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的升降,也有水平的流动。 §503—2地球的潮汐变形 潮汐现象,许多世纪以来,对于科学家和航海家们都是一个猜不破的谜。“海上明月共潮生”,古人清楚地看出,潮汐涨落明显地同月亮有关。例如,高潮到来的时刻逐日推迟,与月亮中天时刻每日向后推延一致。又如,潮差的大小总是同月相盈亏相联系:大潮发生在朔望,小潮发生在上、下弦。东汉学者王充早就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唐代学者余道安在其所著《海潮图序》中说:“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从往之此竭彼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不系于日”。但人们不解其间的关系到底何在?伽利略曾错把潮汐现象当作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他认为,地球的运动产生颠动,使海洋中的水来回冲击,就象盛在盆里的水晃来晃去一样。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潮汐现象才获得科学的解释。 从全球范围来看,潮汐现象首先是地球的变形现象。假如地球本是个正球体,那么,它要在自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较为明显的扁球体(参见§6022);又要在公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不很明显的长球体①。前者是永久性的变形,与潮汐现象无涉;后者是周期性变形,称为潮汐变形。 这里所说的公转,是指地球和太阳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的运动,也指地球和月球环绕地月系共同质心的运动。前面已经提到,而且以后还要说明,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造成的。但为了说明问题简单起见,首先是以日地的相互绕转为例,因为太阳与地球的质量悬殊,共同质心十分接近太阳中心,因此,这种运动可以简单地看作地球环绕太阳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是一种向心运动,需要向心力。太阳的引力提供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所需的向心力。这个力的作用,使地球不断地落向太阳。但按地球每秒30km的运动速度,这种向心运动不致于使地球很终坠入太阳,而只是不断地使它偏离其惯性直线路径而“落入”自己的轨道(图5—10)。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把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看作既是持续向前的运动,又是不断地落向太阳的运动。 图5-10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不断地从它的惯性直线路径“落入”自己的轨道图5-11潮汐变形 我们知道,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球的不同部分,对太阳有不同的距离和方向,因而受到太阳的差别吸引,即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吸引,从而有不同的降落速度。引力大,降落快;引力小,降落慢。差别吸引使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长球体(图5—11),即在天体引力的方向上,地球被“拉长”了。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