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地记载了古人斗柄授时的法则:“斗柄东指,天卜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据此法则,只要在黄昏时观测斗柄的指向,就可以知道季节的更替(图4-29)。 中星授时是根据初昏时的中天星宿,来定春夏秋冬四季。《诗经》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火指“大火”是天蝎座主星心宿二(不是九大行星中的火星),黄昏时,如“大火”已过中天,标志着新秋到来。《书经》中明确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在这里,“日中”和“宵中”是指昼夜等长,“日永”和“日短”分别指昼很长和昼很短;鸟、火、虚、昴是指各该季节黄昏中天的星宿。这话的意思是,昼夜等长和鸟星昏中,是仲春到来的标志;白昼很长和大火昏中,是仲夏到来的标志余类推。根据这个法则,只要在黄昏时察看一下中天的星宿,便能确定当时的季节。测定中星比判断斗柄指向更准确可靠。 晷影授时就是用日暑测定正午日影长度来定季节。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很大,因而日影很短的日子是夏至;正午太阳高度很低,因而日影很长的是冬至。从去年冬至(或夏至)到今年冬至(或夏至),就是一个回归年。测定回归年的长度后,人们就有条件制定科学的历法。 历法,实际上就是观象授时的经验总结。 图429黄昏时斗柄指向随季节的变化 §4062历法分类:阴历、阴阳历、阳历 古代历法总是要同时考虑朔望月和回归年这两个天文周期。所以,它有历月和历年两个侧面:根据朔望月安排历月,又根据回归年安排历年。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自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都太零碎,且彼此不能通约。它们同太阳日之间的关系,不像米与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因此,历日制度在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即在历月和历年之间,总是顾此失彼,必然有所侧重。由于这个原因,历法一般分为三类: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比较起来,原始的历法是阴历;历史上曾一度占优势的是阴阳历;当前世界通行的是阳历。 历法的演变过程,体现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深化过程。 无论哪一类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完整的日数,能够等于朔望月的只能是平均历月,而不是每个历月;等于回归年的是平均历年,而不是每个历年。因此,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