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太阳系

§204-1太阳系的发现 太阳系的发现,是天文史上很辉煌的一页。16—17世纪初,即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天文学摆脱了托勒密的“地心”宇宙体系,创立了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这两种对立的宇宙体系,其分歧的焦点是:天动还是地动? 地心说主张天动,认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围绕大地作昼夜旋转。这种宇宙结构符合人们的直觉印象,也符合人类中心的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欧洲维护神权统治的理论支柱日心说主张地动,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只是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这一观点使《圣经》赋予地球的“宇宙主宰”的地位丧失了,上帝也就失去了藏身之所。于是,新旧宇宙体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地球仍在转动!”是当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发出的呼声! 日心体系取代地心体系的一个突破口,是行星的视动。 早期的天空探索者们发现,有七个明亮的天体“游离”于恒星之外,与
众不同。它们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我国古时称它们为“七曜”。太阳和月亮都有巡天运动。行星的运动则令人眼花缭乱:它们行踪无定,“或见或伏”,忽进忽退,变幻莫测(行星一词的希腊语原义是“流浪者”之星);但它们走的都是同一条空中大道——黄道带。在通常情形下,行星向东顺行。但是,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它会掉过头来向西逆行;不久,又恢复向东顺行,在天球上走过一条柳叶状的曲折路线(图2—14)。 图2—141977年12月4日—1978年3月3日, 火星在巨蟹座逆行 (图中的数字表示月份) 探求行星这种奇特运动的合理解释,成了古代宇宙论者无法回避的一大障碍。托勒密的地心体系采用一种叫做本轮的先验理论,来解释行星的逆行和亮度变化。按照这种理论,行星都沿着一个叫做本轮的较小圆周匀速运动;本轮中心又沿着一个大的圆周绕地球匀速运动,这个大圆叫做均轮。在这种假设下,当行星接近地球时,它在本轮上运行的方向,与本轮中心在均轮上运行的方向相反,再假定其速度又大过后者,这时,从地球上看行星,便成了逆行(图2-15)。 图2-15本轮与均轮 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把周日运动归之于地球绕轴自转,而把周年运动归之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行星的复杂的环状视运动,则是地球和行星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复合运动的结果(图2-16)。唯有月球才是唯一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图2-16以地球和行星共同绕太阳运动来解释行星的视行,这是哥白尼日心说的精髓 把地球排除出宇宙中心而代之以太阳后,乍看好像杂乱无章的行星世界,显出其惊人的统一性。地心说垮台和日心说确立,在天文学上掀起一场划时代的、“翻天覆地”的革命。一个运动着的地球,是整个近代天文学的基石,而且,对人类的哲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体系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它仍然保留固体的恒星球层,不动的中心天体和匀速的圆周运动等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竟哥白尼事业之功、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图2—17)。 ——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设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 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那么便有
T2   a3   1 = 1   T2 a3       2   2  
若T以恒星年为单位,a以天文单位为单位,那么,上式便有更简单的形式:
T2=a2
图2-17开普勒第二定律:面速度不变 这是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由此可知,行星同太阳的距离,可以根据该行星公转的恒星周期进行推算,即
a=3T2
上述的行星运动三定律,被称为开普勒定律。它表明,太阳及其周围的天体,不是偶然的、没有秩序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天体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受来自太阳的某种统一力量所支配。太阳位于每个行星轨道的焦点之一,行星运动的周期和速度则取决于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开普勒因他的成就被后世学者尊称为“天空立法者”。 开普勒定律廓清了行星轨道的几何特征。但这些定律是凭数据分析得出的经验定律;用严密的数学分析推出它的结果,解释行星运动的物理原因的,则是牛顿(1642—1727)。牛顿用物质的一般运动规律的观点,对开普勒定律进行概括,更精确地确定和发展了开普勒定律: ——牛顿扩展了开普勒第一定律。他指出,天体轨道不仅限于开普勒椭圆,而且可以是任何一种圆锥曲线,或称二次曲线。决定轨道形状的必要条件,仅限于物体的初始条件——速度。 ——牛顿论证了开普勒第二定律。他用新的数学方法——积分法来求曲边形的面积,证明在引力作用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面速度不变。 ——牛顿修正了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出的。反过来,牛顿运用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对开普勒第三定律作了重要修正。修正后的第三定律精确公式为
T2 (M m)   a3   1 1   = 1   T2 (M m ) a3       2 2     2   ①牛顿公式与开普勒公式不同之处,在于等号左边多了一项质量的乘数(括号内的M和m分别表示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修正后的开普勒定律变得更为重要。它可以测定那些伴有卫星的天体的质量比。牛顿是第一个“秤出”天体重量的天文学家。 开普勒定律指出了“行星怎样运动?”牛顿则用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他证明,在引力作用下,行星必然遵循开普勒定律而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从此,天文学从它的幼年状况进入成年时代。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②。这一切都是在太阳系发现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的。 太阳系曾经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后来,由于地面观测所能获取的资料日益匮乏,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发现第九颗行星——冥王星后,太阳系天文学再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人们把注意力转向恒星天文学。近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结束了“坐地观天”的局限,复使冷落了多年的太阳系天文学重放异采,成为当前科学研究很活跃的前沿领地之一。     ①该公式的推导参见附录三。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一卷.第657页.
