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至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两晋之间的葛洪和齐梁之间的陶弘景,在继承和发展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方术方面都不遗余力,成为中国道教理论的奠基者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养生领域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神仙方术,除了提倡服食金丹以外,也致力于导引行气术的研究和整理,使两晋南北朝成为我国古代导引行气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隋唐导引行气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1、葛洪的养生思想及导引行气术
葛洪(公元 284—364 年)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他的著作很多,除《抱朴子》外,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神仙传》及《隐逸传》各十卷,又曾托名汉刘歆撰的《西京杂记》二卷。其中《抱朴子内篇》二十卷,集中反映了葛洪的神仙思想,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从而为神仙道教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战国以来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之集大成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
中详细地论证了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方法,鼓吹服食金丹,以致给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时期的养生事业带来消极影响。但是,作为医学家的葛洪,在坚持“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地真》)的可贵思想指导下,论述了大量的十分有价值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和研究。
(1)葛洪的养生思想
首先,葛洪主张“籍众术之共成长生”(《微旨》),即强调“众术兼修”以养形。他在分析和研究不同流派的方术后指出:“养生之尽理者,即将服神药,又行气不解,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患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见《杂应》)。充分体现了“籍众术之共成长生”的思想。
其次,葛洪继承了《太平经》的“守一”理论,及引用《仙经》“服丹守一,与天相毕”的“至道要言”,主张志神守一,养神炼心。他认为“志神守一”,首先必须排除干扰,除欲去害。因此他在《至理》一文中指出:
“遏欲视之目,遣损明之色,杜思音之耳,远乱听之声。 遣欢戚之邪情,处得失之荣辱,割厚生之腊毒,谧多言于拒机。”然后,专注一处,“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厥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地真》)。即要守上、中、下三丹田之神。这样,才能达到神将守形,从而达到长生的目的。
很后,葛洪提出养生应以不损不伤,“以不伤为本”的养生思想,他十分注意防止和克服损伤身体的各种因素,认为“伤损薄则易养,易养故得仙也”(《极言》)。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防“伤”的措施和方法:“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同上)等等。葛洪认为:“治身养性,务谨共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伤。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同上)。充分体现了葛洪不损不伤,“以不伤为本”的养生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2)葛洪的行气理论和方法
葛洪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人赖气以生。(这种思想)他在《至理》中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他的这种思想与早期道教理论中对“气”的认识可谓一脉相承。进而,葛洪提出了他认为很重要的行气方法——胎息法。他说:“行气有数法焉。 其大要者息而已”(《释滞》),所谓:“胎息”,就是“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中”(同上)。具体方法是:“鼻中行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及引文,皆不欲令已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干,至干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同上)。葛洪还对“胎息”的时间进行了论述,认为:“当以生之时,勿以死之时, 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止;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死之时,行气无益也”(同上)。并进一步指出,在行气时应注意:“不欲多食及食生菜服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即不得谥或令人发欬,故尠有能为者也”(同上)。另外,葛洪又提出:“行气 又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宣也”(《至理》)。可见,葛洪的行气术和行气理论是十分全面的。
(3)葛洪的导引理论和导引术
葛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导引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他本着“宣动荣卫”、“疗未患之病”、“通不和之气”的目的,十分重视和强调导引。如葛洪《杂应》篇中记载:“养生之尽理者, 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气血),使无辍阂”。又在《抱朴子·别旨》中进一步指出:“夫导引来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官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葛洪的导引方法,不拘泥于传统的导引术势,“不在于立名众物”,“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思,皆导引也”。(见《抱朴子·别旨》),导引的时间,也主张“不必每晨为之,但觉身有不理则行之”(同上)。可见,葛洪的导引方法大大突破和扩展了传统的导引术势,简单易行,利于普及和发展。
2、陶弘景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士,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医学家,道教思想家。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著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等医书,并撰《养性延命录》和《导引养生图》一卷等养生专著。其中《养性延命录》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凡无损于后患诸术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保存了大量古代导引资料。
在《养性延命录》中,陶弘景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六字吐气法”的服气法,即它巧妙地利用吹、呼、嘘、呵、啼、呬六字发音的不同口型,牵动不同脏腑经络,使之气血畅通,祛病强身。这种吐气法,深受后人重视,把它总结成口诀,广为流传。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介绍了大量的成套的动功,如导引七势、按摩八法、肢体运动八势等。这些运动包括啄齿、漱唾咽津、握固、按摩和肢体运动。另外,他还辑录了华佗的“五禽戏诀”。这是现存很早的关于华佗“五禽戏”动作的文字说明。总之,《养性延命录》作为我国历史上很早对导引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专著,对后世研究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