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行气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在这一时期,行气术已经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派别。一派承老庄抱神守一行气法,或叫守一行气法。强调以守一修性,以“内气”养性。通过意念固守身体某一部位,返观内照,凝神入穴,从而达到以神养炁,以炁养神的目的。
另一派则源于“行气铭”后世称之为“周天行气法”。这种功法重视行气路线的规定,一呼一吸为一循环是其基本特征。《申鉴·俗嫌》在介绍行气法时说:“善治气者,由禹之治水也。 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授回气也。 故道者,常致于关,是谓要求。上面提到的“关”,即后来人们所说的“丹田”。“致气于关”,即气沉丹田之谓。
2、行气理论的发展
秦汉时期,行气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其体现在开始用阴阳五行思想与“精、气、神”原理阐释行气理论,改变了“行气有术”而“无学”的状况。
《太平经》以“顺天地、法阴阳”为主旨确立了炼养“精、气、神”三合为一的基本原理。在这样的基础上,东汉人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构成了“行气”理论体系。《周易参同契》是魏伯阳对秦汉时期方仙道的扬弃,它以《周易》阴阳运动原理为骨架,以“黄老”精气学说为内核,借用丹鼎炉火等术语,企图构筑行气炼养术的理论模式。其主旨可以说在于阐释修炼“精、气、神”的内丹术。(因此)可以说,它的产生,是对秦汉方仙道发展的小结,改变了神仙方士“有术而无学”的状况,其理论体系奠定了后世内丹术的理论基础。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