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说 1.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婴儿期是人出生以后1个月至1周岁生命的初始阶段。婴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很快的阶段,而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这时体重的增长,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600克,后半年平均每月长500克左右。身长也是生后前半年很快,平均每月增长2.5厘米,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2厘米,在这一时期,婴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是很快的,出生时大脑的重量只有350~400克,1周岁时增长2倍多。婴儿的生长速度如此快,就需要很多营养作为他们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婴儿对营养的需要量相对比成人多许多。因为成人的身体发育成熟,摄入的营养素主要维持身体的消耗和身体组织的修复。婴儿所需要的除了以上以外,更重要的是供给生长发育之用。以蛋白质中氨基酸一赖氨酸为例,6个月以内婴儿平均每日需要量是成人的9倍。除此之外,婴儿的基础代谢也比成人高,约为成人的2倍,而且年龄越小,基础代谢率越高。 婴儿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素的摄取充足与否关系很大,婴儿生长发育的好坏,首先表现在体重上,因此掌握体重的增长规律,对于衡量婴儿生长发育以及估计饮食数量都有实际价值。婴儿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素的供给关系密切,特别与蛋白质的供应有密切的关系。对人和动物的研究资料表明,在蛋白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会引起脑细胞发育不良,对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和智力影响极为严重,甚至可以影响几代之久。所以婴儿期中哺乳期的蛋白质与营养素的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婴儿期的胃肠机能发育还不完善,因此,既要供应充足的营养素,又要选择质量高易消化的食品,在婴儿期的合理喂养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婴儿期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在相应地按比例地快速生长,是机体旺盛发育的很好阶段,对热量和各种营养需要量特别多。因此必须选择与婴儿生长发育相适应的食物,以摄取足够的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2.婴儿期的营养需求 细胞是人体的很基本单位,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器官与组织不断新生的原料,也是热能的来源。在婴儿体内,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构成新的细胞和组织,婴儿越小,生长过程进行越快,对蛋白质的需求也越多。此外,婴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多少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蛋白质质量及食物内各种营养素的搭配。婴儿每千克体重需要蛋白质3.5克,用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蛋白质2.0~2.5克;牛奶约需3.0~4.O克,母乳与牛奶混合喂养约需3.O克;如果用植物蛋白喂养婴儿,则所需蛋白质应比人奶或牛奶稍高。哺乳期的妇女也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食物,母乳中的蛋自质有2/3是容易吸收的乳白蛋白(牛奶只含乳白蛋白1/5)并能供给人体各种重要的氨基酸。食物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经胃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氨基酸后被吸收。 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但其中有8种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些氨基酸也称为必需氨基酸。食物内的蛋白质对婴儿生长发育很重要,如果长期缺乏则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使体重及身长缓慢,肌肉松弛,或出现贫血以及免疫力减退的现象。婴儿期的营养对于大脑发育和智力机能具有巨大影响,即使是十分轻微的营养不良也可能引起
