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成份恶化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改善通风条件,是防止空气恶化的重要措施。若按现在的往房建筑标准,每人居住的空间,以不小于10—12立方米为宜,每分钟通风量应为250升,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的积聚。、开窗通风,尤其在冬春季和我国寒冷的北方很有必要。它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减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有毒有味气体的积聚,还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在正常人咽喉部的粘膜上寄居着上百种细菌和病毒。平时人们在谈话、咳嗽、打喷嚏时,咽喉部的病菌都会随同唾沫星飞溅到周围空气中。这时,空气便成了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冬春季如果将门窗长久关闭,室内病菌便会越积越多。试验表明: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每一立方米的细菌可达15000个,人的咽喉部带的“流脑”病菌占50%;而通风良好时,细菌每立方米只有5800个,“流脑”病菌只占16%。 当然,开窗通风本身并不能杀死细菌。它是通过两个间接途径来消灭病菌的。一是开窗通风使室外空气流通交换,稀释室内空气中的病茵。如果通风量很大,半小时内室内空气即可得以净化。二是由于玻璃能吸收口光中的紫外线,打开窗户日光直接照到室内,紫外线就能充分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为了保暖,冬春季开窗通凤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开15—20分钟就行了。中午有阳光时,可适当多开一段时间。除了开窗外,人们也采用不少办法来调节空气,如空调、负氧离子发生器、抽风机及“第二代空调”等,这些调节室内空气器具,虽有一定作用,但均不能完全解决补充氧气问题,而且本身既耗能又产生噪音污染。很近,北京市研究出一种新型“房屋呼吸器”,不耗能又能调节净化室内空气。开创了一条室内空气调节的新思路。这是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实验工作开发的由中国发明家协会会员李冰发明的。它利用了真空物理技术的很新技术成果,其主体部分采用了由隔热的塑料外
壳和导热的带散热片的金属内套及金属面罩组成的双管路通风机体,不需配备电源或能源,在不降低和改变室内温度的情况下,自动不断地调节室内空气成分,使室内空气与室外一样新鲜。一般情况下,1—8人居住的11—20平方米的房间,可使室内氧气的分压不低于148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不高于1毫米汞柱;新风流速在0.5—3米/秒之间;每小时可换气25—40立方米。采用这种调节器,一年四季不开窗户,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生煤炉的房间,不会发生煤气中毒,在一间20平方米的居室,当室内外温差40度时,室内温度的改变不超过1.3度。 尤其是厨房通风条件要好,通常要装排风扇、抽油烟机等。许多家庭在焖米饭时,常把煤气开到很小程度,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样做造成有害的一氧化碳污染。因为煤气拧到很小的时候,使煤气中可燃元素呈非白炽状态。这样就有较多的一氧化碳聚于室内,影响人的健康。久而久之,还可以造成慢性蓄积性中毒,出现头痛、失眠、乏力、记忆力差等症状。所以必须保持厨房通风良好。
电话:
微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