§204-2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除太阳外,是九大行星(其中之一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它们的卫星。太阳占有这个系统总质量的 99.9%,因此,它有足够强大的引力支配其它天体,形成一个以它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如以冥王星的轨道为太阳系的边界,其直径约为120亿km,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但在银河系里,太阳系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九大行星按其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接近太阳的五颗行星,即上述的水、金、火、木和土星,在地球上看起来,是天空中游荡的明星,自古被称为五星或五行,并同太阳和月亮合称七曜。古人把它们同众星列宿区别开来,另立门户,很终导致太阳系的发现。其余的“三王”(天王、海王和冥王星),因距离遥远,肉眼不可见。它们是望远镜问世后才陆续被发现的。 除上述九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小行星,已发现并正式命名或编号的近2500颗。同九大行星一样,小行星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太阳运动。小行星的轨道,远的可越出土星轨道之外,近的可进入地球轨道以内,但绝大多数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在那里形成一个小行星带。根据这个情况,有学者认为,小行星大概是一个已经崩解了的行星的残存碎块。小行星的质量很小,无法同九大行星伦比。据估计,所有小行星的质量总和,大约只相当地球质量的0.04%,或月球质量的3.2%。 九大行星中,除很接近太阳的水星和金星外,都伴有自己的卫星。各行星拥有卫星的数量和大小不一:地球有一个大型的卫星——月球;冥王星近期也发现有一个卫星;火星有两个很小的卫星;木星和土星的卫星很多,分别为16个和23个;天王星有15个卫星;海王星有10个卫星。这样,太阳系行星的卫星总数达68颗。随着太阳系空间探测的继续,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刷新。 除了行星和卫星以外,太阳系的成员还包括彗星和流星体。彗星的质量很小,这种天体在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外貌变化。已被发现的彗星约有1600颗。流星体的数量不胜枚举,但它们的质量微不足道。 像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很可能普遍地存在于宇宙中,然而,目前还没有得到确凿无疑的证据。 §204-3行星 太阳系的行星,以地球轨道为界分为两组:水星和金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内,称为地内行星(Inferiorplanets,旧译内行星);地球轨道以外的行星,称为地外行星(Superiorplanets,旧译外行星)。两者在对太阳的会合运动中,表现出“内外有别”(详见§306-3)。另外,九大行星还可以小行星带为界,分成两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为内行星(Innerplanets),意即带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为外行星(Outerplanets),意即带外行星。 继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后,人们试图找出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即行星轨道的半长径)间的数量关系。距太阳的远近,意味着公转轨道的大小。若以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表示,九大行星对太阳的平均距离如下表: 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对日距离 0.387 0.723 1.000 1.524 (AU)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5.20 9.54 19.18 30.06 39.44
