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

我国俗称的老庄学派,系指以《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两书为理论指导的学派。《老子》的作者,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由于他一生中重视养生,所以成为我国古代的寿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庄子》(又称《南华经》)的作者公庥为庄周及其门人,他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观和养生思想。老、庄的养生观的基本特征是一切都想得开,以生死为朝暮,视荣辱得失如一。从人生哲学来讲,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然而,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却是一种乐观主义,对后世养生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1)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所以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长生。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思是说,人要以地为依据,地要以天为依据,天要以“道”为依据,“道”要以自然为依据。也就是说,人体适应自然,仿效自然,只要人的生活能合乎自然规律,自然能长而久,人也能长生。
顺应自然是老庄学派养生的思想基础。所谓顺应自然,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人和动植物的生命的长短,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人的秉赋和动植物的性能所决定的,并非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其二,是说人的养生必须顺乎自然的本性,不可不适当地加入人为之力。庄子也告诫人们,养生必须适应人和动植物的本性,不可加以摧残。祖国医学就是根据老庄学派“顺应自然”的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和人与自然相适应的学说。
(2)身心兼顾
身心兼顾是老庄学派养生思想的核心。
为了说明养身和养心不可偏废,必须两者兼顾,庄子还列举了两个故事加以阐明。
一是单豹隐居行善,与世无争,这是内心修养,可是却死于饿虎之口;二是张毅每过高门悬挂的竹帘之下,总是疾趋而过,以防竹帘下坠受伤,这是对身体的保养,可是却又死于内疾。庄子运用这两个生动浅显的故事,说明如果养身与养心不能全面兼顾的话,就犹如牧羊不鞭于后的效果一样,告诫人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均不可偏废。
老子在《道德经》中亦有一段论述说,为什么人不能都长寿呢?那是因为有的人认为过度地营养身体,过奢侈生活,就可以长寿。其实,追求这种
保养,还是造成短命或夭折的原因。而真正善于养生的人,主要是采取谨慎小心,回避祸害的态度。所以走路遇到(为古代一种有角的猛兽)和虎可以回避,上阵打仗也受不到兵刃的伤害。不去与虎争路夺利无处用其角,虎也无处用其爪了;不忘乎一切地去杀伤别人,别人也就找不到下毒手的空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把自己置之于死地。老子这段话前面是告诉人们要重视养心,后面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养身,身心兼顾才能健康长寿。
(3)清心寡欲
《老子》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清心寡欲,节制嗜欲。他说:很大的祸害是不知足,很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因此,他主张:“少私寡欲。”往后的许多养生家在养生方面所提倡的恬淡虚无,修身养性,为此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可以说就是老子这种思想的具体化。
同时,老子和庄子在养生方面都提倡宠辱不惊,超然物外。老子说:一般人受到荣宠和辱没都会心神不安,把失掉名利看成失掉自己本身一样的大患。其实,别人对你宠爱,也是对你的辱没,因为他对你表示宠爱时,总是他在上,你在下,是他加恩于你,如果一个人甘居这种地位,那么得到宠爱必会心神不安,失掉宠爱也会心神不安,这就是宠辱若惊。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为太看重身外的名利荣宠了。如果我对待这些身外之物就象“无身”一样,同它毫无关系,又有什么大患可言呢?这就是患大患若身的意思。庄子也劝告人们不要把世俗的赞扬与非议看作是光荣与耻辱,而应当内心有自己的主见。《秋水篇》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大夫二人,请庄子去做官,庄子也持钓不顾,表示愿做曳尾龟。由于庄子具有清心寡欲、超然物外的思想,所以,什么荣宠患辱,他都毫不在意,这样可以避免“积忧成疾”,对健康长寿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4)生死齐观
庄子曾引老子的话说生死,终始是循环往复的,它既没有开端,也看不到尽头。“死亡将至”的忧虑,往往是老年人很大的心理障碍。庄子认为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应当树立超脱的生死观。他把“死生”与“夜旦之常”、“物之情”联系在一起,强调生死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他告诫人们,生与死就象昼夜交替的永恒现象一样不可避免,是人力所无法干预的。庄子把那些既不恋生,也不惧死的人称之为值得尊敬的“真人”,奉劝人们要乐观地看待年少与年老,乐观地看待生命的开始与终结。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庄子还编了一个故事:有三个好朋友,名叫子桑户、孟子为、子琴张。有一天子桑户死了,孔子闻讯派学生子贡前往助理丧事。子贡去了一看,只见死者的两个知心朋友,一个在弹琴,一个在编唱挽歌,脸上没有什么悲戚和伤感。子贡禁不住上前问道:“你们面对着死尸歌唱,这符合礼仪吗?”二人笑着回答说:“你这种人怎么知道礼仪的真意呢?”子贡回来把这件事给孔子说了,孔子感叹道:“我和你应该尊敬他们这种超尘脱俗的人士啊!”这个故事表明,庄子是十分推崇超脱的生死观的。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其内容极其丰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中也掺杂了许多消极和糟粕的东西,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一分为二的态度去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