儿童的行为与精神方面的严重缺陷。婴儿期轻微的营养不良引起的微细的行为及精神方面的改变常不易被人们所注意到,有人研究发现婴儿期营养不良对行为及精神的影响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期,而且,此时的营养不良可能与智力低下及精神健康不佳等有关。 3.婴儿期脏腑功能的特点 小儿的生理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对这方面的认识深刻。如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小儿脏腑娇弱”。宋朝钱乙在《小儿药证直决》中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婴儿期机体和生理功能均未臻成熟完善,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婴幼儿时期尤为突出。婴幼儿时期,牙齿的生长有其一定过程,此时哺养不当,则易引起脾胃功能受损。婴儿时期,机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身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不固,易生疾病。 婴几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由于2周岁以内,每隔一定时间,即有一定变化,古人称之为“变蒸”。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脾胃运化功能的负担相对加重,而脾胃本身又处于充养阶段,因此常有脾胃不足之候。 4.婴儿喂养的特点 婴儿喂养应合理,按照婴儿的生理特点提供有各种营养素的食品,使婴儿健康成长。婴儿出生至6个月内,母乳为很佳食品。当母乳分泌不足时,应及时补充牛奶,奶粉及优质代乳品,补充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必须在喂哺乳类的基础上及时添加适量的辅助食品,因为乳类食品缺少铁质,维生素B、C等也不足,应补充菜水、蛋黄、肝汤、菜泥、水果泥、鱼肉泥等,使乳汁流汁过渡到固体食物,并逐渐使婴儿的吸吮方式向吞咽咀嚼方式过渡。添加辅食,不仅可以补充乳类所含的营养不足,并为断乳作好准备。婴儿在出生后口腔内唾液腺就有分泌机能,但分泌量很少,而且缺少淀粉酶,初生婴儿不能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约在3个月左右,才有淀粉酶产生。初生婴儿食道呈漏斗形,胃粘膜细嫩,血管丰富,贲门关闭不紧,幽门紧闭,胃呈水平位,因此婴儿经常溢乳吐奶。婴儿的胃容量较少,3个月约100毫升,半年约200毫升,l岁时为300~500毫升。婴儿胃肠道分泌消化液的能力较差,排泄也较缓慢。在婴儿增加辅食时,要逐渐增加辅食品种,适应后再增加,在食物选择上,不仅要讲究营养,更要注意食物的新鲜易消化的烹调方法及食品卫生。 辅食的烹调要避免营养素的损失,蔬菜应尽量选用新鲜绿叶蔬菜,先洗后切,切后勿浸泡,勿挤汁。洗切与下锅间隔宜短,炒菜应急火快炒,煮菜先将水煮沸再放菜下锅,避免用铜锅。动物性食品,很好切成细丝或小薄片,急火快炒。肉类带有骨头,应拍碎煮汤,加少许醋,可促进钙的溶解。 婴儿从4个月以后开始逐渐增加辅食,满9个月时断乳。这一阶段的喂养一定要按月龄适时适量地给婴儿增加辅助食品。过早地添加不适合婴儿消化的辅食,会造成婴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产生消化不良症候。过晚添加,就会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钝,可见婴儿爱啼哭、脸色苍白,软弱无力,同时也会给断乳增加困难。因此在添加辅食时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要注意婴儿的大便,了解孩子对辅食的消化情况。若大便一昼夜3~4次,粪内混有少许粘液或黄色小块,无脓血,视如捣碎的蒸蛋,味酸臭等,这些现象提示消化不良,此时婴儿也可出现溢奶或食后呕吐,腹胀,哭叫不安等现
象。这时应停止增加新的辅食,进食已经适应的消化的食品,待消化不良症状改善以后,再逐渐增加辅食。 正常的婴儿粪便呈蛋黄色,有时含有乳油状的颗粒,粪便稀软,臭味不大,新生儿期,婴儿大便次数较多,以后每日2~3次为正常。 婴儿断乳时期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断乳一般在尚未满1周岁时,此时喂养要得当,反之将导致消化不良、营养缺乏、体质衰弱、抵抗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因此,断乳后适宜的饮食、合理的膳食方案致关重要,是今后健康体质的基础。 断乳后的婴儿喂养应取多种混合膳食,既营养丰富、全面合理,又要求容易消化和吸收。膳食成分包括以下4种:一是米、面为主食品;二是蛋白质丰富的辅助食品,如瘦肉、禽肉、鱼类、蛋类、豆制品、牛奶等;三是含矿物质、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等;四是能量高的食品,脂肪类、糖类等。以上4种食品成分比例合适时,才可形成科学的平衡膳食。婴儿断乳后的主食米、面不宜选用精制面、米,粗粮及五谷杂粮富含维生素B,对婴儿健康有益,婴儿的咀嚼能力较低,蔬菜及荤菜很好制成泥状,食物从稀到稠,再到固体,婴儿的食物从少量多餐向一日三餐过渡。 5.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婴幼儿的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全,容易兴奋,吃饭时如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便会去做别的事。断乳期婴儿吃饭时,周围环境应整洁、安静,让孩子感到吃饭愉快,注意力集中地把饭吃完。吃饭时切忌用玩具或讲故事哄着吃,这样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随着婴儿出牙的增多,可食入的食物品种不断增加,通过合理调配,婴儿可以得到足够的营养素,还可培养孩子脱离母亲的独立心理和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