从上表可以看出,太阳系行星的分布,不仅远近悬殊,而且疏密悬殊。冥王星的距离约为40天文单位(相当于水星距离的100倍),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大体位于这段距离的四分点上。这就是说,2/3的行星集中在1/4距离内;半数以上的行星拥挤在1/8的距离内。一般地说,离太阳愈远,行星轨道的间隔便愈宽。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1729—1796)提出一个表示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经验定律,后由波得(1747—1826)重新研究并予发表,史称提丢斯-波得定则。其见解是,取一数列: 03612244896 这个数列的前三项是以3为公差的等差级数,第二项起是以2为公比的 等比级数。在每项数字先加4,再除以10,便得到另一列数字: 0.40.71.01.62.85.210.0 这一列数字便与当时已知的六大行星(天王、海王和冥王星尚未发现)对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当吻合,只是在2.8天文单位处出现一个空缺,所以,火星与木星轨道的间隔显得过宽。1781年,赫歇耳发现天王星,延伸了这个序列,它差不多恰好在预言的轨道上。 1801年,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了第1号小行星谷神星,填补了2.8天文单位的空缺。这样看来,提丢斯-波得定则似乎代表着一定的规律性。可是,后来海王星的发现破坏了这个序列,这样的规律性便难以令人置信,尽管以后发现的冥王星的位置又回到这个序列上。有人认为提丢斯定则纯系一种数学游戏。它不能同具有深刻力学意义的开普勒第三定律相比。 九大行星的轨道及主要物理参数,列表于后(见“太阳系行星表”)。 该表的数据表明: ——除水星和冥王星外,行星轨道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都很小。这就是说,行星是在基本接近的平面上,沿近乎圆形的轨道运动。冥王星是很遥远的行星,但由于轨道偏心率较大,在它接近轨道近日点时,却比海王星还近些(图2-18)。 图2-18行星的轨道大小 ——金星的赤道与其轨道的交角达177°,这意味着金星的自转是逆转(即自东向西转,与公转方向相反)。在金星的天空中,太阳是从西方升起的。另一个例外的情形是天王星,其赤道与其轨道的交角为98°,这意味着天王星的自转也是逆转。如果把金星的自转比喻为倒转,那么,天王星便是“躺着”自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自转方向皆与公转方向相同。 ——地内行星有特别长的自转周期。水星自转周期长达58.6日。金星自转周期甚至超过它的公转周期,长达243日,其一昼夜长度是地球上的 117日,因此,金星上的一年还不到二个昼夜。两颗巨行星——木星和土星的自转周期却很短,还不及地球自转周期的一半。因此,木星和土星都显得较扁,在它们的视圆面上,肉眼也能清楚地分辨出来。这两颗行星都是流体球,因而不同于固体行星的自转,其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比其它部分要短。它们的视圆面上,有明显的平行于赤道的云带。
太阳系行星表 图2-19行星的大小对比 根据质量、大小和化学组成的不同,行星又可分成另外的两大类:一类以地球为典型代表,称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另一类以木星为典型代表,称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位于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是个例外。近来,人们又把类木行星连同冥王星在内,分成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和冥王星)两类。不同的行星分类法,列表比较如下:   内行星         外行星           类地行星       类木行星                           水 金 地 火 小 木 土 天 海 冥           行     王 王 王   星 星 球 星 星 星 星 星 星 星   地内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地外行星 类地行星接近太阳,自水星的0.39AU到火星的1.52AU;类木行星远离太阳,自木星的5.2Au到海王星的30AU。这种对于太阳距离上的巨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们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不同: ——类地行星质量小,类木行星质量大。木星和土星的质量分别是地球质量的318倍和95倍;而类地行星中的其它成员的质量均小于地球。由于质量小,水星没有大气,酷似月球世界;火星只有极微弱的大气,是一个极其荒凉的世界。水星和火星表面,都有环形山分布。 ——类地行星平均密度较高,类木行星平均密度较低。若以水的密度为1,那么,类地行星(除火星外)的密度均超过5;而类木行星中密度很大的海王星也不足1.7,其中土星的密度仅0.7,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它将浮出水面。 ——从化学组成看,类地行星主要由重物质组成,中心有铁核,含金属元素比例高,有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则以轻物质为主,主要是氢、氦、氖等,因而没有固体表面。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土星是太阳系唯一有光环的行星。空间探测证实,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光环。这样看来,光环是类木行星的共同特征。类地行星都没有光环。 ——类地行星接近太阳,因而有较高的温度。就这个条件而言,太阳系的生命圈限于类地行星(水星除外)。从理论上说,金星和火星都可能有生命。金星的大小、质量和逃逸速度都同地球相近似,有“地球的姐妹星”之称。金星表面覆盖着一层浓厚的大气,其密度是地球大气的50倍,表面气压高达90大气压,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7%)。由于高效的温室效应,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485℃,连铅和锡都要熔化,是一个非常炎热的世界。
