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从医学角度出发,吸收道教修炼方法,既强调养身,又强调养心,即身心兼养。
在养心方面,他总结了前人养生经验以及自己的实践体会,规劝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否则“则荣卫失度,气血妄行,表生之本也”(见《备急千金要方》)。
保神是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基础。
什么是神?神即精神。认为养生就得保神,只有“心神安定”,才能“身存年永”。至于如何保神,孙思邈从理论上提出了两点:一是要“自慎”。按孙思邈的解释,就是“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忧畏”二字就是孙思邈的所谓“自慎”的全部内容。他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自觉地掌握一切疾病及灾祸的根源,顺应自然,遵循人体规律,在任何时候都做到不心乱神散,从而修神养性。
二是控制情绪。孙思邈认为,善摄生者,应该常少思少欲,少喜少怒,少愁少哀。他特别指出了过激情绪对人体的危害,认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只有“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才能收到保神养生的良好效果。
孙思邈除了在理论上指出保神的重要性外,还提出了两种具体的保神方法:一是内视法,一是胎息定观法。所谓内视法,就是养生者通过“外思其身,内视五脏”的活动来进行养神。孙思邈很相信这种内视法的功效,认为“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又说,人“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便能解除痛苦。
所谓胎息定观法,被孙思邈认为是很好的保养养生法。他曾说: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之道。又说: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这种胎息定观法,具体练起来可分为十二个
步骤,即孙思邈所说的“五时七候”。五时者:第一时,要“心动多静少思缘”;第二时,要“心静少动多摄”;第三时,要“心动静相半”;第四时,要“以静多动少摄”;第五时,要“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七候者:第一候,为“神静气安”;第二候,为“形悦心安”;第三候,为“腾蹑烟霞”;第四候,为“炼身成气”;第五候,为“练气为神”;第六候,为“炼神合色”;第七候,为“身超物外”。孙思邈认为,只有完成了五时七候,才算达到了精神修养的很高境界。
孙思邈还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例,极为主张适度的运动以养身。他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同上)“小劳”就是根据身体情况量力而行,以不“大疲”为限度。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论述了大量的养生术。他尤其重视行气,认为“行气可以治百病, 可以延年寿命”。所以在《千金要方·养性》和其它一些著作中,都记载了不少行气方法。其中有胎息定法、六字诀、调息法、内视法、禅观法等等。并对行气时间及注意事项,也有所论述。他强调行气的时间应在后半夜,日中前,气生之时行气:强调行气时要先入静,即静心平气,排除杂念,令“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以达到心静神宁,神宁气静的境界。可见,孙思邈的行气理论和方法为近现代气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思邈还非常重视按摩,如摩面、摩腰、押头、挽发、鸣鼓、松腰、叩齿等。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许多按摩方法,其中很著名的当推他创编的一套完整的肢体运动(即导引)——《天竺波罗门按摩法》十八势。(见《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原文如下:
(1)两手相捉纽捩,如洗手法。
(2)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
(3)两手相捉共按胫,左右同。
(4)两手相重按脞,徐徐捩身,左右同。
(5)以手如挽五力弓,左右同。
(6)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7)如拓石法,左右同。
(8)作拳却顿,此是开胸,左右同。
(9)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10)两手抱头,宛转脞上,此是抽胁。
(11)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
(12)以手反搥背上,左右同。
(13)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制,左右同。
(14)两手拒地回顾,此是虎视法,左右同。
(15)立地反拗身三举。
(16)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17)起立以脚前后虚踏,左右同。
(18)大坐伸两脚,当两手相勾所伸脚,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尽管以上“天竺按摩法”活动量不大,但能活动周身,起到舒筋活血作用。所以,孙思邈指出:“老人日别能依此三编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
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孙思邈在《孙真人摄养论》中还提出了按季候月令进行保健的守则。它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规定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注意事项,(指出)如:“二月,仲春气正,宜节酒”,“七月,宜安宁性情,增碱减辛,勿恣意冷凉”等。这些守则,都是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根据不同季(节)候与人体特点而制定的,因而也是较合理的。
可见,孙思邈对医学、养生学的贡献都是卓著的,深谙养生之法。他活了 101 岁,历经北周、隋、唐三个朝代,90 多岁仍能著书讲学,是古代医学、养生学集大成者。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