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术”。或曰“养生之道”。很早的,很典型且流行、实用的养生术,主要是导引、行气术。
关于我国养生活动的很早记载,应当首推古老的甲骨文。在现存的甲骨文中已发现有许多关于调理生活、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记载。至于我国养生术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创自黄岐”,相传广成子曾把“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无为尔识,允执厥中”的十六字真言写在蕉叶上授予黄帝。也有的人经研究认为是释教或道教的主张。其实,早在我国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时,各种形式的养生术已十分盛行。很早的“消肿舞”即是一种用于治病的导引养生术,在唐虞时代就很流行。《素问·移精变气》记载:“往古之人居禽兽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吕氏春秋·古乐》也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从这些古代文献中不难看出,远在氏族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采用运动肢体的方法来适应自然、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了。
《素问·导治方宜论》中指出:“中央者, 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所谓“导引”,就是摇动筋骨、动肢节,是一种身体运动;“按”即抑按皮肉的意思;“”就是指捷举手足的动作。后来,这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又和呼吸运动相结合,因而为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庄子·刻意篇》记载:“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已经考证,彭祖姓篯,名铿,生于殷代,是人们理想中的长寿老人。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在《彭祖传》中说:彭祖“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其至。觉其气运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葛洪在《彭祖传》中对彭祖的养生术说得非常具体,就犹似当今的气功、保健按摩等健身术。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所流行的传统养生术,诸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都是由彭祖的导引术演变而来的。
在商周时期兴起的长期思想的基础上,至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专门从事养生的方士,并形成了专门的动作术语与方法,成为追求长寿的炼养手段。
“行气”一词始见于《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在战国初年,有一个呈十二面柱形的玉佩,刻着四十五个篆字,已对“行气”的路线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叫《行气玉佩铭》,经郭沫若考释,原文如下: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对这段铭文作了铨释:“吸入深入则多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这段行气理论使我们看到,即扼要指出了古代导引行气的全过程又与历代练功家所说的“以意领气”、“气沉丹田”、“停闭意守”等练功方法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我国导引气功术的确已很流行,并已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
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养生术全面兴起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主要原因有两
个方面。
其一、殷商时期,人们把上帝看作是万物的主宰,到了西周,又把主宰一切的上帝称之为天,把天的意志称之为“天命”。由于天命思想的束缚,人们把国家的兴亡、四时的更替、人的寿夭福祸等等,都认为是天的意志。所以,尽管《尚书·洪范》记载了殷末周初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然而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以及一大批从奴隶制枷锁下解脱出来的农民对“生”表现了强烈的追求。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总结和批判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猛烈地抨击“天命论”的思想,公然宣称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人类的吉凶、祸福、贫富、病全,都不是天的意志。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卿,《荀子天论篇》中就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其大意是说,如果养生的方法完备,而又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就是天老爷也不能使之生病。然而,忽略养生,而又缺乏身体活动的话,就是老天爷也不能使之安全。荀卿所主张的这种用人事来代替天意,用人力与自然界作斗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不仅为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确立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也为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全面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二、由于战国时期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种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风行一时,因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内容。譬如,《左传》记载了房室起居与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了详尽的论述,进而提出了适应自然气候变化,调摄饮食起居,以及节制房事等养生主张。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以及他所奉行的导引、吐纳等练身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管子》认为“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提倡益气保精的养生方法。而吕不韦则认为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因而主张注重对精神的保养。他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指出:“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先秦诸子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养生术,加之他们之间还有许多不同观点的争鸣,对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而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比如,老庄学派认为以“静”养神可以长生,吕不韦提出了养生贵在于动的主张,他在《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竭力主张通过运动来宣通血脉,以此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继承人则推崇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是集先秦医疗及养生经验大成之巨著,具有极为丰富的养生思想。该书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详尽的观察与概括的论述;并对生命的本质和起源进行了科学的探索,阐明了人体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确立了整体观念,阴阳平衡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要适应四时阴阳,调理饮食起居以保存精气的养生原则。《黄帝内经》的问世,对推动我国的养生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此,我国的养生术便沿着《黄帝内经》所确立的规范不断地向前发展,并逐渐形成了道家、儒家、医家、佛家等养生学派。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