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大气十分稀薄,气压仅为7.5hPa,相当于地面40—45km高空的大气压强,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水汽更少得可怜。空间探测证实,金星和火星都不存在生命。 §204-4彗星 彗星俗称扫帚星,天空中不常见。古人见其外貌奇特,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来无影,去无踪,在相当长时期里,对它怀有极大的恐怖心理。 彗星同行星一样,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也是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所不同的是,其轨道的偏心率很大,轨道显得又扁又长。如著名的哈雷彗星,其轨道的近日点位于地球轨道以内,而其远日点却在海王星轨道以外(图2-20)。因此,彗星绕转的周期很长,如果周期小于200年,就算是短周期彗星了。大多数彗星的轨道几乎接近抛物线,远远延伸到冥王星轨道之外。 这样的彗星,周期很长,迄今不能测定,因为有史以来,它们只出现过一次;何时再来,杳无定期,被称为非周期彗星。 彗星的特征是同它们的轨道形状相联系的。彗星的质量很小,大体上是由固体颗粒,掺杂着尘埃以及冻结的水汽、甲烷、氨、二氧化碳等,称为彗核。在大部分时间里,彗核是在远离太阳的寒冷空间运行,以致它们的物质总是处于冰冻状态。这时候的彗星,个体很小,默默无闻。而当它在轨道上逐渐接近它的近日点、距太阳足够近的时候,太阳的热力使彗核中一部分冻结的气体蒸发或升华,形成一个云雾状的包层,称为彗发。彗星继续接近太阳,彗发的直径可扩大到10万km。彗发中的一部分气体和尘埃,被太阳风和光压推向一旁(对很小的微粒来说,太阳风和光对微粒的压力,会有效地超过太阳对它们的引力),漂向远方,形成长长的彗尾(参见末页照片)。这时候的彗星就成为非常壮观的天体。 太阳风和光压均来自太阳。所以,彗尾的方向总是背向太阳(图2-21)。有的彗尾是平直的。这是太阳风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是由CO 离子组成,故称离子彗尾,常呈蓝色,是CO 离子在太阳光作用下发射的荧光。有的彗尾是弯曲的。这是太阳光压作用的结果,主要由微尘组成,因而称尘粒彗尾。由于尘粒绕太阳公转因尘粒本身远离太阳而减速,所以自然地形成弯曲彗尾。它多成黄色,是微尘反射的太阳光。 图2-20哈雷彗星的轨道 图2-21彗尾总是背向太阳 一般地说,彗星在距太阳仅两个天文单位时,才显现其可察觉的彗尾。对于肉眼观测来说,即使很明亮的彗星,也只有当它通过近日点前后才是可见的:或者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天空,彗尾向东;或者在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彗尾向西。特别明亮的彗星,甚至在白昼也清晰可见。过了近日点,随着彗星离太阳远去,彗尾和彗发渐次消失,恢复彗核原状。总之,彗星在本质上就是在偏心率很大的轨道上绕太阳运动的冰冻物质,其奇特的外貌,只是通过近日点前后的暂时现象。 比较起来,彗星是一种“短命”的天体。彗星每次通过近日点,总要被太阳烤熟,并损耗一部分物质。因此,经过千百次接近太阳以后,彗核中的冰冻物质消耗殆尽,残存的固体颗粒崩解成为流星体群,继续绕太阳运动。 很著名,也是很早被发现的周期彗星是哈雷彗星。其轨道的半长径为17.95AU,偏心率是0.967;远日距35.3lAU,近日距0.59AU。它的公转是逆
转,周期为76年(这是唯一的周期短于100年的明显彗星)。其很近一次的回归是1986年。 §204-5流星和流星体 流星体是存在于太阳系中的微小颗粒,环绕太阳运动。在经过地球附近时,流星体因受地球引力的摄动,改变轨道,向地球接近。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时,同气体分子和原子发生猛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余迹,叫做流星。亮度超过-5等的明亮的流星,又叫火流星。特别明亮的火流星,甚至在白天也是清楚可见的。 流星通常是单个出现的,这样的流星叫做偶发流星。一个目视观测者,夜间平均每小时可看到10颗流星。通常,下半夜的流星比上半夜多而且明亮,其原因在于:下半夜的流星是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高),或地球赶上流星(出现频率高);而上半夜出现的只是追上地球的流星(图2-22)。