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汉族民间称编修家谱为“做谱”。一般是二十年或三十年进行一次。做谱时,在全宗室里设总局,下设分局,总领人叫谱东,管银的叫银东,下面各房相应设分局谱东、银东,各司其职:负责填写各户人家丁口出生、婚配情况,并收集做谱的丁口银。调查完毕,再请文人执笔编纂,然后刻版印刷。各户领谱时,全宗族摆筵庆贺,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家谱一般由各户分别保管。透过这些纷繁的做谱程序,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家谱的极度重视。 为了确保家谱的准确无误,从而保证“血脉”的纯正,旧时汉族还有‘验谱”之习俗。这种风尚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镇江尤盛。凡江南大族,每家必收藏有家谱,为榆查各家制谱情况,宗族首领定期主持验谱集会。据《西石城风俗志》记载:“谱集,合族验之。收藏不谨,或蠹损者,则罚之;谱未呈验者,亦予罚。” 旧时的汉族,不仅“做谱”、“验谱”,而且还如同祭礼祖先一样祭谱。祭礼家谱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一般每隔十年举行一次。届时,合家族男女共聚一堂,同吃斋饭,延请道士打“清吉醮”。打醮时,在庭中立带土的毛竹一根,俗称“树幡竹”,意思是给漏登记的阴间同宗列位登记名字,并在附近山头点“通天烛”(由毛竹筒塞入松明点燃)以示红火。整个祭谱仪式要进行三天三夜。 通常,人们成年后便被收入家谱,可是汉族的某些地区,人死后才被收入家谱,这叫做“上家谱”。在青海河惶地区,人死后,将亡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事迹写入家谱,这种仪式虽已与葬俗融为一体,但它的血脉崇拜意义仍然十分明显。届时,丧家将族内家谱“请”到家中,供奉在堂屋桌上,点燃香、烛(或面灯)献上茶、酒、净水。三天之后,丧家请族内长辈及先生(一般读书人)盥洗净洁,上炕坐定,孝眷跪在地下,由孝男长子将家谱“请”到炕桌上,行三拜九叩礼,继而献上衬谱绢一条或白布一块、新毛笔一支,并呈上白纸、砚台。先生打开家谱,按亡者班辈及生年,确定入谱页数;由长者介绍亡人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及其有关事宜,先生执笔按谱系书写神位、生卒年月,奉祀孝男名次等,谱上有家传者,则撰写传略,一起缮于谱上。书毕,孝眷叩头致谢。 在旧时汉族,这种“上家谱”可算是家谱崇拜仪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电话:
微信:
标签: