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身”
管子是一位重事业、重实际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非常重视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特别是身体健康。对此他统称之为“身”,也就是“人格”的意思。他说,人要建功立业,很怕不能把自身搞好,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人能搞好自身,建功业于天下,自然会功成名就了。同时也说明了“为身”是“为国”、“为天下”的前提和基础。管子上述论述,与后人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很接近。但后人所说的“修身”往往是侧重于道德、学问的修养,忽视身体健康,管子的“为身”则是把健康长寿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导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中匡》)这深刻地说明了,管子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身体是根本;同时也说明了管子是主张用“导血气”这种养生方法来求得健康长寿的,而求健康长寿同时是为了“长心”、“长德”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修养。管子讲“为身”以“长年”,主张要“顺天之道”,亦即顺其自然之道。我国古代人以血气为人体的基础,顺天之道以养生,主要就是“导血气”,这一思想是管子养生思想的主体。
2、“顺天之道”以养生
为身、为国、为天下,可以说是管子养生的指导思想。而“顺天之道”以养生,则应是管子养生思想的主体。管子讲“顺天之道”,即顺其自然之道,这种思想出于“易”,与后代老、庄说的“至大顺”与“顺乎天理”(见《老子六十五章》与《庄子·养生主》)的思想是一致的。
(1)精气凝聚为人,人得精气以生
管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这种精气化生的。精气集聚成人与万物,而一经聚集成人与物之后,其内涵精气就逐步消散,精气散尽,人与物就自然消亡。但这种消亡不是化为乌有,而是精气游离复归于自然,再重新集聚为人与万物。其所谓鬼神,就是指流行于大自然中变化莫测的精气,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迷信之说。对精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大自然中的多种物质的
统称,是构成人与万物的物质基础。
人是精气化生的,所以养生就必须把养气放在首位,而养气主要是蓄养精气。气和血是不可分的,气是血的统帅,血是气的根本,所以管子才讲导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管子讲精气“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说不仅人的肉体是精气化生的,其智慧、品德也是精气的显示,精气是人整个身心的物质基础。蓄养精气不仅可以长年,又可长心、长德,而达到其“为身”的目的。这样管子就把养生健身与学问道德内涵相通的关系说清楚了,这不仅是他的养生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管子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础。
(2)“滋味动静,生之养也”
管子主张“齐滋味而时动静。”养生要“顺天之道”,而饮食营养、适当运动则是人维护生命的第一需要。管子讲“齐滋味”,是说食品营养要多样化不偏食,才很有利于养生。食欲不振、厌恶饮食的人,身体就不会好。饮食营养,应是养卫生命的根本。
管子又讲“时动静”对如何顺四时定肤色、滋味、音声、治气都作了说明,虽然其具体内容看来不尽合理,但动静顺乎阴阳四时则是我国养生学中不可动摇的原则。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管子讲养生是把滋味动静联系在一起提出的。而且要求滋味动静都要适当。他说有了饱饭吃的人,特别需要运动,食物才易于消化吸收,营养成分才能遍及全身,而达到“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中匡》)的目的。管子的意思是要人动静行止均有节度。四时生息不同,必须有所区分,出入生死不同而并存。养生需要物质,不能过于吝惜;但又必须防止养之太过,审取予之适当之。管于这样要求滋味动静以养生是有道理的。
(3)养生在于治气养神
管子讲“顺天之道”以养生,讲究“滋味动静”,他认为这是必需的,但并不是高级的养生方术。管子认为高级的养生方术是治气养神,亦即现存的气功。
管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精气化生的,精气是生之主,人存有充足的精气自然就会健康生存。所以养生要“顺天之道”,很重要的是治养精气。
对精气在《管子》书中论述其洋,但在词汇用语上并不统一。在他的书中,神、灵、明、智、道、德、一等都是指精气,或是指精气的显示。管子及我国古代圣哲认为精、神、灵都生于阴阳,只是很细微的气,是物质性的、变化莫测的,明、智也是精气(或精气的显示),道也是精气,是化生万物的本然之气。精气不断运动变化,当它相对停留时就会生物,这就是德。道与德不可分,说起来就可以不区别了。在《管子》书中的一,也同样是精气。他说的“执一”、“守一”都是要人守住精气。首先扼要地说明管子上述实质相同的众多词汇,对理解管子治气养神的思想是必需的。
管子讲治气养神要“顺天之道”,其中心思想是静虚。静虚才能不伤害自己。如何才能做到静虚呢?管子主张首先要静虚其心,因为心是人体的主宰。我国古代人所说的心,是和脑(元首)相通的,只有心能静虚,才能耳目聪明、身体健康。
为使心神静虚,他对心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他认为心必须安宁,不能过分用智,不能受情欲和物欲支配,注意心理卫生永保心中静虚,才能健康长寿。特别是不能过度思虑,否则内困五脏,外伤形体而危及生命。为
此管子还提出“节五欲,去二凶”的方法。即节制耳、目、口、鼻、心之欲,去喜怒之二凶,这都是为了使心神静虚不乱而说的。
静虚是养神之本,也是治气之本。而精、神、灵、明、智、道、德、一都是指精气或精气的显示,所以养神本身也就是养气。治气养神必须使心静虚,这样精气自然就会集聚于心中。因而心静无欲,就会虚净,通于全身,自然会健康长寿。这就是治气养神,达到很高水平的人了。
管子讲养生要“顺天之道”,一方面讲“滋味动静”,一方面强调治气养神。他绝不单一主动或主静。而是从生命的自然需要出发的,养卫生命所必需的。而养生又不是单纯的为养生而养生,而是为了身心全面健康,进一步为治国平天下服务。这就是管子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