有时,人们在一定的天空区域,在特定季节,会发现流星的数量有显著的增加,甚至像雨滴一般密集,因而被称为流星雨。我国古代,曾经有过“星陨如雨”的记载(见《春秋左传》庄公七年)。在近代,1833年曾经有过每小时出现35000条流星的天空奇观。 流星雨的出现是同流星群有关的。所谓流星群,其实是指流星体群,就是许许多多沿着相同的轨道绕转太阳的流星体。它们的共同轨道在一定的宇宙空间同地球轨道相交。地球一年一度经过这一空间,并在同一天空区域造成流星雨。所有的流星似乎是从天球上同一点辐射出来的。正是这一现象说明流星体的轨道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流星体群的形成,是一个彗星的瓦解的结果。例如,比拉彗星(Bielacomet)的分裂和瓦解,造成了仙女座的流星雨。 流星体的质量很小,在它们进入大气以前,一般只是沙粒或小石砾那样的东西。这样的流星体在燃烧过程中化为气体和尘埃,全部陨灭。但是,个别特别巨大的流星体,在持续燃烧过程中,穿过整个大气层,一直降落到地面,这叫做陨星。按照化学组成的不同,陨星分为石陨星(亦叫陨石)、铁陨星(亦叫陨铁)和石铁陨星。石陨星主要由硅酸盐组成,铁陨星主要由铁镍金属组成,石铁陨星介于二者之间。在所有陨星中,石陨星约占92%。1976年降落在我国吉林境内的石陨星,是迄今世界上很大的石陨星;它在降落过程中分裂成许多块,其中很大的一块重1770kg。世界很大的铁陨星是非洲纳米比亚的戈巴陨铁,重约60t。我国的新疆大陨铁(参见末页照片)重30t,名列第三。 很大的陨星,事实上就是太阳系的小行星,很小的陨星是宇宙尘。在小行星、流星体和宇宙尘之间,自然界并不存在绝对的界线。 在进入地球大气以前,流星体本来是在绕转太阳的,因而具有很高的轨道速度。如果它们是迎面进入地球大气,其速度甚至可达到每秒72km。由于速度高,流星体具有很大的动能,因而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远超过普通的枪弹和炮弹),只是由于大气的作用,人类才能基本上免遭流星的袭击。正是由于大气对于流星的阻力,流星体的动能大都转化成热能,并且使得流星体本身熔化或气化。但是,尽管在大气中发生减速,巨大而且结实的流星体,在它们作为陨星降落地面的时候,仍然具有很大的动能,并且造成大而深的陨星坑。 §204-6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太阳系起源理论的提出,是科学史上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哥白尼创立日心体系后,他的后继者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完满地廓清了行星轨道的几何性质;牛顿继而以他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行星运动的物理原因。至此,太阳系的结构完全搞清楚了。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探索这种结构的成因,即太阳系如何起源? 太阳系起源的理论,基本上是一些揣测的看法。没有人能目睹行星的形成。迄今为止,人们能够直接观测到的行星系统,只有我们自己的太阳系;而且,所能了解的主要是它的现状,缺乏它早期的历史资料。所以,对于这个理论的探索,虽然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至今还只是一种假说。 地质学上有句名言:“现在是过去的钥匙”。人们正是根据太阳系的现状,设想它的形成过程。太阳系的整个图象表明,它的结构具有某些统一的特征: ——共面性: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都很接近黄道面;卫星的轨道平面,也都接近各自行星的赤道面。就整体来说,太阳系是很“扁”的。 2—22下半夜的流星多而且明亮 ——同向性:太阳系的天体大致朝同一方向运动。行星绕太阳运动,概无例外地都与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同;卫星除极个别的例外,也是如此;行星绕轴自转,除金星和天王星以外,也都同地球绕轴自转的方向一致;还有,太阳本身也作同样方向的自转。 ——近圆性:行星轨道形状都接近圆形。除冥王星轨道的偏心率稍大外,其余行星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 根据这些特征,天文学上很合理的推测是,行星系统是由同一薄层物质所形成的。1755年,年轻的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第一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个假说的基本论点是:其一,太阳系是由弥漫星云物质,即大团的气体和尘埃演化而来;其二,形成太阳系的动力是自引力,即星云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独立地提出了另一个星云假说,细节上稍有差异,但两者的基本观点一致。