱型(或温度)为横坐标,以它的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每颗恒星按照各自的光谱型和光度,在图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图2-6) 赫罗图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恒星并不是在图上到处分布的。大多数(90%以上)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方至右下方的一条窄带上,温度由高到低,光度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明显的序列。这条窄带叫做主星序;位于主星序上的恒星,则被称为主序星。这个关系图表明,大多数恒星的光度,决定于它们的温度,即恒星的温度越高,其光度就越大。 图2-5食变星—大陵五(英仙座β)的亮度变化 同主序星相比较,赫罗图上有三部分恒星情况殊异。一部分集中在图的 右上方,它们的温度不高,但光度却很大。这等于说,一颗“冷星”,却又十分明亮。对此,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它们的体积很大,因而增加了发光面积。这部分恒星叫红巨星。在红巨星的上方,一直延伸到图的左侧,是一些超巨星。其中,低温的红超巨星是恒星世界的“超级巨人”,为数不多,赫茨普龙把它们喻为“鱼中之鲸”。目前已知的很大恒星是仙王座VV,其半径约为太阳半径的1600倍,体积超过太阳的40亿倍。巨星和超巨星在恒星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 另一部分恒星分布在赫罗图的左下方。它们的温度相当高,但光度却很小。这表明,它们的发光面积不大,体积很小。这些小而热的恒星叫白矮星。很先发现的一颗白矮星是天狼伴星。其半径只及太阳半径的0.75%;体积比地球还小,可却具有与太阳相仿的质量。在太阳系附近的恒星中,白矮星大约占10%。
恒星世界的一个奇妙特征是,巨星和矮星在体积上的差异,犹如动物世界中大象与蝼蚁的差异;然而,它们的质量却“不相上下”。可想而知,恒星的密度也存在着惊人的差异:巨星十分稀薄;白矮星则非常致密,其中心密度是水的100万—1000万倍。 赫罗图的一项应用,是求主序星的距离。只需知道恒星的光谱型,便可从它在赫罗图主星序的相应位置,直接得知其光度,再根据恒星的视亮度,就能按平方反比定律求知其距离。赫罗图还反映出恒星的演化程,图上不同的序列,意味着恒星生命史上的不同演化阶段。 图2—6赫罗图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太阳位于主星序的中部,可见它是一颗很典型的恒星 图2—7恒星大小的比较 脉冲星和中子星本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变星,它有规律地发出射电脉冲讯号,所以取名为脉冲星。脉冲的周期很短,很长为4.3s,很短的只有0.0016s,而且十分准确稳定,间隔的误差仅为0.00000001s。 什么样的天体能如此快速而稳定地发射脉冲讯号?一个天体发生周期性变化,其可能的机制不外乎三种:轨道运动、脉动和自转。显然,前二者是没有可能的,不可能设想恒星相互绕转的周期会短到0.033s。所以,脉冲星不是食变性。同理,脉动周期也不会短到不及几百分之一秒,且脉动不具有那样严格的准确性,所以,脉冲星也不是脉动变星。剩下的唯一可能是恒星自转。可是,如此“疯狂般”的自转,不要说普通恒星承受不了,连白矮星那样致密的天体也会分崩离析。于是,学者们认定,它只能是人们早已预言的中子星。 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恒星。这是由于恒星演化到晚期,能量耗竭。若经引力塌缩,其剩余质量大于某一极值时,电子运动都不能抗衡原子核吸引力,就继续塌缩,经逆β衰变形成大量自由中子,致使恒星密度很大,体积很小,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几十km,而它的质量可以超过太阳。白矮星的密度已使人惊叹不已,中子星的密度比它还要高出1亿倍以上。每立方厘米的这种物质,可达几亿吨到10亿吨!这样超高密的天体,有足够强大的自引力,不致因高速自转而瓦解。 中子星是如何发射脉冲的呢?学者们认为,在这样的天体上可能形成一种条件,使它的射电波主要是从其表面的局部地区发射出来,而其它部分的辐射很弱。这样,中子星会像一个旋转着的喷头一样发出射电波,每转一周便朝观测者方向射来一束电波。这种间歇性的“闪烁”被称为“灯塔效应”。 “脉冲星”名称是指天体辐射的表现形式;“中子星”则表明这种恒星的物理实质。它已被观测所证实。 §201—6恒星的演化 同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恒星经历着从发生、发展到衰亡和转化的过程。搞清恒星演化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天文学的很大成就之一。概括地说,恒星的一生大体上是这样度过的: 现代天文学有证据表明,恒星是由星云(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的。弥漫星云在自引力作用下,很快地(按天文学的时间尺度而言)收缩成比较密集的气体球。在收缩过程中,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内部温度升高并辐射
能量,向着赫罗图的主序上的某个位置移动。星云的质量愈大,收缩愈快,达到主序的位置愈高(温度高,光度大)。 恒星“移”到主序后,内部温度高到足以“点燃”核火,热核反应代替引力收缩,成为恒星的主要能源(这是一种巨大而稳定的能源)。温度升高,热运动加快,恒星就要膨胀,使排斥力足以同引力相抗衡。从此,恒星停止收缩,长期稳定地依靠热核反应进行辐射。一颗恒星呆在主序中的时期,占去其生命的大半辈子;而且,恒星在主序上逗留时间的久暂,也取决于其质量的大小。恒星质量愈大,引力愈强,它必须维持较高温度和较大的辐射功率来抗衡引力收缩,它的氢燃料消耗更快,寿命愈短。 热核反应是在恒星的中心区域进行的,那里的氢核燃料很先耗尽,逐渐形成一个由氦组成的核,停止释放能量。氢燃料的逐渐枯竭,是恒星在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的前奏。随着氦核的不断增大,其引力收缩急剧增强,并释放大量能量。结果,恒星的核心收缩(变得愈来愈致密和炽热),外层膨胀(温度降低而光度增大),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具有“热”核的“冷”星。这时,恒星便离开主星序,进入红巨星区域,到了它生命的“晚年” 桓星过渡到红巨星阶段后,其演化速度大大加快起来。中心区域的温度和密度因收缩而继续升高,当温度升高到1亿度时,会发生由氦核聚变为碳核的新一轮热核反应;氦烧完后,温度继续因收缩而升高,原子核再聚变产生更重的元素。但这以后的聚变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很有限,恒星已到了“垂暮”之年。一旦核反应终止,对引力的抗衡全线崩溃,恒星的很后归缩便是自行坍缩。 红巨星收缩时,其核心部分收缩很为猛烈,外部层次处在较弱的引力下。核心温度因猛烈收缩而急剧上升,由此掀起的热浪会把外层气壳抛掉,剩下一颗致密和炽热的白矮星;以后逐渐冷却,变成又小又暗的黑矮星。大多数恒星就这样结束它的一生。 然而,并非所有恒星都经历这样“平静”的演化道路。那些质量和体积特别巨大的恒星,在其演化的很后阶段会发生爆炸,迸发出盛大的太空焰火。这就是超新星爆发。如果它们留下的“残骸”的质量足够大(1.43.2倍太阳质量),它就会“一落千丈”地坍缩为中子星。超过这个限度,甚至连核力也将在引力前面低下头来,中子也会崩坍,形成所谓黑洞①。 恒星在引力作用下“诞生”,也在引力作用下“死亡”。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