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在线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本是一个非均质的球体。它在长期运动和物质分异过程中,按照密度的大小,分离成若干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组成的同心(地心)球层。 §604—1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它主要是岩浆岩,即从地内上升的炽热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在岩浆岩上面,往往有一层较薄的沉积岩(一般不超过4—5km)和更薄的土壤覆盖层。地球的这一表层,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土壤覆盖层在内,被叫做岩石圈。 岩石圈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陆地的低洼部分,也有液态水停潴,成为湖泊和河流。在陆地的高寒地区(高纬和高山),固态水积聚成为冰川。此外,地表以下一定深处,存在着地下水。所有这些不同形态的水,构成一层水圈。 在岩石圈和水圈之上,整个地球被一层以氮和氧为主要成分的大气所包围,叫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很外部的圈层,也是从地面到行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没有明确的上限。 70%—75%质量的大气,集中在9km(两极)到17km(赤道)厚的底层。这一层大气的主要特点,是从地面获得热量和水分,因而有对流作用和天气现象,被称为对流层。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既是彼此分离和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和作用的。这样,地球上就出现了一个既有矿物质、又有空气和水分的地带,加上适宜的温度条件,就成为生物衍生的地带,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 地球的外部就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所组成的。 §604—2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结构,人们可以直接进行观测;而研究地球内部的情况,问题就要困难得多,因为人们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只限于裸露在地表和来自钻井的岩石和矿物标本。然而,目前世界上很深的钻孔,不过10km左右,对于6371km的地球平均半径来说,这个深度是极其有限的。这样,关于地球内部结构情况,只得通过各种间接手段进行研究,如地震波的传播,热的传导,以及磁性和重力等。其中,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很为重要。如同医生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内部器官的病变一样,地球物理学家藉助地震波来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有两种来源,即人工爆炸和天然地震。人工地震波能量较小,被广泛应用于地层构造和地下矿体的探测。强烈的天然地震,震波从震源通过地球介质向各个方向传播到整个地球。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在地球内部自震源向全球传播,就像灯光照亮室内各个角落一样。面波沿地球表面自震中向四周传播①,如同投石水面所激起的水波一样。同地球内部结构直接有关的是体波。 地震体波又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纵波是一种压缩波,是物质质点以波的传播方向往复运动,使介质发生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图6—9)。打个比方,可以把介质的张弛想像为手风琴的一张一合的运动。这样的震波能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横波是一种剪切波,是物质质点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的振动,如同我们所熟悉的蛇行那样。抖动一条绳子所产生的波类似于S波,它使介质发生周期性变形。这种震波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介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它总是比后者先到达测站。根据横波滞后的时间,可以推知震源的所在及其距离。 地震波之所以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是因为它的传播速度因地内物质的弹性和密度而不同。由于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震射线有折射现象;在地震波速度发生突变的地方,地震射线还有反射现象。折射和反射现象,使地震射线由直线变为曲线和折线。因此,地震波的传播是十分复杂的;造成地震波传播复杂的原因,是地球的内部结构。 图6—9纵波(上)和(下)横波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因深度而不同。这是因为地内物质的密度和弹性因深度而不同。在同一深度的不同地点,都有相同的波速。这样,地内物质可按深度,即按其密度和弹性,分成不同的圈层。这就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图6—10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图6—11地震波的波速 §604—3地球的内部结构 根据对地震波传播的研究,地球内部分为四个主要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图6-10)。各个圈层之间,存在一个物理上的界面,即不连续面。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在地面以下20—30km,称为莫霍洛维奇界面(Mohorovicicdiscontinuity),简称莫霍面。在那里,P波和S波的波速都急剧升高。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约在2900km深处,称古登堡界面(Gutenberydiscontinuity)。在那里,P波速度急剧下降,S波停滞不前,突然消失。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出现在5100km深处,称利曼界面(Rehmanndiscontinuity)。在这个界面上,P波又急剧加速,S波重又出现(由P波转换而来)。 根据地震学家布伦(K·E·Bullen)1970年提出的模式,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深度和厚度列表如下:     ①地震的源地叫震源;地面上位于震源正上方的一点叫震中。
圈层 下限深度(km) 厚度(km) 地壳 15 15 地幔 2878 2683 外核 5161 2298 内核 6371 1210


地壳的厚度很不均匀。大陆部分地壳较厚,平均约为30km;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平均为11Km,太平洋底很薄处仅8km。地壳中还有次一级的不连续面,分地壳为上下两层:上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富含较轻的物质硅和铝,叫硅铝层;下部是玄武岩类岩石,除硅和铝外,还含有较多的镁和铁,叫硅镁层。在大洋底部,硅镁层直接露出洋底。

地幔的组成物质主要是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橄榄岩。在1000km左右的深度上,还有一个次一级的不连续面,分地幔为上下二层。上地幔顶部也有一层固体岩石层,它与地壳共同组成具有刚性的岩石圈。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km。岩石圈以下,地震波速度明显下降,在那里出现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这表明,那里的岩石已接近熔融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上部的岩石圈比较,它易于流动,称为软流圈,其厚度约为200km。

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古登堡面,是地球内部很显著的一个不连续面。P波到了这个界面上,突然减速,并急剧改变行进方向,以致地面上产生P波的影区,即P波无法到达的地带;同时,S波在这个界面上突然消失,以致地面上产生S波的影区。前者是一个宽度为4100km的环形地带(其南北界线距震中分别为5700km和11600km);后者是一个以震中的对蹠点为中心、半径为8400km的圆形地区(图6—12)。

图6—12地震波影区示意图(假定地幔和地核都是均质的)

(左)纵波因内聚折射而形成环形影区;

(右)横波因无法通过外核而形成圆形影区。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推断,地球的外核是液体,因为P波在液体介质中要急剧减速,而S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但在5100km深处的利曼界面上,P波又急剧加速;同时,S波又重新出现,由此可知,地球的内核是固体。因为在地核内部,P波的加速和S波的再现,只能被认为是地震射线由液体进入固体的反映。我们知道,P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因为固体的弹性有利于提高波速。根据同样理由可以推断,地幔和地壳也都是固体。

至于地核的物质成分,据认为主要是由重物质铁和镍所组成。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许多问题,都仍属于推论。







电话:
微信:

标签:

网站首页
联系电话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