因此,人们通常把它们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继康德和拉普拉斯之后,形形色色的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理论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假说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而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本论点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很近几十年,随着恒星演化理论的发展,星云说被赋予新的科学内容:第一,康德认为,形成太阳系的是银河星云的整体。现在看来,形成太阳系的仅仅是银河星云的一个很小的碎块。星云的质量远大于一般的恒星,约为太阳质量的100—1000倍,而它的球状碎块的质量,大体上与一颗普通恒星相当。其次,拉普拉斯认为,形成太阳系的星云物质是炽热的。现在看来,形成太阳系的星云物质是低温的,它的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出10—100度。因此,从星云到太阳系的历史是由冷变热的历史,而不是由热变冷的历史。 按照今天的理解,从星云到太阳系的过程,首先是在银河星云中产生太阳星云,然后是太阳星云变成星云盘,很后是在星云盘中产生太阳和行星(图2—23)。 银河弥漫星云因自引力而收缩,在收缩中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而成大量的碎块。每一碎块具有一个恒星的质量,以后分别形成恒星。其中形
成太阳系的碎块,就是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称为太阳星云。 图2—23太阳系起源e示意图1.太阳星云,2.星云变成扁球形,3.原始太阳和圆环体,4.太阳和行星的形成.5.太阳系 在自引力的作用下,太阳星云进一步收缩,使本来是在旋转着的太阳星云旋转加快,因而产生更大的惯性离心力。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太阳星云的收缩是不等速的。赤道上的收缩是很慢的。随着引力收缩的持续进行,太阳星云愈来愈扁;同时,由于体积愈来愈小,它的旋转就愈来愈快,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也愈来愈大。当惯性离心力足以全部抵消自引力的时候,赤道上的物质就在原地停留下来。这一过程的长期持续进行,使得太阳星云变成一个中部厚而四周薄的又圆又扁的天体。这就是星云盘。 在进一步收缩中,星云盘的中心和主要部分变成原始太阳。在星云盘的总质量中,它占有绝大部分。原始太阳因为持续收缩而不断增温,当内部温度升高到几百万度时,开始热核反应,成为自行发光的恒星。同时,在星云盘的周围部分,通过碰撞和吸积,进行着行星的形成过程。行星周围的残余物质,在较小范围内重演行星形成的过程,产生了卫星。它们都可能是太阳形成的“副产品”。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康德的星云说: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①。 复习与思考 ●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是怎样测定的? ●何谓太阳大气?什么是“太阳风”?何谓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 产生什么影响? ●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基本思想与重要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开普勒定律?牛顿如何发展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它对天文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设某行星距太阳为25天文单位,那么,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应有多长?设某小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8年,问: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多少? ●行星如何分类?比较地内行星与地外行星、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差别;比较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有何差异? ●彗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流星体和流星?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地面上仍能看到彗星吗?仍能看到流星吗? ●康德“星云说”的基本论点和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电话:
微信:

标签:

上一篇:经线和纬线

下一篇:经度和纬度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