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在汉代有较大的发展。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医书,其中《却谷食气》和《导引图》的发现,为我(国)们进一步了解汉代及汉以前的导引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其中长约 1 米、宽 0.3 米的帛上的《导引图》,引起了医学史界和体育史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导引图》彩绘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不同导引动作,图侧并有文字说明,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很早很完整的古代导引图象,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健身图谱。每个图象为独立的导引姿势,上下共四排,每排十一个。从导引图中可看到,有人从事呼吸运动,有人在做肢体运动。进行肢体运动的人,除个别采用蹲、跪姿势外,其余全部是站立姿势,并注意了站位的方向性。导引者有的徒手,有的手持简单器械。总之,同先秦导引术势相比,西汉初年导引术发展较快,术势大量增加,重视动作幅度,以及导引与行气相互渗透与交融,标志着以疗疾治病的单势导引术已趋于成熟。
2、东汉名医华佗在总结前人导引术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实践,创编了一个套势相承的“五禽戏”,从而开创了导引术套路术式的先河。“五
禽戏”把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代表性动作,按照锻炼身体的要求进行编排,形成了动作互相衔接的五套运动健身术。据考证,“五禽戏”动作中的气功外动,是按祖国医学五行“相生”的规律,即肺金(鹿)→ 肾水(熊)→肝木(虎)→心火(鸟)→脾土(猿)的次序发出的,因而经常练习“五禽戏”,对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有良好的功效。正因为“五禽戏”炼身的效果显著,所以自华佗创编“五禽戏”以来,一直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华佗(公元 141—208)名旉,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在养生方面,“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重视运动对健康长寿和导引养生方面的作用。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三国志·华佗传》。这种明确而具体的导引理论,是对先秦“动以养生”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发展。
华佗在《庄子》“熊经鸟伸”和《准南子》“六禽戏”的基础上创编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形态的五禽戏。他对其弟子说:“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实践证明,五禽戏也确能健身益寿。华佗的弟子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的另一个弟子樊阿练了以后,活了一百多岁,仍然头发乌黑,精神健旺。华佗“五禽戏”的出现,在推动我国导引发展上有重要作用,后世成套导引动作的产生,很多都与“五禽戏”有关。对武术的发展,特别是对某些象形拳的创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华佗“五禽戏”的具体动作,早已失传。惟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所辑的“五禽戏”为现有所见的很早的术势,是我们研究华佗《五禽戏》重要的文献依据。原文如下: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踯(掷),却二踯(掷),长引腰,侧脚(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也,举头,左擗(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鼓)力,各(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
“五禽戏”有五种类型的动作,作用各不相同。经常练虎戏可以增长气力,精力旺盛;练鹿戏能固腰肾,增强行走能力;练熊戏能使脾胃功能增强,且能壮健力量;练猿戏能灵活脑筋,增强记忆,发展灵敏性,开阔胸襟;练鸟戏能加强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远在巫医盛行的古代,华佗就能提出以预防疾病为主的理论,创编成套的保健导引动作,是十分可贵的。
华佗“五禽戏”的创编,反映了东汉末期导引养生术的进一步发展,它
突破了“导引图”单势导引的局限,表现为成套导引术,并突破了“导引图”单一疗疾手段的局限,其功能发展为“兼利蹄足,具有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导引术有了大发展并日趋规范。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